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杜甫诗集中,用“江汉”一词的有三十首诗,占总数的百分之二以上。这三十首诗中的“江汉”的意义,有的比较容易领会,有的却难于理解。因此,历代都有一些学者力图对杜诗中的“江汉”作出圆满的解释。然而时至今日,似乎都未能如愿以偿,研究虽有进展,但问题并没有最终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2.
陆游提出并阐释的“诗外功夫”一说,对于诗创作来说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诗外功夫”大抵指作家心灵修养和生活实践两个方面。可以从三个方面对“诗外功夫”引申理解:“诗穷而后工”;“情真景真,其词必工”;自然天成为工。  相似文献   

3.
在现存杜诗中,“江湖”一词共出现了三十六次,散见在三十五首诗中,这使得杜甫成为中国古代用“江湖”一词入诗次数最多的诗人。杜甫以“江湖”入诗,真实地描述了其辗转漂泊的生活情状,同时也真切地表达了其随着社会政治局面与个人仕途遭逢的变化而依违于出处之间的矛盾思想。  相似文献   

4.
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中 ,词人对那“说丰年”的一片蛙声和山前的“两三点雨”的描写 ,不仅仅是一种想象和写实 ,它还间接揭示了农业丰收的两个重要条件 :青蛙和雨水。只有了解这两个条件的重要性 ,才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词轻快活泼的抒情基调 ,才能真正理解作者对农业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相似文献   

5.
师(出示小黑板.内容: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草》.先请大家默读两遍,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 (让学生默读、查字典、思考五分钟.) 生:这首诗主要是写“草”的生长情况. 生:这首诗写的是“草”,诗中有几个词我不太理解,如“离离”“枯荣”等. 师:好,这诗的标题《草》,即是诗反映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共同学习第一句.“离离原上草”,这句中的“原”是什么含义?现在,先请大家用“原”字组词. 生:“原”字可以组成:原来、原因、草原. 师:对照第一句的意思,这个原字应取哪一个词才恰当? 生:应取“草原”一词.  相似文献   

6.
所谓诗(词)眼,是指一首诗(词)或一句诗(词)中统帅整诗(词)中心最精炼传神的一句、一词或一字。诗(词)眼是把诗词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起来的“聚光点”,是诗词创作艺术构思者的“焦点”,其作用在于揭示全诗词的主旨。如《春夜喜雨》这首五言律诗,全诗扣住了一...  相似文献   

7.
苏轼提出“以诗为词”的创作主张,这一主张有些违背作词的基本原则。从苏轼的作品看,其创作实践并未坚守其理论,有些地方甚至违背了“以诗为词”的主张。从苏轼的主张看,他主张词、诗共源,词只不过是“长短句诗”而巳。这将会使诗词出现合流的现象。苏轼“以诗为词”,不仅以诗的题材内容入词,还以诗的创作形式、创作方地广泛入词,这样就使苏轼许多词作常与其诗混淆难分。苏轼把“诗序”入词,结果使他的原有词牌往往被人遗志,反而经常取其词序和中词句当作新词牌名,这并非对词体的革新。  相似文献   

8.
夏艺 《语文学习》2010,(1):34-35
沪教版九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爱情如歌”单元中的《致橡树》.是舒婷的一首经典爱情诗.诗中虽然运用了大量的意象.但是,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并没有太大的难度。这首诗的前半部分,作者通过“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等意象来否定一些爱情观。  相似文献   

9.
读写训练要在理解诗句的含义和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根据古诗的特点,在理解时要弄清它的内涵,填补诗句之间在内容上的空白,明确全诗所表达的感情,应着重抓诗句中关键字词(包括实词和虛词)的理解。在教学《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时,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诗句理解了“言”、“只在”的“只”、“云深”的“深”这几个字的含义。然后抓住《寻隐者不遇》一诗在表现形式上是问答体这个特点让学生相互问答,结合诗句,想象出该怎么问怎么答才符合诗的内容。这样  相似文献   

10.
《美丽的草原》是一首小诗,抒发了作者对美丽草原的喜爱和眷恋之情。教学诗歌第1自然段时,在引导学生理解“鲜”“壮”“欢”“最”等词这一环节,我原先是就词解词,重教时则是在形象感悟中引导解词,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苏轼“以诗为词”为中心,阐明词并没有特殊不变的“本色”,因而北宋以来的本色论者反对苏轼“以诗为词”,谓苏词“非本色”的论调是错误的。本色论者没有看到苏轼“以诗为词”的原因与实质,从而不能对苏轼“以诗为词”在词史上的意义与功绩作出恰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数词入诗,“一”字入诗,这是唐代诗歌的语言艺术特色之一,而“诗圣”杜甫尤其喜欢使用“一”字。笔者调查了他的一千五百多首诗,用“一”字的就有三百九十八首,“一”字出现了四百六十一次。老杜是个“苦用心”的诗人,他特别重视锻词炼字,“语不惊人死不休”。他一方面吸收汉魏六朝以来文学语言的精华,一方面使用唐人口语中的词  相似文献   

13.
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或一首诗主旨所在句,或含有某种哲理的诗句。诗眼犹如人眼,最为生动传情,因而成为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如何鉴赏“诗眼”?笔者总结出以下六法。以“一字”或“一词”为眼,以“一句”或“一联”为眼,方法各有三。  相似文献   

14.
“以诗为词”的缘起,是涉讼已久的一段公案,各家之说莫衷一是。章以北宋党争为视角,从党争与词的言志功能的获得、党争与词的内质变化、党争与振兴词格三个方面,对“以诗为词”这一学现象做了新的论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5.
这是特级教师盛新凤执教的一节展示课。上课伊始.盛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去比较和发现词与诗的不同,初步了解词的基本特点;接着.让学生把词读通读顺.再依据书本中的注释,用自己的话把词意串联起来:最后,通过扩展想象把词读“胖”,又通过概括提炼把词读“瘦”。就在这由“胖”到“瘦”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这首词意境的理解和体味。阅读这一教例.将会给我们的诗词教学扣‘开一扇新的视窗。  相似文献   

16.
重点点击】“我”写的第一首小诗,母亲是怎么评价的?“我”当时表现怎样?父亲又是怎样评价的?“我”听了以后表现如何?几年后,作者对自己写的第一首诗又是如何看的?解决方案】母亲兴奋地嚷着“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父亲的评价是这首诗糟糕透了”,我听了“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痛哭起来”。几年后,我再看这首诗时,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糟糕的诗”。难点提示】不管是“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结论是否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解决方案】母亲的赞扬…  相似文献   

17.
秦少游以词名家,他的婉约词被称为“词之正宗”(清先著《词洁》),又有“词坛颇袖”。(清陈廷掉《白雨斋词话》)之誉。其实他的诗也写得很好,只是为词所掩,人们重扣了他的词却忽略了他的诗,少游观存诗二百四、五十首。分析研究他的诗歌创作,探讨他匍后期的诗风,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他整个文学创作基本特色的认识。陈师道《后山诗话》说:“苏子瞻词如诗,秦少游诗如词”,这是就地前期的诗歌而言的.秦观早年的诗风十分鲜明,在他的师友间得到了异口一词的品鉴。张来在评论苏氏及同门友人的一首诗中说:“黄郎萧萧日下鹤,陈子鹏峭霜…  相似文献   

18.
清末王闿运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说:“孤篇横绝,竟成大家。”近人闻一多先生评《春江花月夜》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些赞美真达到了极致。然而从明代以来,文评家尽管对这首诗都是肯定的,但由于欣赏的角度和理解的程度各有不同,因而无论从内容或艺术方面,看法都不尽一致,甚或是互相抵牾的。就内容说,有人认为是“细致、形象而有层次地描绘相思离别之苦”;有人认为是“真实地反映出所谓‘大唐盛世’的现实生活中矛盾的另一个侧面”。就结构说,有人认为诗的后半部全是思妇之词;有人认为中间穿插有游子之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究竟应该怎样来理解这首杰作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奥秘呢?  相似文献   

19.
多模态话语分析是以韩立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并已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从多模态话语分析来解读视觉诗打破了以往用单一模态分析视觉诗的传统,能更全面地分析视觉诗.美国诗人E.E Cummings以视觉诗见长,他的视觉诗给读者带来很强烈的视觉冲击.该文用多模态话语的理论来分析“in Just”这首视觉诗,通过把视觉模态和语言模态结合起来,进一步全面解读并准确理解卡明斯的这首视觉诗.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为“描写西湖六月风光的七言绝句”进行教学,完全将其定位成一首写景诗,这一理解和教参提示的“这是一首写西湖的晴日荷花壮观景象的诗”的理解也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