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中国传统伦理价值和西方宗教伦理价值在道德观念、道德规范、人性以及道德理想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归纳出各自伦理价值的不同特点。作者希望在传统伦理价值与现代经济伦理之间找到某种共同点及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是有根本区别的,但从一定意义上说,宗教道德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体现着人类某种共同的精神追求,是人类精神宝库中的一笔财富,是构建现代伦理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其当代意义是:第一,宗教道德中属于人——神关系的道德层次,实质是对人自身神圣意义的追求,应该努力挖掘;第二,宗教伦理中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层次,大都与世俗道德内容交叉,可以强化世俗道德信仰的力量,提升世俗道德的功能;第三,宗教伦理中属于人与自身关系的道德,强调的是人们的自律,在很大程度上规范教徒对自身责任和义务的认同与履行。  相似文献   

3.
论宗教道德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是有区别的,但从一定意义上说,宗教道德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体现着人类某种共通的精神追求,是现代伦理构建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只要正确对待和合理利用,仍然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伦理道德建设有一定积极作用.其当代意义在于:第一,宗教道德中属于人神关系的道德层次,实质上是人对自身神圣意义的追求,应该努力挖掘;第二,宗教伦理中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层次,大都与世俗道德内容交叉,它可以强化世俗道德信仰的力量,发挥世俗道德的功能;第三,宗教伦理中属于人与自身关系的道德,强调的是人的自律,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规范人对自身责任和义务的认同与履行.  相似文献   

4.
武晓翠  高原 《教书育人》2012,(27):68-69
在政治格局多极、经济利益主体多样、文化和价值体系多元的全球化语境下,大学校园承受诸如精神贫瘠、人际关系疏远等现代社会病症的猛烈冲击。大学生作为思维敏锐却缺乏理性思考的先锋群体出现了道德滑坡的时代危机。大学生道德失范是主体在认知——同化——内化的过程中分别经历了道德认知失辨、道德同化失律、道德内化失觉综合作用的结果。宗教凭借精神救赎与全球伦理的一致性,对于探寻人生价值和生存意义、实现社会公共道德的广泛渗透和形成现代社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的扩展,传统道德观受到严重冲击,人类道德出现空前危机。宗教作为道德规范产生的基础,以伦理道德为其核心内容,其所提供的道德规范体系与终极关怀支撑、维系着个体的道德生活与社会伦理秩序,成为挽救道德危机、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6.
宗教的宽容主张是宗教道德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世界三大宗教共有的。它所依据或引伸的平等、仁慈、和平、宽待 ,与社会世俗道德所提倡的精神相一致 ,是普世的道德。因此 ,宗教的宽容主张无论对世界的和平发展还是对促进社会的稳定 ,人际关系的和谐友爱都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宗教和道德曾为一体,虽然后来宗教和道德有了分疏,但二者间依然存在着联系。古老的宗教衍生了早期的道德伦理,虽然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它们各自又形成了系统的框架和内涵。但是在谈到伦理道德时,宗教哲学依旧对其具有本源性和先导性。可以说早期的宗教内涵是以道德的提升为前提条件的。到了当代中国,由于文化的断层,道德的缺失,社会的精神文化发展与物质经济发展不平衡,由此引发了我们应该如何在传统文化和宗教中传承道德精神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宗教道德的社会功能二重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道德是宗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于宗教教义、教规、仪式、制度等等之中,与宗教发展共生共存。宗教道德为宗教信众信仰和遵循,成为宗教信众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对人类的宗教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与功能作用。本文通过对宗教道德仪规及宗教道德思想的陈述,指出宗教道德社会功能具有二重性,对信众和社会既具有积极性的社会功能,也存在消极性的社会功能,并由此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必须正确对待宗教道德,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正确利用宗教道德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9.
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承路径及当代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社会全民信教以及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的同一性特点,决定了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承是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的:一种是包括家庭宗教经验和寺院学习的宗教教育,另一种是以强调习俗、禁忌为主的宗教礼仪规则。宗教教育与宗教礼仪在继承藏传佛教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同时,还将蕴含在其文化中的道德伦理观念传扬下去。当代社会,藏传佛教文化如何适应现代化发展,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0.
张行健的小说《田野上的教堂》以浓郁的宗教色彩讲述了一个交纳公粮的故事。在改革开放的语境中,在面向西方开放的氛围里,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漠视,呈现出一种道德混乱和紧张的道德关系。面对个人权益与国家利益的冲突,神泉村村民通过宗教情感的梳理达到了和谐的境界,一场本难以避免的矛盾被宗教精神化解,显示出宗教信仰与当代伦理社会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