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要建立在各自特质基础上,构建普适性与独特性相结合的课程体系。高校劳动教育具有教育性、专业性与服务性特征。按照学科与实践两类课程形态,结合校内与校外两个空间场域,根据通识-专业-素养的逻辑路线,搭建劳动教育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融合课程与素养拓展课程架构。通过强化师资队伍培养的难点,打通课程校地协同推进的堵点,消解课程实施效果评价的痛点,推进高校劳动教育有序实施。  相似文献   

2.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全面育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劳动教育有效开展的基础.西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要以育人性、适切性与体系性为构建的逻辑起点;从目标要素、内容要素及过程要素构建区域性、特色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国家的政策支持,地方政府的正确引导以及高校的学校制度保障课程体系的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3.
高校思政课程融入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是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必由之路。新时代劳动教育纳入高校思政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理为理论规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耕读文化”与“工匠精神”为历史根脉,以新时代劳动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现实语境,对丰富高校思政课程的内涵、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以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价值。为有效将劳动教育纳入高校思政课程,要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劳动素养、优化高校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制度保障。这对于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实现教育强国远景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根据新时代地方院校建设需求,加强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在充分调研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探索了地方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创新。以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试点,依据新时期对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具体要求,探究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元素,构建适应时代要求且具备学校特点的劳育课程体系;推动劳育与学科、专业特色有效整合,探索系统建构高校“四层面”劳动教育体系和“四元化”劳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5.
课程是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渠道。从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学科属性,为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规范化建设提供了学科支撑;思想引领、知识储备与实践技能的课程目标定位,明晰了劳动教育的发展方向;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与文化渗透课程相互融合的课程内容,构成了劳动教育开放式的课程体系;明确家庭、高校与社会的教育主体职责,有助于形成多元协同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机制,有助于构建诊断性、过程性和结果性相结合的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6.
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推动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新时代背景下,全面建设劳动教育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至关重要。当前,我国劳动教育教师主要来源于高等院校输送的“专业型师资”、学校现有教师转岗担任的“过渡型师资”和社会专业人员加入的“特聘型师资”。三种师资培养路径困于专业建设不成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劳动教育教师待遇保障不足、缺乏激励机制,专业系统的培训机会少以及教师队伍不稳定等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主要包括:高等院校的“专业型师资”培养应加强劳动教育学科建设,健全课程体系,完善管理、考评和奖励等体制机制,挖掘并培训高校现有师资;社会中“特聘型师资”培养应加强劳动教育教师工作保障和社会培训,发挥媒体正面宣传引导作用;学校内部的“过渡型师资”培养,应在健全劳动教育师资管理体系的基础上,优化“过渡型师资”培训模式。  相似文献   

7.
大学劳动教育具有引导学生内修德性、外砺品行、专业成长、自由创造这一由内而外、螺旋累进的价值指向。较之中小学劳动教育,大学劳动教育具有独特性,其核心要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思想,以融合学科专业教育为内容主轴,以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为价值追求,以形塑合法劳动意识为基本尺度。新时代大学劳动教育的主要实现形式包括:系统开展“关于劳动的教育”,建构劳动知识学习的课程框架;多元实施“通过劳动的教育”,统整劳动实践锻炼的资源平台;有机融通“为了劳动的教育”,拓宽劳动思想教育的实施渠道;守正创新“反思劳动的教育”,指导劳动科学理论的话语实践。  相似文献   

8.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涉及一系列要素,其中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是三个主要维度,科学把握三者的内涵实质对实现良好的劳动育人成效具有重要实践价值。高校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是劳动课程编制的基础或前提,在劳动教学实践中具有指引性、联结性和制约性功能。课程内容是高校劳动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包含专业劳动教育、社会劳动经验和劳动学习活动等内容层次。课程评价是高校劳动课程建设的质量控制,其建设要点在于厘清课程评价的作用、主体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格局逐步形成且地位日益凸显,成为当代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核心课题。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在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基础上培养“高尚品格的人”、“时代发展中的人”与“全面发展的人”。因此,为了顺利推进劳动教育实践,应基于多维关系与视角综合施策,重点从推动主体间合作互补、建立“科学、综合、开放”的课程体系、确立专业支撑与条件保障、推进产学研融合等四个层面建立多维融合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相似文献   

10.
德国的劳动教育教师培养包括大学学习和见习两个阶段.在大学学习阶段,师范生同时学习两个专业以及教育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课程,并完成学校实习和企业实习,最后以第一次国家考试毕业.在见习阶段,见习生既在见习学校授课,同时也在教师研习所学习,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教学实践能力,最后以第二次国家考试毕业.这两个阶段的课程都得到了模块化设计,具有清晰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构成一种多学科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国家考试包括撰写学术论文、笔试、口试和教学实践考试,这既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结构,也能有效检验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这种培养模式很好地满足了劳动教育对教师跨学科知识结构和高水平实践能力的双重要求,有助于培养出专业化的劳动教育教师.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协同发展。为推动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课程实践相结合,以北京城市学院风景园林专业课程的劳动实践为依托,分析大学生面对劳动时的心理状态和应对方式,通过理论、实践和数据分析,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劳动教育现状问题,从制度、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的关系、劳动教育多点性和连续性方面提出实践路径,以提高学生的劳动价值感,为高校劳动教育实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劳动教育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构建劳动教育目标体系、内容体系、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紧扣人才培养关键环节,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校园文化、生产劳动、社会服务性劳动,打造“思政劳育、美术劳育、体育劳育、专业劳育、生产劳动、社会劳育”课程群,构建“1必修+6融入”全链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劳育,充分发挥劳动的综合育人和独特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大学劳动教育体系创新对优化高校教育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评价不科学、劳动实践活动不丰富等问题。因此,高校需要立足教育资源,着眼学生未来发展积极创新劳动教育体系,构建学生劳动认知教育体系、专业劳动教育体系、实践活动体系等,为培养具有科学劳动观的新时代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卢梭的《爱弥儿》是一部关于自然教育的著作,其思想对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文章以卢梭的观点为基础,探讨了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首先,提出卢梭《爱弥儿》的劳动教育观,作为此次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指导。其次,论述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包括劳动教育实施方式缺乏多样性、劳动教育计划中实践教学部分缺乏等;同时根据问题探讨了其产生的原因。最后,从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劳动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以及结合第二课堂等方面探索新时期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优化路径。总的来说,文章通过分析卢梭的思想,梳理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和策略,旨在促进高校劳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赵彦 《大学教育》2023,(24):134-136
面对二十大报告提出的通过科技创新、实干兴邦跻身于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高校培养创新型劳动者的使命更加艰巨。进入新时代,我国劳动教育被赋予“培育创新型劳动者”的新内涵。文章综合26所本科、高职院校开设劳动教育情况的调查结果发现,地方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中“培育创新能力”资源明显不够,教材知识点泛化、教学内容实施虚化、实践教学缺乏与科技创新平台对接、教师队伍创新指导力不足等是其主要表现。应坚持创新驱动和教育资源协同等改革思维,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课程、竞赛、项目和师资等教学资源融入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改革,进一步丰富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提升高校培养创新创业型劳动者的能力,彰显高校劳动教育新时代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16.
以我国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和台湾中山大学为例,重点探讨了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理念与运行模式.通识教育不是专业以外的补充教育,而是建构专业基础的教育;通识课程不是浅化的专业课程,而是具有整合性与贯穿性的课程;通识课程不是在教有趣的东西,而是以学习者为本位,建构其所需具备的“核心能力”.确立通识教育在大学基础与核心教育中的地位,统筹课程体系、课程建设与经营管理,培养基于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跨领域整合能力的人才,将对大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开好劳动教育必修课是明确并保障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使命、实现大中小学贯通推进劳动素养教育的必需之举。调研显示,各高校对劳动教育必修课的开课形式、课程内容和学时要求各异,亟待明确方向,加强规范引领。推进高校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规范化建设,应认真落实底线要求,科学定位课程性质与目标,合理规划课程结构与内容,建立健全课程教学管理机制,逐步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同时,要辩证地处理好规范性与灵活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短期性与长期性等多对关系,为该课程的规范成熟和高校劳动教育的落地落实打好根基。  相似文献   

18.
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以授课为主要形式,因其作为文科性质学科,故而缺乏实践内容与可操作空间。文章通过对于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试验课的可行性分析,希望能够以综合试验的形式填补这一空白,实现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实践消化吸收的有机统一,进一步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9.
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教育的基础,是培育工匠精神的载体,对高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存在专门课程开设不足、劳动教育内容单薄、体力劳动较为欠缺等问题,可以构建独立设置与有机融入相结合的专门课程劳育、思政课程劳育、专业课程劳育、实践课程劳育“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涵盖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生产服务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等“四项内容”,凸显课程的人文性、科学性、时代性、实践性。  相似文献   

20.
劳动教育是"五育"之一,劳动教育可以锻炼大学生意志,树立社会责任感,提升生活幸福感.目前,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较边缘化,课程体系不完善,劳动教育技能培养较欠缺.鉴于此,高校应采取深化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营造劳动教育校园氛围等措施,积极推进高校劳动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