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8 毫秒
1.
陈独秀与李大钊共同创办了《每周评论》,并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大量文章 ,宣传十月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揭露帝国主义假平等真霸权的欺骗性 ;谴责北洋政府对外丧权辱国对内压迫人民的罪恶行径。从中可以看到陈独秀在这一时期思想演变的轨迹 ,即开始由激进的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转变  相似文献   

2.
《每周评论》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人专为批评时事、发表政见、策动政治革新而创办的小型时政周刊。《每周评论》同人对1919年南北和议持怀疑态度,不相信它能够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而视之为南北特殊势力的"分赃会议",同时亦可窥见这一时期陈独秀思想转变的痕迹。  相似文献   

3.
鲁迅写于六十年前的一篇佚文《美术杂志第一期》,今天重新和读者见面了。这篇短文发表在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出版的第二号《每周评论》上,是该刊“新刊批评”栏的第一篇文章。《每周评论》于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正式创刊,由李大钊、陈独秀主编。《美术杂志第一期》是鲁迅应陈独秀之约所写的一篇“评介新刊”性质的短文。陈独秀一九一八年十二月十四日致周作人的信中说:“周刊已批准,定于本月二十一日出版,  相似文献   

4.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革命形势迅速发展,马克思主义广泛地传播,中国知识界的一批先进分子,积极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热情地学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在当时成为一种风尚.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和李大钊等主办的《每周评论》,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抵制和批判改良主义等资产阶级思潮的阵地,也是团结、组织先进青年的中心.当时,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工人阶级力量的伟大,走上与工农结合的道路.他们通过办工人夜校等途径,把马  相似文献   

5.
白话文逐步取代文言文。1915年至1919年 ,在新文化运动中 ,出版了不少进步书刊 ,如《新青年》、《每周评论》 ,以白话文向人民大众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杰出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 ,后来毛泽东对这一倡导给予肯定 ,使白话文在我国较快得到普及。简化字逐步取代繁体字。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政府国务院于1956年1月28日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 ,发布了《关于简化字的联合通知》 ,规定用简化字和简化作为偏旁得出来的简化字也收录在当时公布的《简化字总表》内。至此 ,使我国的简化汉字增加到1248个。横写格式逐…  相似文献   

6.
论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钊成长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其中包括四个阶段:接触,影响,接受,确立。1912年前后,李大钊通过《〈支那分割之命运〉驳议》这篇文章接触到了社会主义思想,开始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历程;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使李大钊受到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开始用社会主义的立场去考虑社会问题,解释社会问题,有了接受的倾向;1918年,他系统地接触了俄国革命的资料后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强调工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并在文化讨论中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1919年,《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李大钊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开始,在这篇文章中,他不只是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还在社会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1920年《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是李大钊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系统分析中国问题的文章,标志着李大钊已经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成长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7.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再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四运动发生后的第二个月,胡适在《每周评论》第31号(1919年7月20日)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引起了一些赞同、补充和不同的意见。这就是后人所谓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了。 其实,当时参与讨论的也不过是李大钊、蓝志先二人,胡适本人以后也只写了《三论问题与主义》、《四论问题与主义》二文。前后时间仅为一个多月。 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我们后人并没有认认真真地去查阅当时的有关文章与资料。  相似文献   

8.
李大钊(1889—1927年),字守常,河北乐亭县人。早年留学日本,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法律和经济。在那里,他接触到各种社会主义学说,也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1916年回国后,先后担任《新青年》、《少年周报》、《每周评论》及《晨钟报》的编辑。1918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有机会接触一些马克思主义原著和大量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论著,并开始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指导自己的写作。1920年任北大教授,曾在史学、经济、法律等系,以及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师范大学、朝阳大学、中国大学等院校讲授“唯物史观研究”、“女权运动史”、“史学思想史”、“社会学”和“图书馆学”等课程。同年,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参与筹建中国共产党。1927年4月遇害。 李大钊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中  相似文献   

9.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共产主义事业的先驱。为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在李大钊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笔者就李大钊思想的伟大转变和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作一浅论,以就教于同仁。一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对社会主义思想的接触李大钊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一个农民家庭,父母早亡,靠祖父抚养成人。1907年,他17岁时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这期间,他学习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了解了国家民族的灾难与人民大众的痛苦,救国救民思想不断发展。1912年和1913年他先后撰写了《隐忧篇》和《大哀篇》等论文,以犀利的笔锋揭露了践踏共和的反动统治者,表示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10.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先驱.在青年时期,李大钊作为一个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对封建专制主义进行了鞭挞.十月社会主义后革命后,他开始接受 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先后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其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李大钊是青年 的良师益友,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培养了一代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11.
《周作人日记》有许多关于李大钊的记录。在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牺牲之前,周作人在日记中一共记录了45条与李大钊有关的内容,其中,1919年22条,1920年18条,1921年3条,1922年2条。1923-1927年无相关记录,李大钊牺牲后,《周作人日记》中再次出现关于李大钊的记录。从以上统计中可以看出,李大钊与周作人的交往时间只维持了短短的4年,交往频次呈递减趋势,而且后两年交往次数更是断崖式下跌,以至最终断了往来。"五四"前后周作人与李大钊这段人生轨迹的短暂交集,可以用北大同事、新文化运动健将、新村运动的同志三个方面来概括。  相似文献   

12.
李大钊高度关注俄国二月革命,先后撰写10余篇文章对这次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影响等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并基于此对20世纪世界民主革命的形势进行了预测和判断。在不断深入认识俄国革命的过程中,他的思想实现了从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向。  相似文献   

13.
在李大钊一生中,曾与研究系发生密切关系,他留学日本有赖于研究系的资助,但思想迅速发展中的李大钊已与研究系的政治理念产生根本分歧。《别泪》一文既是他对研究系的诚恳忠告,也是其坚定政治理念的宣言。  相似文献   

14.
王艳 《唐山学院学报》2020,32(4):1-7,21
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这被认为是其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志。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将"互助"与阶级斗争并举,坚持了"物心两面"的社会改造观。然而,长期以来,李大钊的互助思想被认为是"互助论"无政府主义的思想残余,是李大钊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沉重负担。实际上,在接受"进化论"的基础上,李大钊形成了个人独特的互助思想。在由急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中,他的互助思想非但没有成为负担,反而推动了这一转变。其早期的互助思想为他理解并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他接受阶级斗争学说后,其互助思想也未与之相冲突,而是在经过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改造后,逐渐失去原有的"互助进化"色彩,成为社会主义精神层面的改造工具。  相似文献   

15.
刘贵福 《唐山学院学报》2021,33(5):24-28,67
建党初期,李大钊对无政府主义者既有联合又有斗争.在一些早期的党史文献中,关于李大钊对无政府主义者的斗争,有"动摇"和"踌躇"的批评.但将李大钊对无政府主义者的联合与斗争置于李大钊的思想体系中看,就会发现"动摇"和"踌躇"的批评并不准确.李大钊对无政府主义者的联合与斗争是在其调和思想下开展的,其所写的《自由与秩序》一文,...  相似文献   

16.
李大钊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近代革命实践中铸就的大钊精神,即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与时俱进的探索精神、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历久弥新,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在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历程中,"欧战"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李大钊由关心中国利益而关注"欧战",通过对"欧战"的持续关注与不断深入考察,他坚定了民主主义信念,预言了20世纪民主革命潮流,并对俄国革命产生兴趣,通过对十月革命的认真分析与思考,李大钊从思想上开始向马克思主义转变。从李大钊对"欧战"的观察与思考中,可以发现其思想转变的内在理路与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18.
张国 《唐山学院学报》2018,31(1):6-10,16
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进行了系统深入和富有特色的诠释,从而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当时中国的广泛传播。著作中体现了李大钊独立思考而不盲从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海纳百川的借鉴精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期,重温这篇光辉著作,中国共产党人仍旧能够从中得到做好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传播工作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中岛端的《支那分割之运命》,体现了"日本侵华思潮中的乡野鸣叫"。对其虽然不能完全否定,但其基本倾向是鼓动日本参与分割乃至独占中国,这是不能否认的。李大钊等北洋法政学子,满怀爱国激情,将该书译为中文并加"驳议"。这些"驳议"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1)殖民野心,理当痛斥;揭其实质,应属犀利。(2)愚忠本性,自应讽刺;拥袁甚力,亦属忠君。(3)共和政体,热切维护;民主人权,亦有述及。(4)良药苦口,多有借鉴;爱国情激,间出恶言。(5)全力拥袁,局限显见;仓促编就,差误难免。(6)"驳议"前多后少,缘由值得探讨。对中岛端的《支那分割之运命》和李大钊等人的"驳议"进行深入研究和客观评价,是深化李大钊研究的重要路径,也是深化中日关系史特别是日本侵华史、民国初年历史研究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20.
李大钊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工作中,关注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面临的问题,并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加以说明。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阐述,反映了他对中国革命发展的新方向、新道路的探索与思考。他在比较中正确地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阐释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指出社会主义在中国实行必然带有自己的特点。李大钊对社会主义目标的坚定信念,有助于他正确解释中国革命面临的问题;而对中国革命面临问题的正确回答,也是使中国革命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