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会议报道可以说是记者们的“基本功课”,基本上要天天做。但对一些地市级党报来说.不少会议报道干稿一面,冗长繁杂,读之让人昏昏欲睡。其结果是,会议消息虽然已经刊发出来,会议精神也罗列出来。但读者不满意,顶多看个标题,或者是“谁写谁看、写谁谁看”:领导不满意,因为八股文似的报道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2.
在努力实践“三贴近,提高党报吸引力上,这两年来,我们嘉兴日报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一、以“三贴近”的要求,改变以往会议报道过多、内容空洞的现状,眼睛向下,塑造党报的亲民形象。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版面“贴上”而不“贴下”,经常被一些空洞泛味的会议报道所占据,出现了谁写谁看、写谁谁看的窘境,严重影响了党报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3.
万群 《新闻窗》2009,(5):19-20
新闻传媒靠新闻安身立命,时政新闻因其内容的重要性和与公众的关联性所决定,自然应该担当起更大的责任。而当下的时政报道常遇尴尬:一是人人都说重要,但实际上存在轻视趋向。二是认为时政报道好写,其实很难,自主发挥很少,非常讲究规矩,审稿程序严格。三是由于种种原因,时政报道的现状是党和政府极为关注,不少受众却缺乏阅听热情。  相似文献   

4.
陈芬 《声屏世界》2007,(9):34-34
写好哪两种稿?一是写好给领导看的稿.二是写好给自己看的稿。树立哪四种品质?一是要有宏观的眼光.二是要有刻苦的精神,三是要有扎实的作风.四是要有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翻开报纸,这类新闻大约有三种:一是写国有企业领导的所谓先进事迹。常用的词可以开出一大串,诸如:“励精图治”、“呕心沥血”、“运筹帷幄”等等。这类报道实际上是为个别人树碑立传。二是报道一些行业、企业的所谓先进经验。这些报道大都有个模式.如写企业,一是重视管理,二是重视产品质量,三是重视信誉。这类报道既无新闻价位又无宣传价位,有的纯粹是企业形象宣传。三是写名人,多是影视演员及民营企业家。从报道对象方面讲。表现为有的国企领导.不下功夫抓生产经营,而慈爱搞花架子,来应的,给自己脸上贴金,以少匕增加“业绩…  相似文献   

6.
过去有一言“分析好、大有益”,其实对人、对事确实应辩证地看,一分为二地分析,写报道同样如此,辩证地写,有分析地写,就比较全面、客观、真实。最近读文汇报体育版上头条新闻《火亮:跳台三好生》,被标题紧紧吸引住了。火亮,一个在十运会上崭露头角的“小不点”,了解的人不多,记者为他写报道、做介绍,很有必要。标题上的“跳台三好生”,很新颖、很吸引人,三好在哪里?没想到全文辩证地看“三好”,三个插题已能表明此观点:一训练“不好”比赛好;二身材“不高”感觉好;三读书“不好”跳水好。原来,三好与三不好是如此对立又统一在火亮身上,真有…  相似文献   

7.
金鸣 《新闻三昧》2006,(5):42-42
时下,令办报人最头疼的是会议报道,尤其是岁末年首各种专门性会议接连不断。有的会议为了容易见报,强拉硬拽领导人到会讲话,记者们明明知道这种讲话质量不高,没有什么新内容,又非报道不可,于是只好装腔作势地写成某某领导强调指出,最后又强调指出如何如何。结果,报道刊登之后,出现谁写谁看,写哪个专门会议哪个部门看的尴尬局面。怎样报道会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笔者认为,重要的会议报道不仅要报道,而且还要报道好,一般性的会议要跳出会议写报道,功夫下在发现新闻上。老练的记者,采写领导人的讲话,并不是只盯在现成的讲话稿,而是特别留…  相似文献   

8.
许多记者都有过这样的抱怨,党报的经济报道难写。要么枯燥无味,“领导不喜欢、读者不爱看”;要么容易写成“一厂一店”,成了工作稿、宣传稿,结果是“谁写谁看,写谁谁看”;要么“内行看不上,外行看不懂”。如何走出这样的困境,让记者从怕写经济报道到爱写经济报道,让经济报道做到“领导喜欢、读者爱看,内行看得上,外行看得懂”?  相似文献   

9.
付丽君 《新闻通讯》2012,(11):54-55
会议新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老百姓需要看。但又偏偏不爱看,原因在于,长期以来,会议新闻报道存在着数量过多、篇幅过长、内容空泛、形式陈旧、官腔十足、千篇一律等问题,人们对会议新闻的批评不绝于耳,它几乎成了最不受欢迎的报道品种。因此,要想写好会议新闻,应从解决这些“痼疾”人手。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逐步走向深入.现场短新闻作为一种报道方式获得受众的格外青睐。要写好那种短小凝练、新颖别致、形式活泼、以小见大、“大题小做”的短新闻作品.既体现了稿件采写者的一种作风,也体现了一种能力。  相似文献   

11.
“批评报道不如成就报道好写”,这是对成就报道的一种错误认识。说成就报道好写,无非是说成就报道是说好话唱赞歌,人见人爱,又合时宜,好话谁不爱听? 成就报道果然是这样的“香饽饽”吗?不。下面想就些谈谈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鲍艳红 《新闻窗》2008,(6):46-47
当前,会议报道在媒体的新闻来源中仍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怎样跳出如流水账般的“会议八股”,写出让受众喜闻乐见的好新闻,是新闻记者、新闻单位乃至相关主管领导都需研究的课题。如何在会议里发现新闻线索、确定报道方向、跳出会议写好写活会议新闻,这里笔者谈谈几个观点。  相似文献   

13.
改进和创新经济报道,是地方党报新闻改革的主题和难题。因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各级党委工作的中心和大局,党委机关报要围绕中心和大局来组织新闻报道,不能不把经济报道放在突出的位置上。然而,长期以来地方党报的经济报道存在着水平不高、面目不新、针对性不强、有效性不足等问题,要么大而无当、数字堆砌,要么面窄肤浅、一厂一店,结果或是内行不屑看、外行读不懂,或是“谁写谁看,写谁谁看。”怎样在改进和创新经济报道上有所突破呢?近两年,大连日报以落实“三贴近”原则为突破口,从经济报道的内…  相似文献   

14.
会议新闻,是大多数媒体的必有新闻。如何报好会议新闻,又是各媒体深感棘手的难题。在新闻改革中,如何把会议新闻铸就成精品似乎成了常有话题。新闻界的一些媒体和名记者、名编辑在探索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受众意识:铸就精品的奠基石会议报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从报道形式、选题到内容上,仍嫌“老套”。为了让我们的广大普通百姓能从会议报道中快速地、清晰地、准确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受众意识。其中关键要抱定一个宗旨:把会议变成“新闻”,让读者一口吃到“馅”。会议不等于新闻,如果把会议比作…  相似文献   

15.
爱才轶事     
近5年来,济南军区某团连年被上级评为“报道工作先进单位”,报道骨干中先后有14人考入军校,2人直接提干,3人改转志愿兵……如今这里仍是人才济济。这不尽的报道人才从何来?请看该团领导的“育才”之道。精心育才该团近几年来连续担负军区全训任务,为使报道员写好军事稿,副团长管思栋毛遂自荐当上了报道员的“军事顾问”。同时.他还给训练部门约法三章:凡召开训练会议都要通知报道人员参加,举办训练比赛要邀请报道员现场观摩,不定期为报道员举办训练报道线素发布会。这一来,报道人员写军事稿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有一次报…  相似文献   

16.
时政新闻历来是党报的重头戏,是党报发挥主功能的重要手段,各级党报都非常重视。目前,很多时政新闻报道内容空洞、形式单一,有的新闻还往往是一副居高临下的口气,不仅达不到传播的效果,甚至会让受众产生抵触情绪,“写谁谁看、谁写谁看”的现状让时政新闻处于尴尬的境地。  相似文献   

17.
张亚原 《大观周刊》2012,(18):124-124
会议新闻是新闻报道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受众对“会议新闻”普遍不感兴趣,主要归因于报道者新闻意识、受众意识与竞争意识的淡薄。笔者认为要强化新闻意识,突出会议中的新闻;强化受众意识,满足受众需求;强化竞争意识,不拘一格写会议新闻。  相似文献   

18.
新闻文摘     
深度报道的几种形式 一、观察性深度报道。 二、解释性深度报道。 三、平面组合式深度报道。 四、主题纵深式深度报道。这叫“全息报道”、“宏观透视性报道”。 五、回顾性、复回式的深度报道。通过“回头看”来探明现在,显示将来。 六、进行式连续性的深度报道。 七、述评式深度报道。有思辩色彩的深度。 八、探险式深度报道。 九、专题探讨性深度报道。 跟踪报道要掌握好三点 《新闻出版报》刊载“采写跟踪报道的ABC”,认为跟踪报道是对一个人物或事件作连续性、有新闻价值的报道,可以把人物或事件的全貌,比较完整和系统地层现给读者。文章认为跟踪报道是一种可以大显身手的报道,关键要掌握好三点,首先要持之以恒,抓住不放,第二要注意挖深创新,在采访中要把属于新闻的变化写出来;第三要认真选择题材,决不可“捡到筐里就是菜”,随便抓住一条线索就跟踪报道,要看它有没有跟踪的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19.
肖群 《声屏世界》2007,(12):51-51
改进会议报道.需要从四个字上下功夫:精——严格把住会议报道关。一是会议的组织者要把关。二是新闻单位的领导要把关。明确规定哪些会议必须报道;哪些可报可不报:哪些一律不报道。三是记者、编辑要把关。不要不分轻重。  相似文献   

20.
樊成 《新闻爱好者》2006,(10):39-40
新闻标题是对新闻事实的概括,是新闻内容的精华。俗话说“看书看皮,看报看题”,新闻标题对受众是第一视觉冲击波,对传播信息、引导舆论、表现主旨、沟通受众、刺激受众感官、调动受众的注意力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法国新闻理论家贝尔纳·瓦耶纳在《当代新闻学》中指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也可以说是一半搞新闻、一半搞诱惑。新闻的好坏还得看他吸引力的大小。”胡乔木同志说:“首先要讲究标题,报刊上那么多文章,谁知道哪一篇好,都要先看标题,标题好就能吸引住人。”标题常常被喻为新闻的眼睛,哪双“眼睛”最明亮,哪条新闻也就最能吸引人。为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