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占据国家综合国力的半壁江山.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文化便是统筹和引领国家和民族发展方向的灵魂,不仅承载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更引领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高职院校学科教育中结合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更代表着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即将步入更高的阶段.本文就中华传统文化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进行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2.
传统文化是伴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沉淀而成的,反映了文化面貌和民族精神的整体表征,更是国家软实力的发展基础.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必须涉及的重要教育内容,将传统文化渗透在识字课堂中,可有效提高识字教学的内涵与深度,传承与延续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3.
中华五千年历史积淀流传的丰富文化遗产逐渐延伸出来的传统文化在我国有一定的价值和地位,是我国现代社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的典型代表。新课改背景下,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吸收和利用,在传承中有效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是素质教育理念下倡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初中阶段作为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将传统文化与教育教学相结合能够有效影响初中生的发展方向和品质素养。本文从以下三方面出发探究如何在初中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4.
历史在众多的教学科目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为历史对一个国家过去发生的事件的记录和评价,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们只有通过了解本民族的发展历史,才能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才能为以后的发展提供策略,所以,要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好历史这门科目,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借鉴来启迪智慧,推动自身的发展,本文以"规律方法"为例,分析了在这一方法指引下的历史教学。  相似文献   

5.
我国教育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现阶段的素质教育。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开展期间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形成端正的思想、优良的品格。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开展期间应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内容,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让学生能够受到民族精神、民族品格的引导,由此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助力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音乐教学是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途径。在音乐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有效地传承和弘扬。文章从教师水平提升、教材挖掘、实践落实、民族音乐运用等方面分析了如何才能够更好地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渗透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是一个民族的根,想要了解古代文化、传承传统文化,高中的文言文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文言文教学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尝试从四个方面加以渗透。一、强化文言文诵读文言文传承着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精华。通过诵读文言文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文字的音韵之美,还能促使学生"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度,伴随其共同发展起的传统文化是华夏文明的象征,象征着我国的历史发展,象征着民族的智慧结晶。传统文化自身携带的浓厚的文化底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传统文化是很好的教育素材。同时,文化的传承也是通过最基础的语文教学来进行的,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任务,有利于学生今后的人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素养。  相似文献   

9.
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重要、最宝贵的精神积淀和文化财富,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情怀,在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我国现今的教学体系当中,语文是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最主要的载体。其中,“家国情怀”作为民族情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中有很明显的体现。本文系统总结了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的价值,并对语文教学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进行了细致的分类解读。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不同的文化汇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底蕴。在众多的学科中,语文是与中华传统文化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作为21世纪的初中语文老师,肩上承载着祖国的希望和花朵,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向他们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能,还需要通过在知识的背景下渗透传统文化,让我们的祖国花朵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树立弘扬并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笔者根据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联系,对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也是个多元文化的民族,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各具特色,源远流长。作为一个壮族儿女,作为一名初中的语文老师,把自己的民族的传统文化渗透、融入初中作文教学中,让壮族的传统文化在教学中得到传承,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沐浴在本民族的灿烂传统文化阳光下,将会使初中作文教学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使学生作文更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20,(11):117-118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民族瑰宝,承载着无数中华儿女的意志,在国家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方向指引作用,同时,它也是中华人民所传承和秉持的核心价值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了许多关于"五常"道理的内容,是开展德育教育的最佳素材。教师应不断提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将其中适和学生人格、道德、品质培养的内容渗透于教学中,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传承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传统思想和民族精神的主体与心脏。本文从民族文化内涵体现在在语文学科中和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两方面进行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重要元素。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文化是民族特色的体现。语文科目是初中阶段的基础科目之一,它是我国各民族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传播和发扬民族精神的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文化意识的观念,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民族历史,体现民族精神,更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广大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传承几千年,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未曾出现断层的国家,不管对于一个国家,还是对于一个民族,都应该继承和发扬自己的文化特色,吸取其中的精髓,使其发扬光大。中国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深深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习惯、价值取向、情感道德。在这个被西方多元文化和多重思潮侵蚀今天,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迈向成人过渡阶段,由于身心发展不健全很容易受偏激文化和低俗思潮影响,中学是学生未来的生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中学的教育指导工作对于青少年意义重大。目前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在中学各学科渗入的比重,语文学科与中华传统文化连心最为紧密,也就成为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极为重要的学科。鉴于此,本文将对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展开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而且在 不断发展下我国的传统文化也越来越丰富,充分体现出了中华 民族的创造力。语文是集汉语知识与传统文化为一体的学科,其肩负着传承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的积极作用。因此在语文课 堂中融入传统文化,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提供更 广阔的平台,实现语文教学的真正目标。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 为例,对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和中华文化被人们日益关注的背景下,历史高考愈加开始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对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当结合高考要求,改变教学理念,通过科学、有效、多元的方法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获得传统文化水平的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18.
小学是一个人树立个人品性、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时期,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思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是全面落实教育改革的体现,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对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方法展开讲述。  相似文献   

19.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丰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历代薪火相传所传承保留下来的,其中蕴含着我们深厚的民族情感。时至今日,随着社会风貌的不断发展,加上外国文化的涌入,造成很多人在生活当中已经逐步淡忘了我国的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学是学生人文素养及正确三观养成的重要时期,高中语文教学应当要担负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去,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本文通过传统文化现状进行分析,探讨高中语文教 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必要性,以及探讨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弘扬民族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的精髓应该在与现代语文课堂的"碰撞"中逐步被继承、发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教学两者结合,不仅能让传统文化再次展现出它的风采,也能让现代教学的各种先进理念融入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做到古今交融,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