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黄老道家和先秦法家的不少文本中都有“道生法”的说法。从“道”的不同层次的涵义出发,说明了“道生法”的可能性;从道和法的关系的角度说明了道是如何生成法的,从这两个方面对“道生法”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2.
“道”是事物的根本,“技”是“道”的外在表现。数学中的“道”就是数学的本质、基本原理、通性通法。数学学习离不开技能与技巧,但关键在于悟“道”。“道”能生技,也能生巧,否则“技”就是无本之源。“道”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需要学习者主动感悟与反思、完善与升华。掌握了数学本质,“技”自然而生,从而达到“大道于心”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何二元 《教师》2010,(24):5-7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学语文也是万物之一,也有非常道的一面,我们在阁读众多“可道”的研究论文之余,再读读何二元老师的这篇“非常道”,亦别有趣味,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4.
盛莉 《云南教育》2010,(8):44-45
云南省率先开展的“三生教育”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作为家长,如何理解“三生教育”,怎样配合学校进行“三生教育”,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全纳和爱生教育理念的出现,对基础教育的目的和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人文性质的美术教育在教育民主化过程中,如何从“精英”模式转变为“全民”模式;如何应对逐渐增加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的需要,调整其教学战略、发挥其人文关怀的作用是我们当下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师 :请同学们朗读古诗《暮江吟》中的“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把读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共同磋商。生 :平时我们描写太阳常常用“一轮” ,这诗里为什么用“一道”呢 ?师 :(用红粉笔在“道”字下面画了一个大问号。)是呀 ,为什么不用“一轮残阳” ,而用“一道残阳”呢 ?难道是伟大诗人白居易用词不当吗 ?请大家各抒己见。生 :大概因为夕阳是残缺的 ,所以用“道”吧 !师 :既然夕阳一半下山 ,一半没下山 ,为什么不用“半轮”残阳呢 ?(笑 )师 :“道”作为量词时 ,常和哪些词语搭配呢 ?(老师降低坡度 ,从“道”字入手要学生组词。)生 :…  相似文献   

7.
课堂40分钟前,我们能做什么?孔子说:“本立则道生。”我们在思考教育问题的时候就应该思考它的“本”在哪里。作为品德学科教师,我们更应该从儿童的生活世界中去寻找一些儿童普遍存在并急需解决的问题,即教学的起点,然后把握它们,引进课堂教学,“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安徽大学资深教授钱耕森先生提出了“大道和生学”理论,该理论把史伯的“和实生物”与老子的“道生万物”相结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联系现实作了创造性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实践价值,对我们今天如何养护身心、待人接物、安定社会、发展经济、保护生态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认真学习领会“大道和生学”理论,必将帮助我们达到自我身心、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诸多领域的和谐,从而创造出有价值的人生。  相似文献   

9.
一、道是构成世界万物的物质性实体我们先看以下老子的几段关于“道”的说明: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德经》第25章,以下只注章次。)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第4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第3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第42章) 这四段话分别说出了道的客观实在性、本原性以及道演化落实为万物的过程。道靠自  相似文献   

10.
“教考分离”之我见□汪弱“注册视听生”教育试点,是一项符合电大改革的发展方向,深受社会和学生欢迎的重大改革措施。作为新生事物的“注册视听生”教育,需要努力改进和完善,更需要各级政府和教委的重视和支持。笔者认为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实现“教考分离”。“...  相似文献   

11.
课程作为学校教学的核心要素,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载体。从《周易》中“器”与“道”的关系出发,结合课程文化的特点及内在发展逻辑,可将课程文化的内涵看成是“器”与“道”的结合:课程的物质文化是“器”,课程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是“道”。在价值取向上,课程文化主要表现在主体性、自觉性、多样性以及超越性四个方面。立足于新时代背景,我国课程领域的探究要在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下,基于“器”“道”关系探究课程文化的生成之道:化而裁之,力图以“变”生道;推而行之,力求以“通”生道;举而措之天下,力争万象共生并美美与共,使课程文化全球生成。  相似文献   

12.
林四清 《广东教育》2003,(12):37-37
善教者少教甚至不教。教者取得的是“道”的地位,“道”生万物,而“道”又不直接生万物。在教学中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而给他们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就会出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妙境界,学生的学习天性就会喷发出来,就会产生我们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教少学多是一个原则。教并不是具形具体的灌注或传授,它应该包括双边的活动,牵涉到人的心理、生理、兴趣,联系着不同的内容。教的最高境界是使学生得“道”,尽可能少干预,让学生多选择。教师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方能达到“不教而教”的教学境界。一、“交尺子”的有作为,“用尺子”的不作为“…  相似文献   

13.
不知何时,“烟酒生”通过谐音的桥梁与“研究生”结下了难解之缘,成为社会指责研究生群体无所作为的惯用词汇。研究生真是“烟酒生”吗?真实的情形到底如何呢?作为局内人,我且“晒晒”我们寝室真实的研究生生活。  相似文献   

14.
《老子》"道生一"新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店楚简《老子》、《太一生水》是迄今所见最早的道家文献,是老子的元典思想。“道”是老子及道家重要的思想。“道”即“太一”和后来出现的“一”。“太一生水”是道家早期的宇宙生存学说,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源头。“道生一”中的“一”就是“太一生水”中的“水”。  相似文献   

15.
一、老子道德的内蕴 (一)道德之道 道,原本没有,曰“无”;道生、而有,曰“有”,是谓“有生于无”。“道之物”,(下文拟称“道物”)(21、25),其物,人的感官可感,曰“有”,或又曰“阳”。“道物”禀性自然。其禀性,人的感官不可感,只能靠欲(意识)认识,故曰“无”,或又曰“阴”。道之生,曰:可感的道物与不可感的道自然禀性一体而生,是谓“有无相生”。  相似文献   

16.
徐皓 《江苏高教》2000,(5):102-105
随着“开放性和教学现代化”两大命题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 ,全国电大系统的高等专科“注册视听生”、“专升本”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相继展开。在当前国际开放教育大势所趋、国内远程教育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下 ,作为中国远程教育主力军的广播电视大学 ,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发挥特色 ,在开放教育的更高层次上完善和展示自己 ,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一、探索———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提升开放教育试点的成功与否 ,首先需要观念上的更新和认识上的到位。尤其是近年来“注册视听生”、“专升本”、“人才培养模…  相似文献   

17.
“走好路”是“八礼四仪”、《小学生行为守则》等对学生的明确要求,让学生走好路、走安全,是小学班主任的重要责任,作为班主任的我们需要时刻将学生“走好路”习惯的培养放心上。在实践中,可通过广开言路“论其道”、知行合一“得其道”、巧借外力“简其道”三个路径帮助学生养成“走好路”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18.
校长如何为“官”,如何为好“官”,已经成为很多教师和行政干部非常关注的问题,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着校长的为“官”之道。本期栏目,我们围绕校长的为“官”之道编发了一组稿件,意在表明,做好一个校长或做一个好校长,不能由“官位”或“官戚”来决定,而是需要校长正确理解教育的真谛,把握办学的规律,适应时代的要求,用爱、用智、用术,开拓学校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淮南子》对《老子》“道生万物”模式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一方面扩展了“道”的过程,使模式更加清晰;另一方面又将“道生一”改造为“道始于一”,使该模式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20.
《道德经》中的“道”玄奥难懂,历来是学界头痛的难题。本文作者另起炉灶,从主体性角度,即将“道”作为人的主体,按《道德经》注我进行重新解读,使对“道”的理解有助于指导人的行动。作者的解读是:第一,“道”是主观能动性,是软知识;第二,“道”生万物即“道”激活万物;第三,对“道”的认知是非理性的;第四,“道”的运行方式是不离开万物又不拘泥于万物;第五,“道”的生命力非常旺盛;第六,“道法自然”的“自然”是高层次的“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