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环境存在区域不均衡现象。本文通过构建我国大陆省域科技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大陆31个省份的科技创新环境进行优劣差异实证研究,同时结合各省份人均GDP排序情况,分析区域科技创新环境优劣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互动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数据选取为2009-2020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取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回归,对财政分权度、市场化水平与雾霾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1)财政分权度对雾霾污染程度有显著的影响,与雾霾污染关系成显著正相关,表明财政分权程度越高,会使雾霾污染越严重。(2)财政分权度对雾霾的影响受到了市场化水平的制约,随着市场化水平的提升,财政分权度对雾霾的影响呈现减弱现象。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高校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选取2009~2018年27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测度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并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高校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虽呈增长趋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大多省份高校在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阶段未能实现DEA有效;高校科技研发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不显著,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显著的积极作用;稳健性检验使用工具变量和替换解释变量的方法,研究结果仍然可靠。基于结论,提出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创新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大规模应用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前地方高等教育财政存在投入不足、投入失衡及投入效益不高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是财政分权和政府行政集权的矛盾,二是财政分权体制缺乏法律保障,三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财政投入差异大,四是政府拨款制度本身存在问题,五是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六是经费预算编制欠科学细致,执行中审计监督欠力度,为解决这些问题,应缓和财政分权与行政集权矛盾,完善财政分权法律制度,强化教育投入法律的制定与执行,完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以及改革财政性教育经费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我国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地理距离对知识流动的限制越发明显,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仍存在诸多科技“孤岛现象”,从区域层面研究如何更好地促进产学协同创新已成为可能与必需。基于产学协同创新理论、组织制度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以影响产学协同创新的关键环节——嵌入性关系为切入点,通过问卷调查与回归分析,检验了区域制度环境对产学嵌入性关系影响。-认知要素  相似文献   

6.
稳定的宏观环境和良好的制度环境对于加快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法定人口全覆盖至关重要.利用我国2012年-201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模型的构建及分析,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城镇化水平和财政分权度均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具有显著影响:现有财政分权度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我国现阶段城镇化水平抑制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的提高.由此,通过对以上结论的合理性进行探究,提出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贯彻落实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30个省份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三者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发现,考察期内三者的耦合协调度呈逐年上升趋势,耦合协调等级从中度失调衰退提高至轻度失调衰退。当前三大地区耦合协调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和西部,表现出"西部低东部高""内陆低沿海高"的空间分布格局。影响因素检验结果表明,政府干预强度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为负,而财政分权、市场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对耦合协调度有正向影响。要进一步实现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还需处理好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教育制度的创新是推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向前发展的活力之源。当前,要解决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从产权制度、财政资助制度、合理回报制度和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更高层次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9.
基于三变量SVAR模型发现私人投资对全国和地区的生产性政府支出响应存在偏倚;实证研究发现:不仅制度、能源资源约束和经济因素与私人投资增长率的相关关系存在明显差异,而且,经由制度、能源资源约束和经济因素,生产性政府支出关于私人投资效应发挥的作用机制也呈现显著的结构性差异。在挤入效应组,经由财政分权、中央政府投资比重、一般公共预算中非税收入比重和经济发达水平,生产性政府支出都产生了减弱私人投资的挤入效应,生产性政府支出经由绿色发展和人均能源资源因素增强挤入效应;在挤出效应组,经由中央政府投资比重、财政透明度、绿色发展和经济发达水平,生产性政府支出缓解挤出效应,经由财政分权和所有制结构,生产性政府支出增强挤出效应。这意味着,应针对生产性政府支出挤入和挤出私人投资所在组对应的省份,采取差异化的制度调整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0.
基于我国1996-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应用单位根和协整理论建立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财政分权对我国初等教育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初等教育生均支出、财政分权和人均GDP3个变量之间存在均衡关系。在这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条件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对我国的初等教育支出有积极影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元,初等教育生均支出将增加0.1663元。而财政支出对初等教育生均支出有负面影响,财政分权程度增加1个百分点,初等教育生均支出将降低0.48元。  相似文献   

11.
财政分权理论述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分权化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 ,但分权化的后果如何还存在争论。现有的财政分权理论认为 ,地方政府拥有一定的自主权 ,可以改进公共品供给的效率 ;而居民的社区选择权则是地方政府有效运转的必要条件 ;财政分权不仅影响到地区的经济发展 ,而且还有助于制度创新 ,但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可能会降低公共品的供给 ,特别是可能会导致环境恶化 ,除非选民能够有效约束当地政府。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第一代和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的梳理,本文探讨了财政分权改革与地方政府教育支出行为问题。研究认为,"财政分权、政治集权"的体制导致我国地方政府教育支出存在"重物轻教"、"重城轻乡"、"重物轻师"等行为偏差,此种状况对教育公平和资源配置效率均带来不利影响。改革政府绩效考核机制,完善教育转移支付制度,建立民众广泛参与的机制,有助于增强地方政府对民众需求的回应性,规范政府教育支出行为,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2007年开展的"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数据,采用多层线性模型方法探讨了我国中东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财政和人事分权管理制度对教育质量的影响,得出如下主要结论:教师人事分权制度对农村小学教育质量有显著正影响;教育财政分权制度对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影响比较复杂.为了促进中东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证新机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应给予农村中小学一定的经费使用自主权,同时完善和强化对学校公用经费使用过程的监控机制;实行教师人事管理分权制度,赋予农村中小学校长一定的教师人事自主权.  相似文献   

14.
按我国行政区域划分标准,研究华北、东北、华南、华中、华东、西南、西北七大区域2000-2013年间,政府规模的变化受分税制的影响程度及方向。通过运用stata软件进行面板数据构建及分析,发现完善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助于约束各区域政府规模,东北、西北两区域税收分权程度与政府规模负相关;华北、华南、华中、华东、西南区域税收分权程度与政府规模正相关。随后对以上发现实际合理性进行探究,并根据探究结论提出通过完善分税制、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善官员政绩考核体系来有效控制地方政府规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界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构建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需求引领、环境保障5个维度和29个指标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采用熵权-线性加权函数法对2017年中国31个省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得出各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和维度指数。研究表明: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各省份之间差距明显,东部沿海发达省份优势较大,领跑全国。文化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各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不同的维度优势和劣势,各地区应扬长避短,加大内容创作和文化科技创新力度,深入推动融合创新和市场繁荣,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厘清地方政府高等教育行为的演化逻辑,能更好理解高等教育地方化背后的学理逻辑。结合中国2004—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门限回归模型,可检验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高等教育支出水平的非线性关系,描述以财政分权度为核心变量的地方政府高等教育行为的演化逻辑。当财政失衡度低于阈值(47.8%)时,表示地方政府拥有较充足的高等教育资源调配能力,可能倾向于提高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水平,表现出竞争型地方政府的高等教育行为,并参与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反之,若是受制于“吃饭财政”的生存型地方政府,则倾向于维持现有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两者结果表征为省域高等教育发展程度的动态非均衡。展望未来,中央政府迫切需要完善晋升考核体系、加大专项转移支付规范地方政府高等教育行为,并在城市群空间格局演进中推动地方高等教育治理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7.
以区域创新绩效为切入点,主要研究数字经济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在理论层面,从影响机制、非线性效应以及空间溢出效应三个方面探索了数字经济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在实证层面,通过构建2013~2019年30个省份的数字经济和区域协调发展指数,针对理论层面的探索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该影响存在显著区域异质性,西部地区较东部和中部地区享受到了更大的数字经济红利;(2)数字经济通过提升区域创新绩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3)数字经济对区域协调发展不仅产生积极影响,而且存在非线性递增效应;(4)数字经济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8.
建国以来我国高校教师发展制度经历了从“以苏为师”到机构化的变迁,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看,教师发展制度的变迁与社会宏观制度环境存在着紧密的耦合关系.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型、多元行动主体的形成,促使高校教师发展制度实现了从集权管理到分权、从强制性变迁到诱致性变迁的转变.与此同时,受旧制度的自我强化和权力失衡的影响,高校教师发展制度在变迁中出现了路径依赖现象.为此,必须推进分权,改革评价制度,树立多元的学术观,促进高校教师发展的市场化和均衡化,实现制度创新,提升制度绩效.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2007年开展的"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数据,采用多层线性模型方法探讨了我国中东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分权管理制度对学生数学成绩的影响,结果发现:教师人事分权制度对农村小学生数学成绩有显著正影响;教育财政分权制度对农村中小学学生数学成绩的影响比较复杂.应赋予农村中小学校长一定的教师人事自主权和经费使用自主权,同时完善和强化对学校公用经费使用过程的监控机制,以促进中东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证新机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20.
辽宁省高校趋同化的现象比较严重,要摆脱这种现象的愈演愈烈就要进行高校特色化的建设。高校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是时代发展和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要进行特色化建设,高校就要把核心力量放在提高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上。目前辽宁省高校的科技创新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还存在着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科研活动缺乏综合性、科技创新功利化现象严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高校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健全和完善科学研究的工作规范和相关的制度、改革人才评价与激励制度、提供合作研究的平台、积极推广高新技术成果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