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自清末民初到五四时期,面对西方文明对传统思想的猛烈冲击,面对激烈地反对传统的社会思潮,最先进的知识分子并未人云亦云,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和滋养的他们,思想的根基深埋于民族文化之中,李大钊就是其中的一位。在李大钊的思想观念中充满着爱国主义、民本主义、德治主义、大同主义、中庸主义的传统思想因素,他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他的思想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重要启示,他所提出的新文化之路,即"第三文明"更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先驱,李大钊有着坚定的文化自信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取舍;坚持革命文化不动摇;强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兼容并蓄。这三个层面共同体现出李大钊不断探索、进而自觉,最终形成文化自信的路径,这为当代的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一致、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坚持重在建设;要坚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遗产;要坚持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和谐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李大钊在中国最早接受并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并非偶然。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李大钊曾经发起反基督教运动,并对基督教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进行过深入地研究。然而,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前,李大钊对社会主义思想的接触和认识,却有一个十分艰难复杂的发展过程。早期李大钊曾经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他虽然没有加入任何宗教,但是其留学生活及留学时期的思想发展却一度深受来自基督教文化的各种影响,特别是对基督教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接触是李大钊接受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途径,对他后来成为一个社会主义者并接受马克思主义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大钊对社会主义特征作了可贵的探索。他在分析社会主义政治特征时指出:社会主义必须有民族特征;必须强化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发扬民主,健全法制;必须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同时李大钊通过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比较研究,揭示了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特征;通过对人类发展规律的把握,阐明了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提出一系列具体主张。李大钊对社会主义特征的探索对我们今天学习邓小平理论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程中,福建要以弘扬八闽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做好八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文章。首先要坚持延续命脉、不忘本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福建传统文化沃土。其次要注重深挖价值、汲取精华,以福建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要着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福建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服务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表现为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势是坚持生产力标准,促进生产力发展,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冲破贫富悬殊的壁垒,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是符合实际,集中力量办大事,以人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优势在于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要尊重多元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8.
李大钊不仅是当时传播践行马克思主义的旗手,也是儒家文化优秀传统的继承者,不仅在其所著文章中宣传中国儒家文化的精华部分,更在实践中践行着儒家文化的优秀传统与精髓。探讨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对待儒学的态度,不仅能真实地反映出李大钊对待儒学,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而且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论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钊成长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其中包括四个阶段:接触,影响,接受,确立。1912年前后,李大钊通过《〈支那分割之命运〉驳议》这篇文章接触到了社会主义思想,开始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历程;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使李大钊受到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开始用社会主义的立场去考虑社会问题,解释社会问题,有了接受的倾向;1918年,他系统地接触了俄国革命的资料后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强调工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并在文化讨论中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1919年,《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李大钊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开始,在这篇文章中,他不只是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还在社会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1920年《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是李大钊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系统分析中国问题的文章,标志着李大钊已经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成长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10.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认识方法,要在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同时,防止和克服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论,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继承性和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1.
新文化运动前后的李大钊在文化调和思想的指引下逐渐转向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是其探索中国近代文化出路的过程,也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过程。理解这一问题,对于把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文化意蕴有着重要意义。文章立足于新文化运动前后李大钊对不同文化的态度与选择、对东西文化调和之路的探索以及其最终的马克思主义转向这一循序渐进过程,管窥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内在发展逻辑以及马克思主义在这一逻辑链条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李大钊对十月革命从迟疑、有所保留,到大力宣传,代表着李大钊从一个民主革命者向早期的社会主义者再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复杂历程。仔细考察他对十月革命认识的转变,将有助于理解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3.
《每周评论》是陈独秀和李大钊创办的著名时政报刊,身为创始人和主要撰稿者,李大钊在这一刊物上发表了诸多文章,其中就包括了他对社会主义的一些观点和主张。对作为李大钊思想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思想而言,其经历了一个探索、扬弃和修正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因此,从《每周评论》的相关内容中可管窥李大钊在这一过程的初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李大钊以甲午战争为界将近代中国外交划分为"夜郎自大时期"和"痛心疾首时期"。这种认识源自于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并随着认识的深化提升为一种爱国救国的理论。李大钊的甲午观表现在现实层面,就是痛恨日本政府对华的欺凌,参与抗议日本政府的活动及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运动,开始学习早期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  相似文献   

15.
2017年4月,值李大钊就义90周年之际,在大钊同志的家乡召开了"纪念李大钊就义90周年暨李大钊思想研究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是90年以来规模最大的李大钊思想研究学术研讨会,在研究领域、研究视角、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有突破。  相似文献   

16.
李大钊非常关注民生问题,如何改善民生是贯穿他一生的思考主题之一。李大钊的民生思想经历了从传统思想影响下对民生的关注,到主张资本主义民主政体下用国家政策改善民生,再到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彻底改革民生的转变历程,发生了根本质变。这种质变体现于关注范畴、主客体转变及解决途径等方面。李大钊民生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民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化融通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重要命题。1916年,李大钊将中西方优秀文化因子有机结合,形成了他独特的"民彝"思想。事实上,"民彝"思想的产生也是他关于文化融通的初步尝试。1918年,他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正式提出了文化融通的观点。在文化融通的理论视角下,"民彝"思想具备了自己崭新的特质,即浓厚的哲学意味和伦理内涵、永恒性和神圣性,以及衡量事理的功能和政治目标的至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