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当前仇恨犯罪的泛滥,仇恨犯罪的概念也西风东渐。与美国一脉相承的译介派有名无实,而生发于我国国内的本土派有实无名。正本清源,仇恨犯罪是出于发泄仇恨、肆意报复社会、造成伤及无辜的犯罪,它的本质是以仇恨为内容的负移情。仇恨犯罪包括仇官犯罪、仇富犯罪、仇医犯罪和仇异犯罪等。仇恨动机是引起仇恨犯罪的充分条件或者必要条件。仇恨犯罪的对象包括人身或者财产,伤害人身的仇恨犯罪居多。全面掌握仇恨犯罪,还需要明辨它与恐怖犯罪、迷信犯罪和瘾癖犯罪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犯罪具有以下特点:犯罪主体广泛,犯罪类型多样;犯罪手段智能化、高科技化;犯罪动机复杂化;犯罪突发性趋高;犯罪时间呈一定的规律性。导致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预防大学生犯罪,应加强法制教育,重视心理辅导,完善家庭教育,加强校园管理,净化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3.
我国以网页篡改和垃圾邮件为主的网络安全事件不断攀升,计算机犯罪和网络犯罪也呈现出剧增趋势。计算机犯罪和网络犯罪都是高智能型犯罪,具有犯罪主体特殊、犯罪行为隐蔽、作案区域广泛、犯罪证据难以查证等特点。计算机犯罪与网络犯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加大计算机犯罪和网络犯罪的防治力度,乃是我们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公务犯罪又称职务犯罪、国家工作人员犯罪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罪,是指依法执行公务的人,利用职务之便实施的犯罪。在国外又被称为公职人员犯罪、公务人员犯罪、公务员犯罪、白领犯罪等,同时又和职业犯罪、经济犯罪、身份犯罪、行政犯罪、法人犯罪等概念有一定的交差或混合。概念的混乱对理论研究和司法实务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而比较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公务犯罪的概念最具有科学性,采用公务犯罪的概念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争议,更有利于对国家职能和国家公务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网络犯罪正呈现出蔓延之势。通过网络犯罪成本分析,低廉的犯罪成本与丰厚的犯罪收益的反差揭示了罪犯实施网络犯罪的动力。降低犯罪收益,提高犯罪成本是控制网络犯罪的良策。技术和法律的结合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6.
犯罪化又被称为入罪化,是指将不是犯罪的行为在法律上作为犯罪,使其成为刑事制裁的对象.所以,何种行为能够入罪,也就是犯罪化的标准问题就成为犯罪化的核心,而犯罪化的标准就是指犯罪概念如何界定.犯罪化与犯罪概念关系密切,犯罪概念的界定决定着犯罪圈的大小,实质的犯罪概念对于犯罪化具有前提性的作用,犯罪概念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对于刑事立法犯罪化具有指导功能.  相似文献   

7.
财产犯罪是社会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犯罪。有必要对财产犯罪的犯罪对象进行理论研究.以更好的指导财产犯罪的定罪量刑。仅把财产犯罪的犯罪对象界定为公私财物的传统理论,不能全面发挥财产犯罪在定罪量刑方面的作用。应当把被害方这个因素纳入到财产犯罪对象当中,充分发挥财产犯罪对象理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聂申国 《天中学刊》2005,20(4):19-22
犯罪结果作为犯罪本质特征的客观显示,在定罪量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迄今为止,刑法学界尚未对犯罪结果的概念及相关理论问题达到共识。通过对犯罪结果与犯罪客体、犯罪结果与犯罪对象、犯罪结果与定罪量刑进行分析,犯罪结果可以概括为犯罪行为作用于犯罪对象所引起或可能引起的,从客观方面反映社会危害性质与量的一切事实现象。它即是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的必要要件,又是量刑的必备依据。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呈现出犯罪人数增加、犯罪类型多样化、犯罪主体范围扩大、女大学生犯罪比例增大等特点。导致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包括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方面。针对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应采取综合性的、科学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犯罪被认为是继毒品、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社会问题,且日益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等特征。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令人担忧,在犯罪数量、犯罪形式、犯罪手段等方面表现出低龄化、暴力性增强、团伙犯罪增加、犯罪动机突发性强等新的特征。经过研究,我们得出了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网络犯罪问题日益严重,不断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刑法学界更是在积极开展相关法律研究。而从法律心理学的角度对网络犯罪进行解读,则会发现它与其他形式的犯罪并无本质区别,不过是透过网络本身的特性对犯罪特性加以放大的一类犯罪,因此,多关注犯罪本身、关注犯罪主体、关注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形成与发展,定会对预防和控制网络犯罪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计算机犯罪将会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危害性最大的一种犯罪,我国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首次对计算机犯罪作出了规定。由于计算机犯罪与传统犯罪的巨大差异,造成传统刑法理论与现实犯罪态势的冲突,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对计算机犯罪做出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将计算机犯罪的主体确定为一般主体,符合计算机犯罪的特点,有利于正确定罪量刑。  相似文献   

13.
国家统计资料显示,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青少年犯罪总数占全国形式犯罪的70%。十四岁—十八岁犯罪的人数占总犯罪人数的70%以上。因此,全社会要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减少青少年犯罪,增强社会的稳定因素。本文意在探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犯罪的设想。  相似文献   

14.
从大学生犯罪本身的特殊性出发,分析该犯罪现象的特征,挖掘大学生犯罪的动机及各种犯罪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恐怖主义犯罪是世界公认的社会毒瘤,它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的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恐怖主义犯罪日趋严重化,越来越向着跨国犯罪、高科技犯罪的方向发展,"9·11"事件无疑是恐怖主义犯罪发展的高峰。基于此,世界各国都着手进行规制恐怖主义犯罪的立法,规制恐怖主义犯罪的国际公约体系也渐趋形成。在未来,进一步规制恐怖主义犯罪,应当更注重国际合作,明晰恐怖主义犯罪的概念;设立专门机构进行规制以及加强金融立法监管,严防恐怖主义犯罪洗钱等。  相似文献   

16.
恐怖主义犯罪是世界公认的社会毒瘤,它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的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恐怖主义犯罪日趋严重化,越来越向着跨国犯罪、高科技犯罪的方向发展,"9·11"事件无疑是恐怖主义犯罪发展的高峰。基于此,世界各国都着手进行规制恐怖主义犯罪的立法,规制恐怖主义犯罪的国际公约体系也渐趋形成。在未来,进一步规制恐怖主义犯罪,应当更注重国际合作,明晰恐怖主义犯罪的概念;设立专门机构进行规制以及加强金融立法监管,严防恐怖主义犯罪洗钱等。  相似文献   

17.
根据刑法学上的定义,宏观上网络犯罪可分为侵犯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网络犯罪和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的其他网络犯罪。实践中,应克服网络犯罪神秘化倾向,正确认识网络犯罪的本质。与域外网络犯罪法规对比,我国计算机网络系统犯罪立法与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同步,为网络犯罪的正确定性提供了较为科学的法律依据。在网络犯罪定性上,应坚持刑法的谦抑性和罪刑法定原则;坚持两分法,对涉嫌犯罪的行为先归入两类之一;坚持类型化归纳,正确认定具体的犯罪罪名。  相似文献   

18.
大陆法系刑法理论的结果犯是指构成要件中规定了构成要件行为和结果的犯罪,与犯罪停止形态没有直接关联,立法规定结果犯体现了结果无价值的倾向;我国刑法理论的结果犯是指结果发生为犯罪成立标志的犯罪,是犯罪成立意义上的犯罪类型。结果犯的结果,有的根据法规范特征可以得到简明判断,有的需要进行实质的犯罪论解释。结果犯作为行为犯相对应的犯罪类型,只有犯罪成立与否的问题,不存在犯罪未完成形态之分。  相似文献   

19.
单位犯罪,是一种以单位利益或者以单位名义而实施的犯罪,也是一种特殊的犯罪形态,具有不同于自然人犯罪的特征。绝大多数的单位犯罪都是不纯正的单位犯罪。我国对单位犯罪的处罚以“双罚制”为主,也有少量的“单罚制”。单位犯罪在我国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因此要注意正确地认定。  相似文献   

20.
我国刑法学界对于犯罪特征的争论比较激烈,但对于什么是犯罪特征却缺乏深入的研究.犯罪特征是犯罪本质的外化,是犯罪区别与其它社会现象的外在表象,在犯罪与其它社会现象的关系中得到表现.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其中社会危害性不是犯罪的本质特征,也不是犯罪的本质,而是犯罪的社会特征;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特征;应受刑罚惩罚性是犯罪的责任特征.它们三者之间是横向并列关系,不存在谁决定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