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景范中学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人民路范庄前32号,为北宋名相范仲淹所建义庄、义学旧址。1346年,范氏后人以义学为本创立文正书院。1938年,唐言借义庄旧址创办私立崇范中学,1945年,范氏后人收回义庄,开办私立景范中学。解放后,政府接管办学,几易校名。  相似文献   

2.
正北宋名相范仲淹忧乐关乎天下,豁达淡化得失;倾心办学教育英才,修身正心教化世人。而建于"义庄""义学"旧址的苏州市景范中学,沿袭千年义学文脉,依托"义庄文化",形成了以"先忧后乐"为核心的"景范校园文化"。独特的校园文化,成为景范德育工作的立身之本。学生在这里度过三年的学习生活后,被打上了独特的烙印:他们继承了范公  相似文献   

3.
苏州学校文化印象建于范仲淹义庄旧址的苏州景范中学,在全面整修飨殿、古木石桌等古代建筑和景点的基础上,建立了范仲淹史迹陈列馆,增  相似文献   

4.
千年以前。烟雨苏州,范仲淹在这里筹办义庄,他说,做人为官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年以后,义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校园。古树琼花。白墙琉瓦,轻轻地向学子们呢喃着“先忧后乐”的校训和“能文且正”的寄望。  相似文献   

5.
宋代的义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义庄,亦称义田,是宋代新出现的一种私人兴办的赈恤组织。很多权威性的辞书都习惯地将义庄归入族田条内去解释,这是不够准确的。尽管宋代史籍中有关义庄的记载少而简略,很难确知其全貌,但将一些零散的资料归纳一下,仍可看出宋代义庄的三个基本特征:其一,义庄主要是由一些科举入仕的士大夫用其秩禄买田置办的。首创者为庆历进士范仲淹,他“未显贵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之逮”,入仕后“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于皇祐二年在苏州府吴县和长州两  相似文献   

6.
一、大金土李氏宗族义学的历史变迁“义学”又称义塾,原是宗族范围之内为贫苦子弟而设立的教育机构,在封建社会,一般是私人捐资设立,或利用祠堂、庙宇等公产创办,主要招收本族子弟,经费基本来源于宗族公有田产的地租。“义学”有确切历史记载的时间开始于北宋时期,在此后的元明  相似文献   

7.
义庄小学创办于1905年,其间七易校名,四度整合。2008年,学校易地重建,占地46亩,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总计投资1.6亿元。校舍面积、校园环境、功能布局、教育装备等一系列硬件设施均达到了省级一类标准,成为苏州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先进学校。  相似文献   

8.
义学作为封建社会时期一种免费的启蒙教育机构,在一定的程度上补充了官办教育的不足,具有教化当地民众、培养人才、提高当地人们生活技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本文拟从琴泉义学的发展演变,解析晚清义学的创办过程、经费来源、社会影响等,为研究义学在中国的建立、发展及影响等提供一个研究的个案。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河南民间义学蔚然兴起,成为普及地方教育的重要力量。义学创建者社会身份广泛,其中既有官员,也有士绅、地主、商人、平民、贫民等;义学经费来源途径多样,官立义学、私立官督义学、私立义学等的经费来源有所不同;义学在招生对象、教学内容、教师素养、办学条规、设置地点等方面已形成一定规制。  相似文献   

10.
苏南一些地方的宗族中个别有地位、有权力、有钱财的人,捐献或购买一大批土地,作为本族的共同财产,这种土地称为义田,管理义田及其地租收入分配的机构叫做义庄。义田的收入主要用来救济族内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生活贫困者、举办义学和补助本族贫苦子弟的学费、修理庙宇祠堂和祭祀祖宗、继续添置土地等。虽然义庄具有浓厚的封建特点。但它在救济乡村的弱势群体,推动乡村文化教育的进步和发展,改良乡村的社会风气,提升乡村人们的道德水准,稳定乡村社会秩序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范仲俺是北宋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军事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热心兴学育人的教育家。兴学育人可以说是范仲淹行之终生的事业。他大力提倡改革科举制度,积极投身于兴办学校的教育实践之中,从而形成了丰富的教育思想。范仲淹重视师资素质培养,力荐“明师”任教。在教育上他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并提出了培养专门性实用人才的主张,范仲淹对当时的学校教育,以至宋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也是"五四"以后我国最有影响的进步教育家之一。在他提出的教育理论和一生的教育实践中,不仅极其重视年轻一代的普通教育,而且也蕴涵丰富的成人教育思想,尤其在成人教育的价值观、目的观、教师观、学生观、内容观、方法观和管理观等方面颇有建树,至今历久弥新,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范仲淹在政治上、军事上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业,在文学方面,他也是北宋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词、文、赋、碑、铭、书、表,范仲淹都颇为擅长.然而长期以来,除范氏后人等少数学者外,多数人侧重于其政治和军事上的研究,相对忽视了他的文学成就,没能给予他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本文以范仲淹的文学作品为基础,分析范仲淹文学的独特之处和对当时及后世至深至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人类学在中国异军突起,以崭新的学科视野参与中国教育改革实践中逐步形成中国特点的学科意识,转变传统的教育研究范式和教育学科体系,推进中国教育学科转型,在创新中国教育模式的实践中发展新的教育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addresses one of the challenges in human rights education (HRE) concerning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a pedagogical orientation that avoids both the pitfalls of a purely juridical address and a ‘cheap sentimental’ approach. The paper uses as its point of departure Richard Rorty’s key intervention on human rights discourse and argues that a more critical orientation of Rorty’s proposal on ‘sentimental education’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HRE. This orientation is not limited to perspectives such as Rorty’s voyeuristic approach to sentimentality, but rather focuses explicitly on the emotional and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various manifestations of sentimentality. Such an orientation in HRE will not only encourage learners to become more sympathetic to the living realities of those who suffer, but it will also interrogate the conditions of hearing narratives of suffering so that possibilities for cheap sentimentality are minimized as much as possible.  相似文献   

16.
宋代名臣范仲淹,多次出现于元明时期的戏曲作品中,集中表现为三类典型形象:贤明官员、仁德典范和风流文士。早期戏曲中的范仲淹形象和正史记载保持着相当的一致性,而入明以后又有了新的变化。导致范仲淹形象在戏曲作品中最终消失的原因在于明清时期的文化政策、士人阶层所主导的社会舆论和下层民众审美需求的导向作用。戏曲中范仲淹形象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元杂剧阶段的古典戏曲,无论在题材还是趣味上都迥异于后世作品。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已经成为指导中国发展的重要思想和原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也成为历史必然。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概括来说就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展人。提倡和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要求,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还是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贯彻以人为本,必须实行对话式教育法、实践教育法、自我教育法、榜样示范法。  相似文献   

18.
北宋建立之后,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使得士人政治地位提升。士人面临内忧外患的政治环境,又鉴于五代士风的消沉萎靡,因而大力提倡自我砥砺的人格精神,士人风貌开始转变,范仲淹是引起宋初士人风貌转变的标志性人物。范仲淹注重个人品德修养,不断完善个人操守,形成重名节、重人格的精神品质,并在仕宦实践中身体力行,表现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其言行对当时士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与精神特质,成为时人的精神楷模。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育研究继上世纪初再一次成为美学、教育学关注的热点。文艺评论作为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之间进行良性沟通的桥梁,它的审美属性、政治属性、艺术属性内在地规定其对以艺术教育为主要途径的美育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文艺评论深入美育实践,不仅是文艺评论的内在要求及其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美育进入成熟期及其走向自觉的重要标志。通过论述文艺评论深入美育实践的学理可能、具体路径及存在的问题,考察其深入美育何以可能。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兴起的"微博"逐渐成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场域之一。这一新事物不仅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特点,这同时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对此,高校应积极构建利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建立虚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充分发挥微博的舆情监测和舆论引导作用,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