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教学内容:欣赏《森林狂想曲》(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绿色畅想》)教学目标:1.聆听音乐,感受乐曲的情绪。2.熟悉主题,培养音乐记忆能力。3.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4.师生合作创作新的《森林狂想曲》。教学重点:1.感受乐曲,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和想象力。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 感受:感受歌曲幽默、诙谐的情绪,能较自然、熟练地演唱歌曲。表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其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出对歌曲情趣理解的能力。创编:培养学生根据歌词及旋律创编简单动作的能力。教学重点:感受歌曲并用动作加以表现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玩具兵进行曲》感受雄壮、活泼的音乐情绪,感受并体验活泼风趣的玩具兵形象。2.能够配合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教学重点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感受和欣赏音乐,体会、理解、表现音乐中的童话形象。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聆听音乐,表现各种各样的诙谐幽默的玩具兵形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做过梦吗?那你都做过什么样的梦呢?(学生回答)在德国有一个著名的作曲家叫耶赛尔,他小时候曾经做了一个有趣的梦,还根据那个梦境写了一首著名的乐曲《玩具兵进行曲》,  相似文献   

4.
顽皮的杜鹃     
教学内容:人音版第六册第三课 我们的朋友——《顽皮的杜鹃》 课 型:唱歌综合课 课标解读: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指出: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这节课我始终围绕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紧紧抓住"趣"字,积极引导学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音乐想象力,拓展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表达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逐步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下面就如何运用多媒体课件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作用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一、激发动机培养兴趣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课件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以其直观、生动的效果,对音乐欣赏教学有着独特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发挥这一特有功能,变静态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教材第五册第六课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郾激发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在快乐中表达。2郾激发学生想象和感受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能力。3郾能够随着歌曲轻声哼唱或默唱,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简单评价。体验民谣歌曲的感情,能够用简明的表演动作表现音乐情绪。教学重点:1郾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在简单的模仿与创造中掌握歌曲的基本节奏。2郾唱好民谣风格的歌曲,并能用节奏强弱去表现歌曲。教学难点:1郾“请你进来坐一坐”唱准、唱清楚。2郾“呜哦呜哦呜哦呜哦”唱出强弱力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聆听音乐更重要了,什么也代替不了聆听音乐.因此,培养学生学会聆听是小学音乐教师的重要任务.然而,聆听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 一、外显性规范训练法 外显性规范训练法,即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在聆听过程中的眼神、坐姿、表情、体态动作等外显动作作规范严格的要求,以利于学生集中精力聆听音乐. 1.要求学生听音乐之前控制噪音,让学生绝对地安静下来,保持饱满的情绪状态之后才开始播放音乐.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十二生肖歌》是苏教版教材二年级《音乐》(下册)中的一首轻快活泼,富有诙谐情趣,融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儿童歌曲。歌词简明,曲调欢快,歌曲根据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逐一表现了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教学目标:一、聆听音乐,参与游戏活动,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民俗化的人文主题,感知和体验各种生肖动物的特征,并能根据音乐用动作、语言加以表现。二、用自然的声音,诙谐的情趣演唱歌曲《十二生肖歌》。  相似文献   

9.
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在欣赏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聆听,积极参与听觉体验,是音乐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学会聆听音乐,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音乐体验,对于音乐教师来讲,  相似文献   

10.
聋幼儿在自然律动中感知音乐FeelingMusicofDeafYoungerChildreninNaturalRhythm乌兰旭日聋幼儿在自然状态中聆听音乐,感受声音,用身体动作、面部表情、情感投入来主动地、愉快地体验各种音乐旋律并带动肢体运动和情绪...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到: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以利于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积累感受与欣赏音乐的经验。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进行聆听习惯的培养是增强学生音乐理解力和欣赏力,以及扩大他们音乐知识的关键。因此,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离不开聆听,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小学音乐教学的始终。  相似文献   

12.
相东 《儿童音乐》2008,(10):66-67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二年级(下)第七单元《美丽的圆》第一课时听——《小猫的圆舞曲》;唱——《法国号》教学目标:1.感受三拍子音乐的特点,体验音乐的节奏与旋律;2.聆听《小猫的圆舞曲》,感受音乐的基本情绪,能用画图形的方式表现对乐曲情绪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王泉 《小学生》2012,(10):13-13
<正>教学内容: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第四册第五课欣赏曲《狮王进行曲》。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建立"音高、速度"与其塑造的音乐形象之间的关系。2.通过反复欣赏引导学生对狮王的神态与动作进行模仿表现,加深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感受。3.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音乐创造力,使学生感受熟悉并表现这段乐曲。教学重点、难点:  相似文献   

14.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有效聆听,培养其良好的习惯和敏锐的听觉,提升其聆听音乐的能力,是音乐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和关注目标.笔者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以下的教学尝试.  相似文献   

15.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应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中。通过音乐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由此,音乐课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逐步形成以培养学生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堂,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16.
一堂充满活力的音乐欣赏课,应该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和神奇,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浓厚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从而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音乐是有声的表现形态,用声音之美演唱出动听的旋律,传递着动人的情感。而舞蹈是无声的艺术语言,用优美的肢体动作融入在音乐的情感和意境中,用身体演绎出作品的内涵、表达情感。在音乐课教学中融入舞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感受和理解音乐。音乐课堂上融合舞蹈律动,对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感受与鉴赏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领域之一,是学生学习音乐基础和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①通过引申教学欣赏乐曲《天鹅》,使学生体会乐曲抒情的情绪和音乐所表现的美景。②通过学唱歌曲《老爷爷赶鹅》,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体验农村人快乐的生活。2.行为能力目标①通过引申教学欣赏乐曲《天鹅》,熟悉乐曲的主旋律,并能用动作表现音乐形象。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用不同的方法自学歌曲《老爷爷赶鹅》。  相似文献   

20.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中的创造活动为中心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应运用音乐教学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