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世界华人精英传略>(庄炎林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美国卷同时收录了介绍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和杨振宁的两篇文章.其中新华社名记者顾迈南等撰写的<李政道>文称:"当时,李政道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金的中国籍科学家(此时杨振宁已入美籍)";而拙稿<杨振宁 >却说获奖时的杨振宁是"旅美华人科学家","当时还未加入美籍".那么,杨振宁究竟何年加入美国籍的?他当时为什么要申请入美国籍?  相似文献   

2.
1957年12月10日,35岁的杨振宁同31岁的李政道因发现“宇称守恒定律不适用于弱相互作用”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杨振宁于1922年10月出生  相似文献   

3.
李政道是著名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是美国、中国、意大利三国的科学院院士。1957年,当时只有31岁的李政道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这项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从而,李政道和杨振宁成为最早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4.
周恩来总理生前曾高度赞扬李政道的物理成就和治学精神,并称赞李政道:李精于学。李政道是亚洲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与杨振宁因推翻宇称守恒定律于1957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政道与杨振宁是首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在当今科技发展的时代,人们很想了解李政道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和爱国热情,很想了解这位世界一流科学家的奋斗历程。由蒋东明学者撰写,长春出版社出版的《李政道传》,就是一本全面而系统介绍李政道一生的人物传记。传记首先介绍了李政道的学习历程。李政道出生于名门望族里。温暖的家庭生活,良好的家庭环…  相似文献   

5.
崔琦者,何许人也?他是美籍华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1998年10月被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为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成为继1997年朱棣文教授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的又一位华裔得主,也是自1957年以来,在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之后的第六位华裔诺贝尔奖得主.  相似文献   

6.
杨振宁教授是当代最卓越的物理学家之一,他的主要贡献在理论物理方面。1957年他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使他享誉国际物理学界。  相似文献   

7.
李政道的治学经历对科学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政道的治学经历对科学教育的启示叶松庆李政道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26年出生于中国上海。1957年,他与杨振宁共同提出的在基本粒子弱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宇称不守恒定理,曾轰动了当时的整个物理学界,使物理学因之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他的...  相似文献   

8.
梁伯枢  袁争 《留学生》2010,(3):34-36
2009年,李政道博士荣获“新中国60年最有影响的海外专家”荣誉称号。这一称号授予的十位海外专家中,李政道是海外华人科学家的唯一杰出代表。李政道因1957年与杨振宁共同摘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而为所有华人所知。但人们可能不知道,中国科教事业从“文革”时期的低谷到今日的蓬勃发展,背后有一个不可或缺的身影——李政道。  相似文献   

9.
马面 《语文新圃》2008,(11):4-5
有人说:"炎黄子孙至今没有获诺贝尔奖的!"这是睁着眼说瞎话:李政道,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丁肇中,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李远哲,1986年获诺贝尔化学奖;朱棣文,199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崔琦,199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高行健,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钱永健,200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相似文献   

10.
十年动乱期间,闭关锁国。我作为一个科学记者,在事隔三年之后才详细知道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获得197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经过。 丁肇中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之后,第三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裔物理学家。他是位什么样的科学家?为什么会获得这一殊荣?作为一个跑科技战线的记者,我觉得应该深入采访。 那是1979年的秋天,全国科学界正沉浸在粉碎“四人帮”的巨大喜悦中。一年前召开了全国科学  相似文献   

11.
杨振宁教授是20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毕生从事于理论物理的研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杨一米尔斯规范场、杨一巴克斯特方程成了物理学的经典,因断言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他和李政道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对物理学的贡献举世瞩目。  相似文献   

12.
《中学教育》2006,(10):22-23
华裔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从小就被认定是“神童”,但他却认为,美国大学“小而精”的实验室、“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成就了今天的他。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曾在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学习。他1946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物理学大师费米教授。1957年与杨振宁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13.
丁肇中先生是华裔著名物理学家,他早在1976年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继李政道、杨振宁之后第三个华裔诺贝尔奖得主,那年他40岁。很多人认为丁肇中如此年轻就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天才。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不妨来看看丁肇中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  相似文献   

14.
那是194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从芝加哥到纽约去,为的是看望他的老师吴大猷。当时,吴大猷正在哥伦比亚大学做实验。在吴大猷的引荐下,李政道认识了吴健雄。李政道来到哥伦比亚大学一个实验室,看到吴健雄在磨一件东西,便问:“你在干吗?”  相似文献   

15.
<正>1957年,李政道与杨振宁共同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李政道说:"一个人想做点事业,非得走自己的路。能否开创新路子,最关键的是你会不会自己提出问题,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开了创新的第一步。"李政道的这句名言让我联想到自己的教育职业,一个教师想在教育事业上做点事,就得走自己的路,因为走自己的路,才不会在浮躁喧嚣面前迷失了自己,才不会在复制抄袭盛行中窒息了思  相似文献   

16.
《科学课》2003,(10)
“我是中西文化合璧的产物”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一起,以发现“宇称不守衡”等重要理论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站在斯德哥尔摩的领奖台上,35岁的杨振宁激动地说: “从广义上讲,我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的产物。”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杨振宁深情地说,我从小到大,一直是在中美文化的冲突与和谐中成长——我小时候是在清华园度过的,  相似文献   

17.
1926年11月,李政道生于上海的一个商人之家。他先后在浙江大学、贵州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读书,1946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学,195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和杨振宁于1956年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字称不守恒原理,并共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18.
丁肇中先生是知名华裔物理学家,他早在1976年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继李政道、杨振宁之后第三个华裔诺贝尔得主,那年他年仅40岁。很多人认为丁肇中先生如此年轻就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那是因为他是个天才。真的是这样吗?丁肇中先生访问其故乡的山东大学时,有学生问他,他取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杰出的物理学家吴健雄用实验证实了李政道、杨振宁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假说。后李政道、杨振宁藉此摘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桂冠,而吴健雄则无缘诺奖。尽管如此,这并不能掩盖吴健雄在科学领域作出的贡献:在科学研究中,她始终抱着一颗热爱科学、投身科学的心,不畏艰难、细致严谨,实验设计富有创造,并体现了正义的科学伦理道德观;在研究之外,她关心教育,致力于改变社会对女性的偏见。  相似文献   

20.
1998年,美籍华裔科学家崔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之后第六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崔琦是个孝子,他说他是沐浴着母爱的阳光,从一个贫穷乡村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