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陈锋 《搏击·武术科学》2013,(10):94-95,10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张家界龙舟比赛进行了调查分析,对张家界龙舟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张家界龙舟运动发展的对策,以促进龙舟运动在张家界乃至在全国健康有序的发展,促进龙舟赛事水平的提高,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对体育文化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更进一步提高张家界的城市品牌宣传,促进当地旅游业的更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对上海市各区县开展的龙舟赛事进行调查分析。结论:上海市经过多面的努力,已经做成了较好的龙舟品牌赛事,但需拓展和提高龙舟赛事级别;要通过龙舟赛事,将龙舟运动及文化内涵推向世界,将中国龙舟文化元素注入上海迪斯尼。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及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苗族独木龙舟和现代龙舟起源、发展、活动时间与地点、参与人群、器械及规则等进行比较研究。主要结论:苗族独木龙舟和现代龙舟都已列为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举办比赛或活动时间相对固定;对龙文化的崇拜程度都非常的高,以祭祀和赛龙舟的方式祈福,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然而苗族独木龙舟与现代龙舟在器械构成、比赛水域、赛道、划舟姿势以及胜负标准等方面存在着不同。  相似文献   

4.
龙舟     
G861.93 9801821龙舟运动员身体训练水平与划水质量分析评定[刊,中,I]/河江川∥广西体育科技.-1997.-18(3/4).-34-37表7(DW)龙舟∥身体训练∥划水∥质量∥评定对参加全国龙舟赛的广西代表队进行多年跟踪研究,分析其身体素质对划水质量的影响,并  相似文献   

5.
龙舟     
G898.1 20011947从第6届全国“民运会”看龙舟技术的发展=Development of dragon-boat regatta and itsskill in point of the sixth traditionalChinese sports games(刊,中,Ⅰ)/刘德琼∥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4(5).-118-120表1(XH)龙舟∥比赛∥技术∥发展∥模式∥选材∥训练∥民运会∥6届通过对1999年第6届全国“民运会”龙舟赛  相似文献   

6.
采用SWOT分析法对中国·宿迁西楚文化节打造龙舟品牌赛事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具体措施:走竞技化和民族化并重发展之路;加强对龙舟运动的宣传力度,加强与地方高校合作及群众体育互动,培养合格龙舟专业人才;建立体育产业与生态体育旅游产业的有效对接机制,构建良好的龙舟赛事市场;抓住地区发展机遇制定长远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7.
为了进一步了解龙舟运动项目的特征及探讨龙舟运动训练规律,采用文献资料法以竞技体育训练学为出发点,深入分析龙舟赛竞速类项目的生理供能基础、专项技术特征、不同赛段划桨的特点、运动员体能训练特征等。研究指出:龙舟运动作为我国当前大力发展的民族体育竞技项目,训练理论亟需完善,正确理解和认识龙舟运动项目能量供应特征、技术训练特点及体能训练特征等,有利于提升我国龙舟赛竞速类项目训练科学化水平,促进龙舟竞赛项目运动成绩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提出,对于海南推进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将产生重要影响,根据海南"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定位,体育赛事与休闲旅游开发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实地考察,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华龙舟大赛海南万宁站历年发展情况以及旅游收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研究龙舟赛事与休闲旅游的互动关系,得出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万宁龙舟赛与休闲旅游结合的发展对策:借助央视直播平台加强宣传效应;龙舟赛事促进旅游收益;赛事发展打造龙舟小镇品牌;龙舟文化支撑城乡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9.
严石 《湖北体育科技》2013,32(7):657-658
对2012年中国龙舟大赛8次不同地点比赛的成绩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认为,中国群众龙舟整体水平不高、各地龙舟竞技水平参差不齐、男女项目发展不平衡、男子项目最好成绩达到世界优秀水平,对发展我国龙舟运动及提高竞技水平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第十六届亚运会龙舟比赛战术的现场观测和分段成绩的统计与分析,揭示竞技龙舟运动的的特点和制胜规律,研究和探讨优秀龙舟运动员的竞速结构、体力分配特点和战术运用特征,提高竞技龙舟的科学化训练水平,为我国和世界各国发展竞技龙舟运动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1.
龙舟是澳门开展得最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澳门也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龙舟赛地之一。通过考察了澳门龙舟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对进一步推动龙舟的国际化,特别对中国民族体育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前龙舟运动员速度素质中的快速力量素质训练受到了高度重视,此素质更多的都用于比赛或锻炼身体方面。随着很多国家的快速发展和休暇的时间的日益增多,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的提高,促使人们对生活水平的品质和生命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龙舟运动作为最有广泛性和有效性的健身项目,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龙舟运动。龙舟项目是最古老的运动项目,也是竞技场上最为激烈的运动项目之一。从龙舟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的方法与手段的角度出发,对龙舟运动体能训练进行综述,并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龙舟运动员体能训练方法与手段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龙舟运动员身体训练水平与划水质量分析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参加全国龙舟赛的广西代表队进行多年跟踪研究,分析其身体素质对划水质量的影响,并对其多项训练指标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从而更有效地控制、评定各阶段的训练水平。并根据龙舟开展特点,制订身体素质综合发展水平与划水质量相适应的评定方法和标准。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对中华龙舟国际化发展现状、困境进行研究,并提出发展路径。中华龙舟国际化发展现状:参与人口呈上升状态,中西方文化交流逐渐加深,多元价值更加凸显。困境:赛事体系不完善,产业经济效益低,文化推广有限,国际话语权不足。路径:多元赛事活动,扩大参与人口;挖掘产业价值,提升经济效益;推广龙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参与国际事务,提升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对武汉湖龙舟赛事进行研究。主要结论:东湖龙舟赛事开发中有政策指导、人文地理优势、历史悠久、群众基础深厚、媒体服务等有利因素,同时也面临着武汉水资源破坏、龙舟运动局限性及"节令性"不利因素,提出以赛事促环保、扶持民间社团、加强商业模式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从第6届全国“民运会”看龙舟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1999年第6届全国“民运会”龙舟赛的研究,分析龙舟运动技术的发展模式。对运动员的选材、训练的结构模式、划桨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以我国端午龙舟竞渡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访谈等方法,对我国端午节龙舟竞渡现状进行了解和研究,提出我国端午龙舟竞渡发展策略。即制定科学严密的竞赛规则;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举办系列比赛;加大向学校推进力度;各地建立龙舟博物馆,保护民间龙舟文化。从而为我国民间体育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日两国传统龙舟赛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传统龙舟赛之异同(日本)濑户口照夫一、中国古代竞舟一般,以龙舟进行比赛,叫做“竞舟”,特别是在中国华南地区,据史载叫做“竞渡”。据众多研究者所述,竞渡多在长江以南地方举行。例如,文崇一氏在他所写《九歌中的水神与华南的龙舟赛神》(1961)论文...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家对体育运动发展支持力度的加大,民俗体育项目得以迅速发展,其中龙舟运动在成为全国竞技运动正式比赛项目后,逐渐在高校发展并具有较大规模。但是竞技龙舟运动在训练或比赛中易导致体育风险事故的发生,或给学生的身心和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帕累托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高校竞技龙舟运动风险因素为研究对象,以高校竞技龙舟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为调查对象,对其龙舟运动的风险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运用帕累托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找出高校竞技龙舟运动风险的主次风险因素,提出对高校竞技龙舟运动的风险防范对策。得出以下结论:(1)高校竞技龙舟运动的主要风险为组织管理因素风险、场地器材因素风险、运动员自身因素风险和教练员的影响因素风险;其他因素风险为次要风险;裁判员的影响因素风险为一般风险。(2)组织管理因素风险主要表现在赛区组织、运动员管理、学校管理方面;场地环境因素风险主要集中在自然环境、龙舟场地、龙舟器材方面;运动员自身因素风险主要体现在运动员的行为活动、心理、知能技能方面。(3)无法去控制体育运动自身不可避免的风险,但可以因地制宜地应对风险,运用预防控制法、风险规避法、风险转移法进行针对各类风险的防范。  相似文献   

20.
龙舟运动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其中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流传最为广泛。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项目,龙舟运动的影响已经覆盖了我国大部分地区,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龙舟运动不仅是健身强体的竞技项目,而且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并蕴涵着潜在的巨大经济效益。在开发利用龙舟赛事无形资产的同时要健全保护机制,优化资源的配置,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构建公平有序的龙舟赛事市场格局,促进龙舟运动快速、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