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摆渡 《兰台内外》2012,(1):59-60
崔永元感叹这些年是他一辈子最忙的时候。离开《实话实说》之后,他专注于《电影传奇》节目和大型纪录片《我的抗战》。崔永元当选政协委员这几年,总是在强调要"实话实说"。尤其是在2010年两会期间,他说,"不讲实话,宁可不当政协委员。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记者韩阳)12月5日,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携纪录片创作团队推出新书《我的抗战》。此书是一本同名书,我的抗战是崔永元和他的团队历时8年打造的一部口述抗战史纪录片,共采访3500人,搜集历史老照片300万张。该同名图书呈现了纪录片的原貌,全  相似文献   

3.
陈伯吹是著名的儿童文学家,也是位资深的编辑专家。由于我和他同在奉贤柘林五七干校劳动,我又是受到全干校批判的名震一时的人物,所以他是知道我的。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编辑《上海抗战文学丛书》时,编辑和出版了他的《魔鬼吞下了轰弹——上海》一书,后来又为编纂《中国作家自述》,请他撰写自述和提供照片,所以常有交往。  相似文献   

4.
【题记】我馆收藏的《抗战日报》——抗战期间华北敌后第一个铅印日报,(1938年10月份合订本(复印件))(K4-53-1938)是1988年10月李士钊同志赠予的中共鲁西特委机关报。该报纸虽然只是复印件,却是鲁西北抗战历史中一部分真实的记录,对了解当时全国各地抗日形势和鲁西北的斗争情况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抗战日报》的具体介绍《抗战日报》报头是齐燕铭同志写的正楷字,下面  相似文献   

5.
王金声是上海市收藏鉴赏家协会的一名理事,据业内人士所言,收藏近现代文化名人的墨迹、信札,他是国内拔尖的.为了纪念中国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今年秋季,他把珍藏多年的《中国抗战大画史》《抗战建国大画史》《昭和七年上海派遣军纪念写真帖》《支那事变写真帖》及抗战铜墨盒等文物捐献给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他觉得,这些见证抗战胜利的文物放在博物馆远比藏在家里意义重大,可以让更多的人通过它们了解历史,警示后人勿忘国耻!《新民晚报》专门报道了王金声的这一义举.  相似文献   

6.
茅盾主编《笔谈》的若干史实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鸿祥 《出版史料》2006,(2):100-104
八年抗战,茅盾参与创办和主编过多种文艺期刊。其中,在香港编辑出版的《笔谈》(半月刊),32开,每期48页,虽薄薄一本,却是“对于鼓舞斗志、激发全体中华民族坚持抗战曾经起过不可低估作用”的刊物之一。(参见《国家图书馆馆藏抗战文献特别展》“展品介绍”,《旧书信息报》2005年8月15日)对于近现代期刊史、文学史以至中共党史研究,亦有不可忽视的价值。这里,仅就该刊的性质、作者及作品等,参酌茅盾晚年回忆录《我走过的路》及其他相关文献,作若干史实性考辨。一、关于《笔谈》的性质已故香港学者司马长风论述“战时文坛”,曾将茅盾作为抗战中…  相似文献   

7.
陆诒(1911—1997)先生恐怕对许多人甚至一些记都已经陌生了。但他决不应该被忘却,他是抗战期间与范长江孟秋江齐名的三大战地名记之一。《战地萍踪》这本书是作于198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四十周年出版的。  相似文献   

8.
邹韬奋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新闻记者和政论家。 他生于1895年11月5日,1944年7月24日不幸病逝。他于1926年10月接任主编《生活》周刊起直到病逝,在十八年的新闻工作生涯中,先后主编过《生活》周刊、《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抗战》、《全民抗战》、香港《大众生活》周刊等七种报刊,撰写并发表了近千篇新闻评论  相似文献   

9.
贺心颖 《青年记者》2016,(36):113-114
1937年夏,卢沟桥事变爆发,激发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热情.曹聚仁决定放下教鞭,走出书斋,为抗战尽一份心力.“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他携笔从戎,开始了战地初旅.他以战地记者身份奔赴前线,为上海《大晚报》和《立报》撰写了大量战地通讯和军事评论.本文以上述战地报道为研究对象,探究曹聚仁在全面抗战初期的新闻思想与新闻实践.  相似文献   

10.
1940年10月底,重庆《新华日报》派我到昆明采访,主要目的是访问云南地方实力派龙云将军,并走一趟重新开放的滇缅公路。国际新闻社(简称国新社)社长范长江同志和我结伴同行。龙云在连年军阀混战中以武力统一了云南。抗战以前,他已培植了一支完全由他指挥、给养由地方自给的正规滇军三万多人。在政治上他对国民党中央政权保持“若即若离”的态度,形成“半独立”的地方实力派。抗战爆发后,国民党中央与云南地方当局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日益加剧。  相似文献   

11.
马少华 《新闻前哨》2012,(9):103-104
邹韬奋(1895~1944)原名邹恩润,是我国著名新闻出版家。他的新闻、出版活动主要集中在20世纪20-40年代,其间主编《生活》周刊,创办《生活日报》、《大众生活》周刊、《抗战》三日刊和《全民抗战》等报刊和生活书店。他秉持"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以社会的改进为鹄的"的理念,直面社会问题,倡导民主政治,成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舆论领袖——1936年因抗日救亡运动而被捕的著名"七君子"之一。  相似文献   

12.
甘惜分同志1916年出生在四川邻水县,抗战初期投奔革命圣地延安,在党的培育下成长。抗战刚胜利,他曾作为随军记者前往国民党统治区大同,写过题为《大同——日本投降者的乐园》的报道,由延安新华分社向全国广播;他在新华社晋绥总分社当过多年记者。全国解放后,他先后在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任教。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舆论研究所所长和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他小时家庭贫穷,一些纨绔子弟看不起他,欺负他。甘惜分回忆少年生活时说:“这种不幸遭遇,却激发了我的上进心。我看着那些纨绔子弟不学无术,胸无点墨。他们嫌我穷,我还讨厌他们是  相似文献   

13.
1995年,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成立40周年。看到它成长壮大,我自然首先想起我们的第一任系主任安岗同志,想起他当年率领全系师生艰难创业的种种情景,想起1955年秋我随他在河北邢台那次短暂但印象深刻的采访。提起安岗,我国新闻界对他都很熟悉。他是一位资深的著名记者、总编辑、新闻教育家。抗战前夕,他就喜欢新闻工作,为天津《益世报》撰稿。1938年他20岁的时候,便成为中共晋冀特区机关报《胜利报》的总编辑。我开始知道安岗的大名大约在1952年或1953年,是读了他以人民日报记者身份写的一系列东北通讯之后。那时,我在重庆《新华日…  相似文献   

14.
谈赵超构(林放)同志的新闻思想,对我来说真是一个难题目。回忆往事,我们虽然是同行,又是订交几十年,近年来接触很多,但从来没有听到他正襟危坐地纵论新闻思想。前几年,我国新闻界掀起一场有关报纸的党性和人民性的争论,他也没有介入,发表过高见。记得1981年9月,他和我参加上海市政协参观团溯江西上,到武汉去参加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纪念活动,当地《长江日报》社的同业特邀我们两人到该报参观并举行座谈会。会上,《长江日报》的总编辑坚请超构同志谈谈办报经验,他谦让再三,然后说:“抗战初期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现代报刊史上,邹韬奋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战士、著名的政论家、出版家.他从1926年10月接办《生活》周刊起,陆续创办了《新生》、《大众生活》、《永生》、《生活月报》、《生活月报周刊》、《生活星期刊》、《抗战》、《抵抗》、《全民抗战》和香港版《大众生活》,从事新  相似文献   

16.
旷源兄是史学家。《天南书话》中收录了《中缅边界问题》《磨盘山之役》《张献忠屠川》《杜文秀起义大事记》等有史学价值的文章。其中还有一组四万余字的《滇缅抗战书录》,叙录了二○○五年前出版的大部分反映滇缅抗战的书籍资料。他之所以对滇缅抗战史料感兴趣,工作之余收集了几乎所有有关滇缅抗战的书籍,是因为他的一家就是乘腊戍撤退的最后一组远征军车返回祖国的。旷源兄是文艺评论家。他曾先后出版过《新文学味羹录》《〈西游记〉考证》  相似文献   

17.
魏少华 《新闻界》2013,(17):51-55
纪录片《我的抗战》是崔永元近期力作。"口述历史"是纪录片《我的抗战》宣传靓点。依据最后的呈现方式,纪录片中的采访可以分为四类:互动访谈式、隐性对话式、跟拍注视式、参与暗访式。《我的抗战》中的"口述历史"属于隐性对话式采访。《我的抗战》在"口述历史"运用中,出现了过度介入、删除提问等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抗战初期,从战区流落到湖北来的难童与难民所携带的失学儿童为数很多,如何管教兼施,以期提高国民知识水平,充实持久抗战力量,成为当时在武汉主编《抗战》三日刊的邹韬奋先生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題。为此,他于1938年3月中旬在《抗战》三日刊的第53期上撰写了一篇题为《战时的儿童保育》的社论,文中指出:“儿童为国家的未来国民,为民族未来的生力军,所以略有眼光的政治家或社会事  相似文献   

19.
文化老照片     
1947年6月,生活书店香港分店在皇后大道中开业,总经理徐伯昕邀请曹吾(曹辛之)为韬奋先叶三画一肖像,挂在门市,读者进门,一抬头就见到韬奋先生的肖像。抗战时期.曹辛之去重庆生活书店担任《全民抗战》周刊的美术工作,曾经与主编《全民抗战》的韬奋先生朝夕相处。这幅肖像画.他生动地刻画出韬奋先生的外貌特征.又能表达其内在的坚  相似文献   

20.
陆诒(1911-1997),上海浦东人。1930年利用业余时间就读于顾执中先生在上海创办的民治新闻专科学校,1931年进入新闻报社任编辑。从当记者的第一天起,陆诒就成为一名出没于枪林弹雨的战地记者,在八年抗战中,他约有四年在战地奔波采访。他足不停步,手不辍笔,亲临现场采访,写下了无数记录历史的篇章。历任《新闻报》记者,《大公报》战地特派员,《新华日报》编委、采访主任。抗战胜利后任上海《联合晚报》采访主任。1937年11月8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简称“青记”)在上海山西路南京饭店成立,陆诒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