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乐艳艳 《东南传播》2014,(5):I0002-I0002,158,159,F0003
<正>乐艳艳(对台湾节目中心副主任):对台广播融入新媒体实现岛内传播最大化,碎片化入岛是符合移动互联网传播语境的方式。然而,优势与挑战并存。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使得传统媒体优势正在丧失;两岸进入全民传播时代,民众需要直接交流情感与思想,广泛参与两岸关系发展进程,对台广播如何融入新媒体实现岛内传播最大化,碎片化传播是符合移动互联网传播语境的方式。在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台湾岛内民众一直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支持者和推动者。岛内媒体竞争激烈,而岛内意识形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人民日报》与台湾《联合报》60年为样本,以关键词的词频探析隐含其中的社会意义。发现:1.台湾出现政治力量改变语言使用的情况,显现台湾社会对定位的困惑;2.语言的困惑借由语言反映出台湾在两岸关系态度的不清晰;3.台湾社会对词语的定义与变化影响大陆使用词语。据此建议,汉字是中华文化核心共识,造成两岸语言差异核心问题尚未完全解除,借由媒体消除彼此的对立是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持续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互联网成为海峡两岸人民的一种生活方式,两岸关系进入了和平发展的轨道,两岸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技术等诸多方面都有各自新的特点,两岸互动因此而有新的方式与内容,台湾受众政治、社会、阅听心理以及对对台宣传的期待与需要更有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以沟通两岸、"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争取台湾民心为基本任务的对台宣传受到极其深刻的影响,其传播环境发生巨变,指导对台宣传的传统党报理论与传统运行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势,在互联网时代需适时更新,在宣传战略、策略和战术上也应与时俱进,以适应对台宣传的实际需要,切实强化对台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4.
两岸青年血脉同源,文化同根,具有天然的亲近感。他们共同肩负着中华民族统一与复兴之重任。在台湾政党轮替、两岸关系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新形势下,服务台湾受众的大陆媒体,在资讯传播过程中,要善于倾听台湾青年朋友的心声诉求,当好"讲解员"和"服务员",讲好两岸故事,做台湾青年的知心朋友,为两岸青年朋友架设理解与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5.
王励红 《东南传播》2012,(3):109-110
和平发展是当下两岸关系的主题,维持现状是目前台湾岛内的主流民意。在此状况下,如何充分运用对台方言广播的宣传作用,提升传播效益,在增进两岸民众的相互了解理解、争取台湾民心、凝聚和平统一共识上发挥更大效能,关键在于要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将目标受众主体锁定经济基础较差、文化水平较低、宗教意识较浓的中南部闽南及客家族群,发挥闽南、客家文化的独有魅力,强化正面宣传,以闽台文化关联性阻击"文化台独",注重服务的贴近性。  相似文献   

6.
林瑛陶 《中国广播》2007,(9):25-25,33
自1987以来,两岸人民之间沟通管道逐步打开,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旅游、经商,以及学术与文化交流等活动日渐频繁,但大陆民众赴台仍受到台湾当局有关方面的种种限制。两岸之间的相互了解除了民问行为,更需要媒体的传播,通过媒体的力量促进两岸关系良性发展。在众多的对台节目中有新闻类、资讯类、服务类、音乐类、娱乐类等等。前三类节目传播的是信息,娱乐类节目传播的是一种心态和民众的精神面貌。对台娱乐节目是这两年新兴的节目类型,如何办好这类节目,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黄守明 《东南传播》2015,(12):28-30
青年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过程中,扮演中重要的角色,青年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对台传播作为两岸在特殊历史形势下存在的一种特殊传播,受两岸双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需求导向等差异的影响,传播效果一直不尽如意。而台湾现阶段20岁到40岁的青年人将成为未来各阶层中坚力量,对台传播如何争取这一广大受众群体,提升传播有效性,从而完成对台广播服务祖国统一的使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现阶段台湾青年心理特征、社会价值分析入手,进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结合作者所在的广播电台及对台广播采访的实例,提出实现对台青年传播有效性的四个重要手段,形成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8.
在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中,以"海峡之声"广播电台为主的对台传播扮演着重要而微妙的角色。两岸之间隔阂日久,差异甚多,沟通至关重要。新时期,两岸关系经历了不少波动,但总体趋势是走向缓和的,并且不断朝着更加进步的方向迈进,对台传播机构的作用不容小视,本文就如何增强对台传播机构在宣传过程中的针对性与有效性,通过对其地位的特殊性等方面的叙述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研究台湾自2016年民进党执政以来海峡两岸政治关系与民间交流现状着手,通过数据采样、统计、比对,分析台湾代表性媒体的传播行为与台湾社会舆情的发展变化趋势。结合台湾广播听众需求调查,从舆论导向、议程设置、传播内容、传播手段、传播渠道等向度,提出大陆对台广播在海峡两岸关系新形势和台湾社会新舆情下,加强对台宣传与舆论引导的四种策略、方法:1.加强舆论引导,"反独促统";2.重点锁定"三中一青"目标受众;3.节目突出"新闻资讯+中华文化"双核心;4.深化两岸广播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10.
郑永  何子鹏 《今传媒》2013,(4):150-151
五缘文化作为两岸经济、社会、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础和桥梁,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重点研究如何以五缘文化为内容和精神感召,借助其在两岸间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凝聚力,有效实施对台网络宣传,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和外部生态不尽相同,大陆和台湾的电视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二十几年来,由于两岸关系不断改善,两岸电视的沟通、交流、互访、合作日渐增多,文化上的交流、互渗和推动已经展现出一个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果然 《新闻世界》2013,(5):242-244
随着20世纪后期台湾"新新电影"的发展,大陆观众越来越多的接触到台湾电影,并借助电影逐渐了解和认知台湾文化。本文试从大学生这一年轻受众群体出发,并从台湾电影进入大陆这一角度入手,通过定量研究的方式来探究大陆大学生借助台湾电影认知台湾,解读台湾文化方面的效度,以期获得有关在促进两岸文化传播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两岸青少年身上寄托着两岸关系的未来,也是推进"两岸一家亲,共圆民族复兴梦"的重要动力。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对台湾青年受众进行有效的传播,一直是对台传播媒体所探求的课题。本文通过对台湾青少年受众特点及心理特质进行深度分析,力求提出一些可操作、有实效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4.
台湾电影的艺术成就被公认斐然.近30年来,台湾影视作品以精致独特的拍摄手法和多样的题材在华语文化圈掀起热潮.随着两岸影视合作不断涌现利好政策,两岸影视产业交流进一步增强.但台湾影视在华语文化圈的传播过程中还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5.
龙敏 《东南传播》2021,(8):46-47
随着两岸关系不断变化、传播方式变革等因素,对台传播正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民进党当局种种限制下,突出话题设置增强对台传播穿透力,日益成为加强对台宣传效果的重要方式.盘点中新社福建分社播发稿件在台湾岛内传播情况发现,把握"时、度、效"的有机统一,加强经济新闻、实用信息、文化信息等方面内容供给,传播效果较好.基于这一特点,本文紧扣台湾同胞的关切,将之作为打开对台传播实效性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16.
亢霖 《中国广播》2010,(2):38-40
在新的两岸关系局面下,对台湾广播的新闻类节目在选题把握方面应充分重视真相传播与资讯服务,发挥让台湾听众真实深入地了解大陆、积极看待两岸关系的沟通纽带作用。应及时详尽报道、解读党和国家领导人与两岸关系有关活动、重要讲话,两岸协商交流的重大活动;应注重财经报道,充实文化类报道,增强文化气息;应及时、准确披露重大新闻事件的真相,有选择地加强各层次两岸交流活动的报道。  相似文献   

17.
陈水扁千方百计欲为台湾经济解套,惟一可行的途径就是在两岸关系上实现突破,尽管目前,陈水扁还在用“经发会”遮遮掩掩,其实他的两岸政策调整已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18.
正近半年,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实现首次互访,特别是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台湾因服贸引发争议后成功赴台,展现了大陆对两岸和平发展的自信。针对新的情况,研究两岸问题的专家学者纷纷撰写文章发表看法。台湾佛光大学文学系主任谢大宁教授的专文《从反服贸学运看两岸文化协议》,分析学运产生的根源:"集体焦虑"反映出的"异己关系",指出两岸关系的核心是认同问题,说明文化认同的关键是参与,进而提出建立文化共同体的必要性和紧迫感。作者认为:"如果我们要推动两岸文化协议,就不应该还是停留在交流  相似文献   

19.
《台北直播室》栏目是在海峡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变,两岸交流更为宽松包容的媒介生态条件下创办的,开创了大陆对台湾广播入岛办广播节目之先河。本文从听觉的有效传播、两岸关系变化与栏目定位、新媒体时代栏目的全新空间三个方面分析、解读《台北直播室》。  相似文献   

20.
两岸关系及台湾的选择,最终的竞争场域还是在台湾选民——选民决定了“立法院”的组成。影响了政党的方向。因此,沿续当前以争取台湾民心为基础的两岸政策。仍是最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