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套中人别里科夫的"招牌动作"就是将自己完全装在套子里,这个套子,不仅指我们能看到的外在的套子,更指隐藏在他内心深处的套子.两个套子,将他紧紧包住,将这个可笑可恶而又可怜可悲的小人物送上死亡之路. 作者用近乎夸张的手法和嘲弄的语气,描写了别里科夫的可笑滑稽的外貌、装束和怪异的行为.他的伞装在套子里,怀表装在灰色的鹿皮套子里,有时他掏出小折刀削铅笔,那把刀也装在一个小套子里.就是他的脸似乎也装在套子里,因为他总是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墨镜,穿绒衣,耳朵里塞着棉花……这样怪异可笑的"套子",其实正是他内心虚弱的外化.  相似文献   

2.
别里科夫竭力想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在穿着、用具、生活习惯方面都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生怕与外界接触,伤害了自己;而且在思想上也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谨小慎微,诚惶诚恐,生怕越雷池一步。别里科夫生活在双重“套子”里,他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他为虎作伥,自觉地充当沙皇专制  相似文献   

3.
作文中描写人物肖像可以用漫画笔法。我们先来看看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里对别里科夫的描绘:他也真怪,即使是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着黑眼镜,穿着羊毛衫,用棉花堵着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就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总之,这个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实际上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这样…  相似文献   

4.
套子内外     
别里科夫是世界文学中的经典形象,但这个套子里装着什么呢?首先从情节来看:别里科夫是教希腊语的中年教师,现实生活让他总感到心神不安.为了同世人隔绝,不受外界影响,他总想给自己制造一个所谓安全的套子,甚至就连他的脸也好像装在套子里.面,一切被禁止的东西都让他感到心里踏实、清楚明了,而对一切没有被政府明令禁止的事物他都觉得可疑、害怕.他的口头禅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小说的情节是围绕一个小人物普通重复的生活而进行的.然而这种生活似乎也让人看到一点暖色,那就是他和一个不是同一世界的年轻活泼的女子恋爱并准备走向婚姻.小说对华连卡着墨不多,但是从不多的笔墨中却可以清晰感受到对方活泼明朗的性格,这种性格宛若一道明媚的阳光.可惜,别里科夫是一个始终装在套子里的人,早已与明朗自由活泼的现实划清界限.最终,他在华连卡明朗的笑声中彻底装进了套子. 情节设置简练而有微澜,没有多余的周折.然而深思下来,简练而有微澜的情节,非常符合"套子式"的主人公的形象和命运特点.  相似文献   

5.
文中曾经提到别里科夫卷起的裤腿,这个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人为何会卷起裤腿?卷起的裤脚就像别里科夫对外出气的毛孔一样,是他唯一与外界接触地方,也是唯一可以让人喘息的地方。小说全文整个让套子包裹着,让人喘不过气来,别里科夫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也把整个小镇装在了套子里。他对人们的一切都看不惯,学校乃至全城几乎都在他的控制之下。  相似文献   

6.
<正>《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优秀的短篇小说家契诃夫的作品,小说给我们塑造一个心理病态的形象——别里科夫,现实生活让他总是感到心神不安,让他害怕,为了同世人隔绝,不致受到外界的影响,他总想给自己包上一层外壳,给自己制造一个所谓安全的套子:哪怕在艳阳天出门他也总是穿着套鞋,带着雨伞,他的雨伞、怀表、削铅笔的小折刀等等一切能包裹起来的东西都总是装在套子里,就  相似文献   

7.
邓维策 《师道》2008,(11):14-15
“他只要出门,哪怕天气很好,也总要穿上套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上暖和的棉大衣。他的伞装在套子里,怀表装在灰色的鹿皮套子里,有时他掏出小折刀削铅笔,那把刀也装在一个小套子里。就是他的脸似乎也装在套子里,因为他总是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相似文献   

8.
拿来一篇课文,怎么下手,该从哪里下手,这是阅读教学中首先会遇到而又必须确定、解决的问题。通常,我们教学时可以从以下角度切入:一、看标题文章的标题是一篇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或提示,是作者紧扣文章内容精心拟定的。因此阅读教学中,以文章标题,尤其是以标题中的关键字词作为切入点,是非常有效而重要的。如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们可抓住标题中的“套子”一词做文章设计以下思考题:(1)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有哪些“套子”?(2)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3)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像他这样装在“套子”里的人?(4)他把自己装在“套…  相似文献   

9.
<正>有人说,世界上最难的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里,比这更难的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里。的确,你的思想,你的学识,你的经验,要成为别人脑袋里的东西,不仅仅取决于你的"教",还取决于别人的"学"。"所教的"未必就是"所学的","教过了"也未必"学到了",其间出现的偏差、误差所形成的教学落差,足以证明"教"与"学"之间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教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读了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章,我们明白其主旨在于嘲笑那种思想保守落后,行为与现实格格不入而把自己装在套子里面的人,并以此教育我们要脱掉那个套子。然而在我看来,套子本身是没有错误的,只不过它与当时的沙皇制度相结合,就变成了一种奴役人性的精神枷锁。  相似文献   

11.
读了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文章,我们明白其主旨在于嘲笑那种思想保守落后,行为与现实格格不入而把自己装在套子里面的人,并以此教育我们要脱掉那个套子。然而在我看来,套子本身是没有错误的,只不过它与当时的沙皇制度相结合,就变成了一种奴役人性的精神枷锁。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着各种的套子,比如说各种法律规章制度、各项管理规定等等。如果没有法律这个套子,大家都可以放纵地杀人放火,为所欲为;如果没有诚信这个套子,大家都可以言而无信,恣意妄为;如果没有精神文明这个套子,大家都可以任意破坏公物,辱骂他人。假设这些都成…  相似文献   

12.
<正>众所周知,在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中,对主人公的外貌一般是不做描写的,不管是在负有盛名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万卡》中,还是在《苦恼》中,人物都是直截了当地出现并活动着,外貌往往不着一字。而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却浓墨重彩、极度夸张地展开了对别里科夫的外貌描写: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里,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  相似文献   

13.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是生活在俄国沙皇专制中的一个苦难人。他从一生下来就被笼罩在毒气中,内心深处的保护意识使他一言一行都小心翼翼地恪守着传统规则,否则他将惨死在这毒气中。在这样的环境下,试问谁能舒心地喘一口气,谁能睡上一个安稳觉呢?他只是用最平凡的心来保护自己的生活。对于他来说,只有一切遵循旧的法则,才能平安地过日子。然而内心深处的恐惧使他不得不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他多么希望能够摆脱这个可怕的世界!在他的心中,这就是他惟一能存活下去的方法。他不只时刻保护着自己,对于别人他也给予了诚挚的关心。当他看到…  相似文献   

14.
《装在套子里的人》塑造了一个消极腐朽令人憎恶的别里科夫。他被视为一个公害,成为了世人都唾骂的公敌。但是,我却不全这么看。首先,我觉得别里科夫很可怜,他很孤独也很无助。试想:虽然在当时的那个社会里,别里科夫的所作所为也确实带给众人精神上的压抑,让大家“透不出气来”,无形中给世人套上了一个锁链。但是为什么在他刚刚开始“装进套子里”的时候,没有人去帮助他,开导他跳出套子?难道说在他还没有变得顽固僵化之前,他没有朋友?难道就没有人能够因为人性所固有的爱心或者同情心去帮助他、救救他?所以,我认为别里科夫会变得那么消极腐…  相似文献   

15.
套子似的外形,套子似的语言,套子似的生活——契诃夫在他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刻画了一个找不到自我,只看得到规则、牢笼的可怜的形象——别里科夫。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他不跳出套子,挣脱规则的束缚,主宰自己的命运呢?  相似文献   

16.
彭晓峰 《学语文》2004,(11):9-10
套子似的外形,套子似的语言,套子似的生活——契诃夫在他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刻画了一个找不到自我,只看得到规则、牢笼的可怜的形象——别里科夫。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他不跳出套子,挣脱规则的束缚,主宰自己的命运呢?  相似文献   

17.
<正>好多经典作品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就是因为其所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总能深刻的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古今中外的作品莫不如此。相比较而言,俄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契诃夫所写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所描写的别里科夫,却又有着一定的独特之处,比如说人们所熟悉的不是别里科夫这个名字,而是“装在套子里的人”这样一个称呼。尽管从全文的行文来看,别里科夫这样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行为非常荒诞,与一般的人格格不入,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所体现出来的行为与思想,都有着深深的被套子装住的痕迹,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塑造了别里科夫这一荒唐可笑的人物形象:他“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把随身带的东西(如雨伞、小刀等)都放在一个又一个“套子”里;他把自己的脸也“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坐马车“总要叫车夫支起车篷”。同学们一定都会嘲笑这个自我封闭的“套中人”,可是有些人在写作时却也有意无意地成了“套中人”。其具体表现就是用一种套子、一种模式来束缚自己的写作:一记叙人物,就是“评语 事例”;一描写景物,就是“状物 过渡 象…  相似文献   

19.
时文选萃     
让教育从“套子”里走出来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学校实在惹不起事了。于是,不自觉地搞起了“套子型教育”。恨不能把所有的学生,时时刻刻都装进“套子”里。先说重庆某中学的安全教育,竞作了“不要和陌生人搭话”的规定。那是一个大套,只要学生离开校园一步,就想把学生整个地套进去。仿佛学生装进套里,跟陌生人隔开,就可以安全地出入于社会了。  相似文献   

20.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进行到别里科夫结婚的悲喜剧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一句戏语"宁要套子,不要妻子"更让课堂笑声一片.在"套子"与"乱子"的冲突中,别里科夫就此一命呜呼,进了他人生的最后一个套子--坟墓.备教时我就留意到,墓志铭在文中是一处"空白点",能不能让学生给别里科夫写墓志铭?这能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我决定尝试.课堂上,我先以几则名人墓志铭作了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