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当代好莱坞科幻电影中,"身体"与"城市"是赛博朋克类型叙事最青睐的两个演绎主题.本文以《银翼杀手2049》《攻壳机动队》与《阿丽塔·战斗天使》这三部21世纪的好莱坞科幻电影为例,总结身体在城市中的表现形式与特质.在技术迅疾发展的背景下,身体被反复地封锁、改造与塑形,沦为消费视域下的景观符号与权力场域下的实用工具,却又积...  相似文献   

2.
2019年可谓是中国科幻类型电影的元年,在春节贺岁档上映的《流浪地球》,一夜之间刷爆了国人的朋友圈,正式在中国电影历史的长河中以里程碑形式成为现象级大片,这不仅改变了我国国产科幻大片长期没落的现状,同样也刷新了我国在影视特效方面与其他国家存在的技术短板。这样一部耗时4年的科幻电影巨著,让很多人都不敢相信这是出自中国团队之手。当影片在首映排片第四位的情况下,不出半天便赶超同期上映的《疯狂外星人》《飞驰人生》和《新喜剧之王》,一度逆袭成为票房冠军,病毒式的口碑炸裂,让该影片成为贺岁档当之无愧的票房黑马。本文将从对原著的深掘改编、电影特效制作以及电影主题意蕴的表达这三方面全面分析电影,探讨这部科幻电影外壳之下的中国科幻电影的情感诉求。  相似文献   

3.
王伟伟  孟丹妮  金鑫 《传媒》2019,(17):37-39
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于2019年2月5日(农历大年初一)在中国内地上映,仅15天累计票房已突破40亿元大关,不仅在国内领跑电影春节档,同时也在海外引发了强烈的观影热潮,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该电影力求创新,不仅引领观影人享受科幻场景所带来的震撼视听效果,更在影片中大力弘扬正确的中国价值观,从而体现出国产科幻电影的大国精神。作为里程碑式的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摆脱了好莱坞传统的科幻电影范式,融入了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了国产科幻电影所带来的家国情怀。笔者通过探析《流浪地球》的家国情怀与中国价值观,展现出我国文化软实力在国际地位上的攀升,为今后的国产科幻电影树立了标杆。  相似文献   

4.
杨溟 《青年记者》2020,(10):54-57
美国派拉蒙影业公司出品的科幻电影《降临》讲述了一位语言学家和一位物理学家临危受命,与突降地球的外星生物沟通、避免一场人类危机的故事.地外文明、机器人、基因变异、多重宇宙等在伦理层面的纠结与冲突,是主流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的常见主题.《降临》的理论基础是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也称语言相对论.他指出语言会影响甚至决定人的思维,改变当事人对世界的认知.  相似文献   

5.
经过几年努力,绘图儿童科普读物《外星人漫游地球》终于得以问世。 《外星人漫游地球》包括《人》、《地球》、《生物圈》、《科技大观》和《世界的未来》五本,共40万字,1300幅彩图,内容几乎涵盖了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大部分基本知识,以及对未来世界的描  相似文献   

6.
卢嘉毅 《今传媒》2011,(4):92-94
电影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一种形式,不仅仅只是提供消遣与娱乐的工具,同时它也代表了一种文化、意识形态的传达,甚至可以看成是对于当代社会思潮、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通过对冷战时期好莱坞科幻电影作为一种类型进行研究,并结合文化研究以及意识形态分析的方法去探讨冷战时期科幻电影所呈现出来的社会现象和焦虑等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7.
张蒙 《视听》2016,(11):35-36
好莱坞电影中塑造了众多典型的中国形象,这些形象的嬗变经历了漫长复杂的过程。在早期的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形象一直被歪曲与丑化,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一个现代化的中国形象开始呈现。近几年上映的好莱坞科幻电影中,中国形象甚至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现。本文通过对好莱坞科幻电影中塑造的中国形象进行举例分析,探讨好莱坞科幻电影对中国形象的选取及抑制,以及中国形象在这种形式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期对中国电影、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形象塑造向正面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黄浪 《新闻世界》2013,(11):173-174
好莱坞科幻电影自出现以来便成为众多电影类型中经久不衰的常青树,而机器人作为科幻电影的常客,陪伴观众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时光。今年夏天,一部名为《环太平洋》的科幻巨作登陆全球,片中各式机甲无不惊艳观众的眼球,但这部科幻巨制与以往其他机器人电影有很大不同。本文从片中出现的机器人入手,与好莱坞其他机器人科幻电影作比较,勾画出好莱坞机器人电影的不同类别。  相似文献   

9.
李佳宸 《今传媒》2020,29(3):106-107
科幻电影一直是大众喜爱观看的电影题材,提及科幻电影人们首先会想到美国这个生产科幻电影的巨头国家。美国一直源源不断地为各国观众呈现出精彩绝伦的科幻电影,让我们感受到电影精彩的同时,也暗自感叹美国科幻电影的实力与水准。2019年年初,《流浪地球》的上映也为我们奉上了一餐科幻电影的视觉盛宴。它不仅得到了国内外的好评,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科幻片的实力。本文将重点研究中美科幻电影的各自特点以及二者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0.
众包模式开始进入电影界。开放的互联网、有法律保障的融资渠道以及有创意和参与意愿的资深影迷是网络制片成功的基础。这种方式在未来或许能成为抗衡好莱坞电影资本霸权的力量"当时我们真的很绝望,觉得没有办法找到足够的资金了。"科幻电影《钢铁苍穹》的导演季莫·沃伦索拉这样对《中国新闻周刊》描述面对资金短缺时的心情。"我们甚至担心这部电影最终没法顺利完成。"《钢铁苍穹》是一部充满想象力的黑色幽默科幻片:德国纳粹1945年战败后,并没有完全被消灭,而是躲到了月球的暗面,时刻准备反攻地球。这部独立制作的科幻片绝非大制作,然而在季莫的设想里,却要"试着和好莱坞大片拼技术"。季莫的信心来自粉丝。不同于传统电影单向输出的模式,《钢铁苍穹》从  相似文献   

11.
很多人都知道美国有个"好莱坞",印度有个"宝莱坞"。殊不知,在遥远的西非,还有一个辉煌的电影王国"瑙莱坞"。与拍一部片子动辄投资上亿美元的好莱坞不同,瑙莱坞的电影成本非常低廉,常常两三万美元就能搞定,而且不通过影院就能赚取100%以上的利润,这让各国的电影投资商惊奇不已。更绝的是,在2010年第82届奥斯卡奖角逐中,他们用极简陋的设备拍摄的《普鲁登丝的音乐》,摘得最佳纪录短片桂冠,科幻电影《第九区》一举夺得最佳影片等4项大奖。中国投资人孙广田在这个神秘王国的淘金经历,令人大开眼界!  相似文献   

12.
本书从《流浪地球》《星际穿越》《火星救援》三部孩子们喜欢的经典科幻电影切入,用手绘图+知识点讲解的方式,从电影情节和青少年读者感兴趣的问题延伸出天文、宇宙等科学知识,涵盖包括宇宙探索、登陆火星、黑洞等科技发展的热点与前沿领域。  相似文献   

13.
邹崇 《视听》2016,(7):138-139
本文章从主题、故事、特效和影片本身阐述的战争意义,浅析《天将雄师》这部向好莱坞大片迈进的大制作电影的成功和不足,以期为中国商业大片制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世纪新语     
好莱坞至今没有摆脱人的立场,永远将人作为外星人袭击的对象。其实,从动物的立场来看,人就是外星人。事情也许是这样的:来自外星球的一飞船在地球失事,飞船上一男一女两个婴儿成了唯一的幸存者。他们的高智基因使他们从蒙昧一代代逐渐接近先祖的智力水平和文明程度。不明飞行物是外星球寻找两个孤儿的飞船。他们失望地发现他们后代演绎的文明已经走了样。人——地球的外星人正在破坏他们生存的星球的平衡。与此同时,人也发现了什么,一些神秘的力量正在被发掘和唤醒。人的全部心智正在恢复之中。  相似文献   

15.
李鹏 《出版广角》2018,(8):63-65
《红海行动》成功地俘获了中国观众的心,票房和口碑双丰收.这既要归功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的国家自信和与之匹配的大国胸怀的成功彰显,也要归功于它的观赏性.《红海行动》在情节设置、节奏的把握、视觉效果的呈现以及镜头剪辑等方面都可以与好莱坞同种类型的战争大片相匹敌.可以说,《红海行动》是好莱坞大片模式与中国主旋律电影成功结合的典范,而它的成功也为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6.
吴桐 《青年记者》2016,(26):96-97
好莱坞科幻电影《火星救援》通过对火星世界和太空场景的真实还原以及对“营救模式”的新运用,真实再现了人类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现代伦理,在艺术本体上实现了从“直观真实”①向“客观真实”②的美学飞跃,堪称低碳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7.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娱乐"是"使人快乐"或"快乐的活动".娱乐经济,就是制造快乐、使人快乐的经济.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人们乐意为快乐慷慨解囊.美国好莱坞、日本任天堂、香港娱乐圈,早就把快乐当作产业来经营,利润之丰厚,让人惊叹!日本经济的20%都是娱乐业中的电子游戏产业创造的.  相似文献   

18.
最近看了两部新片:《黑鹰坠落》和《我们是军人》,都是好莱坞战争片。前者讲述的是几年前美国在索马里的维和行动,后者则以越战为背景。美国战争片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对战争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如《野战排》、《战争启示录》;还有一类则是高唱美国主旋律的电影了。《黑  相似文献   

19.
进入新世纪,中国与美国的战争题材电影都有了新的飞跃.文章通过比较中美战争电影新作《金陵十三钗》与《战马》,对两国战争片中的主题表现、主角构成、戏剧冲突、声画表现及美学风格的差异进行了研究,以期为中国战争电影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每一种新的政治经济结构,都需要建构坐落在一个新的历史观与世界观之上的"中国梦"。科幻电影,一方面以现代科学技术的幻想为基石,承载和传承了中国"武侠文化"里所强调的集体主义到僵化的主流文化的一种补充与反击。另一方面,当小说中的"科学幻想"与"现实"之间存在脱节或错位时,科幻电影会以"无差别接受"的共通的情感密度,清晰地呈现出作为一种现代性神话自身的激励性。在此意义上,《流浪地球》打破了中国科幻题材所遭遇的表达失语,裹挟着中国式的家国情怀,以强烈的工业化质感、东方式的诗意美学,以一种更具感染力和阐述力的新的认知范式,实现了某种"哥白尼式革命"般的范式转移,铺就了一条通往中国科幻电影山脉的甬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