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8 毫秒
1.
特色涉农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相关产业对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必要打破已有专业界限和学科界限,优化课程体系,通过多学科领域交叉融合带动新农科建设。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以烟草特色优势学科为核心,深度融合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医学等不同学科特点,增设了多门跨学科的交叉融合类课程,并具体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思政、考核方式、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初步构建了跨学科融合课程体系,为特色涉农专业的跨学科课程建设及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基于教育适切性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维度分析涉农MPAcc培养单位实化知农助农会计人才培养使命、推进与涉农学科融合、强化乡村财会专业实践与实务研究等现实行动,发现存在适切培育德才兼备会计人才有待加强、与涉农及数字智能等学科融合不够深入、服务乡村振兴等战略需求的广度与深度有待拓展等问题。认为在“双一流”建设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MPAcc教育应强化爱农等思政引领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基于科技产业融合情境推进与新农科等学科深度交融、适切大国“三农”等重大需求提升学科服务经济社会的成效。  相似文献   

3.
新文科建设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议题。依托地方高校学科优势和特色资源,构建面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地方高校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建设多元化协同育人实践教学平台、组建教研团队、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举措,形成面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财经类专业特色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4.
石油与化学工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与新工科理念高度契合,新工科更加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在"理工融合"方面进行了前期实践,以分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抓手,依靠协同创新中心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从"理工融合型本科生培养模块""理工协同式研究生培养模块"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块"三个模块入手,在本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育人环境建设,培养模式升级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相似文献   

5.
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赋予新时代农林工程教育前所未有的重要使命.N大学在前期发展过程中,其工程人才培养面临着一系列发展困境:教育教学体系陈旧,与科技发展相脱节;教育理念滞后,与行业人才培养诉求不契合;思政教育薄弱,与立德树人任务不匹配.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培养工程创新人才,N大学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机制及模式改革,探索了农林院校工程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聚焦人才培养质量,重构交叉融合的林业工程类专业教育教学体系;立足农林行业需求,建立融通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教育思维改革,塑造林业工程教育新理念.面向新农科建设,确立以"知农林、为农林、爱农林"为特色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N大学工程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为国内农林院校寻求工程人才培养的内生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加强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重构农林类工程学科及关涉专业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研-产-学"协同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强化课程思政教育.  相似文献   

6.
江苏大学打造了新工科和新农科相互融合的学科专业“新结构”,构建了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同时,以“现代农业机械设计”为中心,强化“农机农艺融合”、“农业装备智能化”两个支撑点,建设“现代农机”一流涉农专业集群,为培养“知农、爱农、为农”的新型农林人才贡献“江大力量”.  相似文献   

7.
地方农林高校科教资源有限,需要积极整合学校内部资源,积极推进新农科建设,促进环境学科发展.第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特别是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与工程和其他学科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打造农业生态环境特色学科;第二,整合校内优势资源,提升农业生态保护方向师资力量,塑造农业生态修复学科两点;第三,调整学生培养方案,授课兼具对学...  相似文献   

8.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一个学科交叉融合的地理学新更名专业,其专业内涵建设目前处于探索之中。本文以福州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案例,梳理和明晰专业建设任务,积极探索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建设的有效措施,努力形成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福州大学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9.
在国内外产业界保粮食安全和农业绿色生产的大趋势下,农业产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农学专升本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已较成熟,推进实验课程学科交叉培养难度较大。以农业教育、粮食安全和农业绿色生产为背景,依托贵州师范学院应用生物科学专业从属于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优势,围绕新农科的核心素养开展应用生物科学专业的课程建设,提出了以农业产业链为主线,建设产地环境分析单元、农业生产单元及投入品单元、农产品采收和贮存单元、农产品的粗加工单元和产品质量控制单元五个模块单元相互交叉融合的“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实验”课程改革,以期为培养新农科农业生产技术型人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践的不断深入,对高层次复合应用型农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同时,农业产业链长、涉及学科多、标准化难等复杂问题对涉农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加强顶层设计,探索涉农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项目制”改革,形成“乡村振兴”“一带一路”两个专项、“4+6+X”层级分明的人才培养项目管理体系。“项目制”改革着力于创新多元主体管理体制,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强化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能力提升,构建以人才培养与重大战略需求相结合、知识体系与服务岗位相匹配、“招培就”一体化为特征的“四链融合、五项衔接、六维贯通”教育模式,有效提升了涉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出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层次复合应用型农业人才。  相似文献   

11.
肖燕 《知识文库》2023,(22):124-127
<正>近年来,商科类院校为适应市场以及专业发展的需要,从培养专业设计类应用型人才向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创新应用型人才转变。环境设计专业学科的艺术创造性、科学系统性、公共服务性和地方特色性,使其兼具艺术性、工科和一定的商业性质。为响应国家长期教育制度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等要求,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与风格,办出特色的要求。本论文以贵州商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为例,通过贵州省内各类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模式、课程体系对比,剖析我校专业发展现状与问题,探索“新商科”建设与专业融合可实行的改革思路与措施。  相似文献   

12.
新农科的提出对涉农高职院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厘清新农科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路径,通过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与主干课程设置与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课程进行比较,阐明新农科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充分性与必要性,从理念、方法、路径、标准四个维度分析新农科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并构建新农科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创新机制与路径。  相似文献   

13.
新农科建设为农业类专业发展、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宁波大学水产养殖专业要对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国家战略,依托宁波“一港两湾”海洋产业优势和“海洋经济中心区”的特点,以海水养殖为背景,围绕东海混水区特色物种与养殖环境展开研究型教学。通过水产养殖前沿课程的建设,加大推进学科交叉、产教协同、科教融合和国际合作,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突出创新能力、广阔国际视野的农工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4.
培塑涉农大学生科学就业观,能最大限度释放农科人才培养红利,提升其到基层和农业相关行业就业的充分性、稳定性和职业契合度。综合考虑地方农林高校涉农人才培养需求、新农科建设需求、更高质量充分就业需求,本文提出优化基于校本资源的“学农为农”就业观培塑模式,建立校本生涯文化就业育人环境和机制,深化一二课堂贯通式培养改革,优化校地企融通协同实践育人体系,完善涉农人才服务行业就业精准供需匹配机制,并阐述四川农业大学的实践与创新举措,为地方农林高校涉农专业大学生就业观培塑改革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高校传统农科专业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完善,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对农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农科专业的教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农科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日渐突出,存在着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专业设置不合理、学科发展不平衡、学科建设与管理不健全、师资队伍层次不够高和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等种种问题。这就要求高等院校要重新定位农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推进专业结构调整与改革、构建多层次多环节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用现代生物科技改造和提升传统农科专业,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系统基础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复合型等各种人才。  相似文献   

16.
根据新农科人才知识宽度、能力宽广和素质宽厚的要求,以及下得去农村、用得上专业技能、耐得住寂寞、上得来求学深造的培养目标,新农科人才培养应以优化组合、转型化合为总纲领,并形成跨界创新、跨学科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理念;应从思想政治与专业教育、学科集群、教学团队、多元平台、课程体系、数字教育与传统教育、交流渠道、先进评价体系等八个方面的融合出发,构建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既定目标而采取的特定教育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应该是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符合人才成长需求、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科学、高效的教育培养模式。农科专业作为一种实践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关系到我国农业基础地位的巩固,关系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农科专业的特点和农业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农科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的培养是新时代法学教育的重要使命。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的交叉和跨界的知识优势、能力优势和思维优势是新文科建设和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针对我国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培养存在专业间学科壁垒难以打破、专业复合程度不深、双学位存在考研与就业政策障碍和学制、实践教学不足等问题,提出了理工类高校要发挥法学与特色学科深度交叉优势、推广"双学位双证"培养模式、推动法学双学位与二学位招生与培养并轨、鼓励在国家急需的领域设置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培养博士点、借鉴"四跨"培养模式、探索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新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诞生,昭示着我国制造行业未来必然朝着智能化、复合化的方向发展。但高校目前已有的工学类教学教育资源难以满足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这一综合学科的发展需要。对此,本研究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建设语境,定位了智能制造工程人才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难点,并针对建设难点探索了智能制造工程人才培养复合模式的构建机理:以“新工科”为目标,构建工科范围内的学科融合局面;校内教学、实验资源共享,实现专业人才培养可用资源的增量;遵循校本及专业特色,形成智能制造工程教学互助链。  相似文献   

20.
新农科建设要求涉农高校对传统农学专业进行优化升级,强化实践教育以加快新型农林人才的培养。作物生产实践课程对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植物田间技术”课程为例,依据新农科建设要求,对标“金课”的“两性一度”,对作物生产实践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和创新从低阶到高阶的多层次—递进式—全方位的教学内容重构方案进行了探讨,旨在响应新农科建设的号召,全面提高教学水平,为国家培养具有“大国三农”情怀、综合实践能力强、创新素养高的新型农林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