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体育博览》2014,(5):38-39
修习剑道至今.已经三年了.在这短短的时日中.有过不少朋友问我“看你这么痴谜.练剑道一定很有意思吧?”.我一船都会回答。  相似文献   

2.
掌握了剑道技术之后,就得学会如何应付技术,应用技术中要掌握的一些规律性的原则,这就是战术。剑道战术的内容很丰富,下面仅介绍一些常用的战术。 一、“三先”战术 在中国古代兵法中有一句术语,叫做“先机者制人”。在日本剑道中也传有这一术语,而且是剑道战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的意思就是“先发制人”,以  相似文献   

3.
提起剑道,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日本部日本武士。这个与日本武士文化有着深刻依存关系的格斗技艺,以其独具特色的服装护具和打斗方式让人感到好奇。相对来说,练习剑道是安全的,护具保护了身体的重要部位,而护具的发明,也使剑道这种古时的格斗技术成为普通人都可以练习的体育活动。剑道有几千年的历史,确切的源头至今尚未考证清楚。最早的文字记载,是一千二百多年前的日本奈良时代的文字书简。书简中多次出现"击刀"的名词。到了平安时代(公元794—1192年),剑道被称为"太刀打",当时在日本流行使用"唐太刀",对中国刀剑的仿制也很普遍。在刀剑技术上,也受到中国刀剑武术的本质性影响。到了江户时代(公元1603—1867年),剑道被称作"兵法"。当时的《孙子兵法》在日本被称为"大兵法",剑道被称为"小兵法"。剑道在日本古代,是整个武士阶层必备的一种技能。经过一千多年漫  相似文献   

4.
剑道作为日本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逐渐发展成当今社会的剑道体系。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从战争中日本剑道的发展入手,对剑道技术的变迁进行研究,对剑道的发展进行剖析,为中国对抗性器械项目的发展提供借鉴。研究表明:历史和战争作用下的日本剑道技术变迁的过程,首先是由源于战争、用于战争的杀伐技术为主的剑术发展到崇尚身心锻炼的体育化的剑道,为战争服务,以斩击、斩刺技术为主的异化剑道,在战争失败后重新回归体育范畴,以教育之剑道、体育之剑道流传至今。日本剑道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以实战技击作为基础,为中国器械对抗项目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耿言,中国联通移动通信部年轻的网络技术处经理,在繁忙的工作之外,他兼任着“北京剑道友会”的会长。耿言说,在他五颜六色的生活中,剑道是蓝色的,一片悦目的蔚蓝色,既有它深沉的一方面,也有它灵动的一方面。蓝色是神奇的颜色,是梦幻、冥想、宁静、鲜活的颜色,剑道之于耿言,有着与其相似的意蕴。  相似文献   

6.
本人在《中华武术》总120、121期连续看到关于日本剑道的文章,欣喜之极。笔者曾随全日本剑道冠军大野久光先生练习剑道数年,略有所得。现把先生的教诲奉献出来。对初学剑道者可能有所益处。  相似文献   

7.
追求比赛结果与葆有求道精神的和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追求比赛结果与葆有求道精神的和谐■入宏行(日)剑道在韩国普遍开展,并且形成了具有古代风格的战术流派和以速度见长的技术特点。这种韩国剑风给世界剑道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剑道组织中,以年轻人李种林为首,许多优秀的剑道家经常汇聚一堂讨论问题。他们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一、眼法 自古以来,剑道界就流传着“一眼二足”的说法。意思是说,在剑道技术中第一重要的是用眼观察对手的动作意图,其次是脚步的灵活性。 剑道的眼法,要求将对手的全身都监视起来。具体训练时,眼睛要注视对手的眼睛,用余光注意对手的手脚,忌只看对手的刀尖而不顾其它。在剑道专门限法训练中还有一种“注视远山”的方法,就是用眼睛远望一个特定目标,最好是几千米外的山  相似文献   

9.
身高205cm,摸高355cm,在日本男排击球点最高.被称为"贵族"的斋滕信治,一九七三年九月二十九日出生在木县今市市。他的父亲,酷爱体育运动,斋滕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喜欢滑水、剑道、滑雪、棒球,有"体育小僧"之称。从上幼儿园时,斋滕就开始学滑冰,上小学三年级时就取得了滑雪一级证书、剑道初段。但和排球运动结缘还要从斋滕母亲说起。一九八五年世界杯排球赛上有"猎狗"之称的中田久美的出色表现,令斋腾的母亲久久不能忘怀,从此她成了中田久美的忠实球迷,只要电视上有中田久美的比赛她必看。久而久之,斋滕从觉得很有趣,慢慢地开…  相似文献   

10.
(续上期)6.形的制定 :由剑术形至剑道形1906年武德会制定了冠名“武德流”的“柔术形”和“剑术形”。只有10多个流派的柔术是以讲道馆柔道为主体构成的 ,但形的名称是柔术。剑术由近300个流派组成 ,经过一番艰苦努力之后 ,终于制定了“剑术形”。可是对此不满颇多 ,进一步研究的结果于1912年敲定为“大日本帝国剑道形”。名称由“剑术形”变更为“剑道形”。尽管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正 ,但不能认为形的修正会涉及到“由术至道”的问题 ,其理由应在其他方面。从书名可知 ,明治时期出版的37册剑道书中冠以“剑道”书名的不过…  相似文献   

11.
剑道的文化内涵--日本民族文化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术体现人文精神,不同的人在武术中会表现出或潇洒或粗扩的不同风格。这是由个性等万面的差异所造成的,也是武术精、气、神的具体体现。当一项体育运动成为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的时候,它所折射出的将是这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内蕴以及这个民族带有普遍的文化特质。剑道作为日本的传统技击运动,蕴涵着极深的民族文化。本文通过对剑道的分析与研究,探求具在的民族文化特色。一、剑道及其技术风格特点剑道是日本的传统体育项目,使用的是日本特有的长刀,素以凶猛刚烈见长,现为世界十大搏击术之一。剑道在打斗中讲究快、准、狠,极具攻…  相似文献   

12.
董冰 《新体育》2010,(2):30-31
他用足够强悍的实力缔造了一段传奇,又以同样强悍的欲望对之进行肆意地挥霍。没有他,这个产业不会有这么多的金钱争相追逐.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短兵运动发展历史悠久,但由于其自身存在一定不足及遭遇战乱等原因,至今仍未形成完善的项目发展体系。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国短兵与日本剑道进行了比较,着重从文化三层次理论的角度对日本剑道体系进行了解读,认为日本剑道目前已形成了以核心文化层、物器技术层、制度习俗层为核心的日本剑道文化体系,发挥了该项目完善人格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独特功能,给遭遇发展"瓶颈"的中国短兵带来了启迪与借鉴。由此建议中国短兵应在日本剑道防具基础上开发中国特色短兵防具,重点加强项目核心理念文化的构建,建立项目技术体系与运行机制,从而形成道器合一的中国特色短兵体系。  相似文献   

14.
有时候,你得承认,这个世界是极不公平的。有人天生是弱者,有人天生是强者,而我呢?不谦虚地说应该是属于后者。其实一开始我还没有意识到自己这么强悍,直到迷上了篮球,才发现原来自身具备了这么多适合打篮球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林俊岸 《武当》2012,(11):22-24
三、贤侠剑道之余风,萌生了早期太极拳"习文达理,怡性养情而为贤士;除暴安良,浪迹江湖而为侠客;文武同参,以剑通神而为剑仙;披执慧剑,向道成真而为合道之人,自此三界往来,通达无碍,古今万年千劫,亦如刹那。"(李兆生《太乙金编》)此贤侠剑道之谓也!"汉唐之际,随着社会文化与思想的并兴,当时,有学识有品德之贤者,随着正义感的浸染熏陶,以剑求道,剑道合一,从而发展塑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短兵运动发展历史悠久,但由于其自身存在一定不足及遭遇战乱等原因,至今仍未形成完善的项目发展体系。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国短兵与日本剑道进行了比较,着重从文化三层次理论的角度对日本剑道体系进行了解读,认为日本剑道目前已形成了以核心文化层、物器技术层、制度习俗层为核心的日本剑道文化体系,发挥了该项目完善人格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独特功能,给遭遇发展"瓶颈"的中国短兵带来了启迪与借鉴。由此建议中国短兵应在日本剑道防具基础上开发中国特色短兵防具,重点加强项目核心理念文化的构建,建立项目技术体系与运行机制,从而形成道器合一的中国特色短兵体系。  相似文献   

17.
日本剑道和中国武术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影响二国社会成员的日常心态、思维方式和行为。禅宗对日本剑道和日本文化的影响是广泛的,且它本身已成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日本剑道和中国武术都承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影响二国社会成员的日常心态、思维方式和行为.禅宗对日本剑道和日本文化的影响是广泛的,且它本身巳成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刘圣建 《当代体育》2007,(10):80-80
有时候,你得承认,这个世界是极不公平的。有人天生是弱者,有人天生是强者,而我呢?不谦虚地说应该是属于后者。其实一开始我还没有意识到自己这么强悍,直到迷上了篮球,才发现原来自身具备了这么多适合打篮球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剑道与其他传统体育项目不同,并不是从外国传入,而是在日本本土发生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在日本独立演进的过程,成为充满传统文化精神的以手持剑器为比赛形式的一项运动。直到今天,剑道仍然保持着古朴的风貌,深受广大日本国民的喜好。剑道伴随着民族传统承袭和社会变革的过程从古时候留存下来,被富有创意精神的一代又一代剑道大师们添加了许多内容。它以剑士达到人格完善为终极目标,以“活杀自在”(将对手从心理到实战的彻底征服)为最高技术水平,以在修炼剑道的过程中寻求哲学和宗教的体验为趣旨,熔民族精神、儒家思想、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