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明确泡沫辅助蒸汽驱过程中泡沫剂与地层流体相互作用的机制,通过室内实验,研究地层条件下稠油对泡沫剂性能的影响,以及泡沫剂对稠油的影响。结果表明:稠油及其不同组分均降低泡沫剂性能,重组分的影响小于轻组分,四组分中沥青质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胶质、饱和烃,芳香烃影响最小,但影响幅度均较小,稠油重组分含量多,泡沫能发挥更好作用。泡沫剂对稠油作用表明,泡沫剂可通过降低界面张力、沥青质含量、沥青质相对分子质量,提高沥青质聚沉起始点,达到提高驱油效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稠油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加剧了稠油渗流的阻力,为稠油开发造成了一定困难。针对该问题,利用NRSNL非线性渗流模拟软件建立机理模型,研究稠油油藏在不同韵律、渗透率级差和原油黏度条件下启动压力梯度存在与否对剩余油分布、含水率、采出程度等开发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会降低油藏采出程度,油井含水率上升较快,开采20年,采出程度降低1.72%~3.09%,含水上升1.31%~2.78%;相同启动压力梯度条件下,反韵律储层采出程度低于正韵律与复合韵律;原油黏度越大、渗透率级差越大,启动压力梯度对采出程度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3.
针对石油开采过程中稠油黏度高,凝固点也高,开采和集输难度大等问题,可以采取抽油杆电加热方法来进行降黏处理。用有限差分的控制容积法对井筒温度进行模拟预测,建立合理的物理和数学模型,对抽油筒中油温度分布进行预测,以确定合理的加热参数。结果表明:未采用加热措施时,井口温度低于拐点温度,影响生产;选用85kW的电源功率后,井温保持在拐点温度以上,能满足稠油井的开采需要。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2种动态模量预测模型(基于黏度的Witczak 1-37A模型和基于剪切复数模量的Witczak1-40D模型)在江苏地区的适用性及不同混合料设计参数(级配类型、胶结料种类、体积参数)对动态模量的影响,进行了2种典型面层沥青混合料(Sup-13和AC-13)的动态模量试验研究,并将试验数据用于预测模型的分析.对不同沥青的黏度和动态剪切模量进行试验以获取预测模型的参数.试验结果表明:胶结料种类和沥青含量对动态模量有显著影响;2种预测模型与室内试验结果均有较好的相关度,Witczak 1-37A动态模量的预测模型精度更高.试验结果可用于更高精度动态模量预测模型的修正.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稠油乳状液在实际管道中的流动特性,弥补流变仪等仪器的缺点,研制了一种试验环道装置。利用该装置对胜利陈南稠油乳状液进行了输送试验,模拟了稠油乳状液在管道中的实际流动情况,并与流变仪测试结果进行对比。试验表明:含水率对稠油乳状液黏度影响很大,含水率高于40%时出现转相点,最佳含水率为45%;乳状液输送存在一个最佳混合流速,流速过高乳状液表观黏度有增大趋势;稠油乳状液表观黏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温度对O/W型稠油乳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很小;在相同实验条件下,流变仪测试结果与环道试验结果规律一致,但表观黏度值偏小。  相似文献   

6.
李波  王宇  康爱红  张垚  周航 《实验技术与管理》2023,(12):107-114+211
以宁沪高速苏州段大中修工程为依托,通过二次老化沥青的性能实验和疲劳自愈合实验,获取针入度、软化点、旋转黏度、流动指数和自愈合指数等指标,并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二次老化沥青自愈合指数预测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值的对比结果表明,该模型对两类沥青的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误差平方和SSE均小于0.2,说明该模型预测精度较高。该模型可预测不同条件下沥青胶浆的愈合指数HI值,为沥青路面使用周期内沥青老化程度监测及沥青路面养护再生时机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考虑影响煤炭含水率变化的温度、湿度和风力等主要天气因素,以神华黄骅港为例,研究港口煤垛堆场的煤炭含水率预测方法。该方法首先基于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 LSTM)神经网络建立煤炭含水率预测模型,然后通过对采集到的港口实时天气数据和煤堆不同煤种的含水率数据融合处理,使用LSTM网络对训练数据集进行训练,并用来测试数据集,最后确定煤炭含水率预测模型,从而实现对堆场的智能洒水。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对煤港堆场含水率预测的准确率在85%以上,据此模型建立智能洒水策略,能有效抑制煤堆起尘。上述方法对节约港口用水和减少污水量,以及对煤炭绿色开采和绿色生态港口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滨州学院学报》2018,(2):73-77
为了研究聚合物浓度和降解时间对原油乳状液破乳的影响,采用石油沥青质四组分测定法,将原油分离成四组分(胶质、饱和分、芳香分、沥青质),并用破乳剂BSA108测定原油及其各组分与煤油混合为油相以去离子水为水相配置的模拟乳状液的破乳性能,研究不同浓度和不同降解时间的聚丙烯酰胺对原油及其各组分配置的乳状液破乳的影响。实验表明原油及胶质、油分、沥青质分别配置模拟乳状液的稳定性大小为:沥青质>原油>胶质>油分,其中沥青质对破乳的影响远远大于其他三组分;随一定分子量的聚丙烯酰胺降解时间的增长以及浓度的升高,破乳难度逐渐降低,但整体上随着聚合物的加入乳状液的破乳难度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
为准确预测煤的自燃倾向性,在总结和分析煤自燃倾向性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选取煤的组成与结构方面的碳含量、镜质组含量、固定碳含量、比表面积、微孔占比与羟基含量6项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煤自燃倾向性预测模型,确立了建模所需的样本,并运用Matlab软件进行网络训练并完成模型检验。将该模型应用于唐山矿9煤层、11煤层及荆各庄矿的煤自燃倾向性预测,结果显示误差均小于5%,证明基于BP神经网络的煤自燃倾向性预测模型的准确度较高,可用于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10.
水质预测是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前提,是实现水系统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在神经网络预测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的洱海水质预测模型。该方法克服了传统BP神经网络收敛速度慢、算法容易陷入极小值、隐含层神经元个数难以确定等问题。利用遗传算法较强的全局搜索能力,提高了算法收敛度,能够迅速得到全局最优解。MATLAB仿真结果对比表明,优化前神经网络模型平均误差为25.1%,优化后模型预测平均误差为2.3%,证明该算法缩短了收敛时间,提高了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1.
采用Brookfield DV-ⅢUltra流变仪,对高酸原油降黏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磁感应强度为80 m T,磁化时间为30 min,处理温度为50℃和搅拌转速为600 r/min的优化磁场处理条件下,高酸原油表观黏度由53.9 m Pa·s降低到45.9 m Pa·s,降黏率达到14.8%;处理后的高酸值原油经50℃恒温静置12 h,其表观黏度基本恢复。  相似文献   

12.
为深入了解全球变暖缘由及影响,探究变暖是否停滞,考虑地球吸热、散热及海洋温度变化等因素,构建一种全球温度预测模型,预测未来25年温度变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找出贡献度较大的3个主成分,再用3组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海洋平均温度、二氧化碳排放量、太阳长波辐射等8个变量,并进行光滑比、级比和残差检验。结果表明,预测符合前29年(1990-2018年)时间序列图规律,用历史数据训练BP神经网络,然后把8个变量的预测值代入神经网络,拟合优度为0.922 72,精度非常高,可以看出全球平均温度距平序列越来越大,说明温度正逐渐升高,而不是停滞。  相似文献   

13.
南海原油是国家级重要战略资源,与我国典型原油相比,南海原油轻质油收率远远高于大庆原油和胜利原油,高达63.4%、52.2%,其中石脑油收率达到30.3%、20.6%,中间馏分收率达到19.4%、18.8%。南海原油343℃轻质油收率高出大庆原油40%~50%,高出胜利原油45%~55%。南海原油常压蒸出馏分油都表现出较高的烷烃含量,轻质、中质石脑油较适宜做裂解原料,重质石脑油适合做灯用及照明用煤油原料,中间馏分必须经脱蜡才能满足喷气燃料和柴油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ZDT型乳化降粘剂在超深井稠油处理中的性能评价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河油田超深井稠油具有高粘度、高密度及流动性差的特点。稠油在从井底流向井口的过程中由于脱气、散热导致粘度大幅度上升或严重的结蜡,造成极大的流通阻力,通过对ZDT型稠油降粘剂的降粘性能室内评价和现场应用,解决了塔河油田超深并因稠油粘度太高而难以采出的问题。加药量为5%时降粘率达到98%以上。以较少的加药量实现了较好的乳化效果,实现了并筒降粘以及地面管输变的问题。ZDT型稠油降粘剂对塔河油田有较好的适应性及良好的降粘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极限学习机(ELM)构建的大坝变形预测模型易受连接权值、隐含层阈值及隐含层节点数影响,为获取更优的形变预测值,并改善模型预测可靠性,构建一种基于 EMD-PSO-ELM 算法,考虑时效、温度、水位等多因素的大坝变形预测模型。该模型首先从时频分析出发,利用经验模态分解(EMD)将变形时间序列分解成具有不同频率特征的分量|然后利用 PSO-ELM 模型解求形变预测值,重构获得大坝形变趋势。实验结果表明,融合时效、温度、水位等多因素的 EMD-PSO-ELM 大坝变形预测模型残差均方根误差为 1.83mm,平均绝对误差为 1.57mm,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 1.79%,比 ELM 模型与 EMD-ELM 模型相关误差值更小,在大坝变形预测方面性能更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生活垃圾焚烧炉主蒸汽温度为炉内燃烧调控的重点监控对象。本文旨在建立一种时域输入的主蒸汽温度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以实现主蒸汽温度未来5 min变化趋势的精准预测,并且使预测误差控制在1%以内。创新点:1.实现了主蒸汽温度的未来趋势预测,而非当前值预测;趋势预测的结果能提供操作人员一定的参考价值。2.提出了一种时域输入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能够包含输入输出参数之间的延时特性,因此能获得更高的预测精度。方法:1.通过数据相关性分析与延时性分析,确定用于预测主蒸汽温度的输入变量,并减少模型输入层数据维度(表1);2.提出时域输入算法设计(公式(4)~(5)),构建时域输入主蒸汽温度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以实现主蒸汽温度未来5 min变化趋势的精准预测(图8);3.通过调整模型参数,优化模型结构;4.通过输入数据敏感度分析,得出对主蒸汽温度预测影响最大的变量(图14)。结论:1.本文提出的时域输入神经网络模型比传统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精度更高;2.时域输入主蒸汽温度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在未来1 min内可以实现近零预测误差;3.根据输入数据敏感度分析可得,对于本研究的焚烧炉,主蒸汽温度本身的数据对于其预测的重要性最高;其次,高温过热器烟气平均温度对于主蒸汽温度远未来预测的重要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为了制定科学的路面养护决策,提出了一种基于灰色理论的路面性能预测方法.基于路面车辙检测数据,采用方差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因素对车辙的影响;利用聚类分析方法研究路面车辙发展规律;基于聚类结果,采用灰色理论分类建立了路面车辙灰色预测模型,有效降低了模型的复杂程度.研究结果表明,轴载和沥青类型对车辙的发展影响最大.所提预测模型精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能满足高速公路路面养护工程要求,并能较好地解决路面性能预测中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稠油在运输中遇到流动性差的问题,分析了胶质与沥青质的存在对高粘度的影响。选取甲基丙烯酸十八酯、苯乙烯、丙烯酰胺、马来酸酐为单体,利用溶液聚合法进行反应聚合。通过调节单体的配比,确定10∶2∶3∶0.5为最佳比例。再加入表面活性剂与溶剂进行复配,提高降粘效果。60℃下,将质量分数为5×10-4的降粘剂加入八面河稠油中降粘率能够达到50%。  相似文献   

19.
陈家庄油田陈25块属薄层稠油油藏,由于原油黏度高,水驱开发后进行化学驱,但易发生指进现象,造成驱油效率下降。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优选了一种水溶性化学降黏体系。该体系与地层水配伍,在50℃时,400 mg/L药剂可使原油降黏率达99.5%,600mg/L药剂可使水的黏度提高6倍,600mg/L水溶液可提高驱替效率20%以上。在室内实验基础上进行了现场驱油试验,对于试验井组,累计注入化学剂溶液1.07×104m3,处理半径50 m,累计增油363 t。现场试验结果表明,优选化学驱体系可降低油井含水,提高波及体积,改善薄层稠油油藏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灰色模型与回归模型特点基础上提出了灰色回归模型,并以最小二乘法确定了两单一模型权重系数的分配。结果表明:灰色回归预测模型在最大、最小误差及平均误差这三项指标中明显优于两单一模型。因此,灰色回归模型能显著提高预测精度,可作为农业用水量预测的一种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