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村庄里住着/母亲和儿子/儿子静静地长大/母亲静静地注视芦花丛中/村庄是一只白色的船/我的妹妹叫芦花/我的妹妹很美丽海子的《村庄》这首诗很短,语言也很平实。乍一读,似乎觉得很简单,却又有点不知所云,然细细揣摩,也实在叫人感动。何以如此,因为它借助普通的意象寓热烈于平静,颂崇高于单纯之中。第一节诗人海子很直接地选取了最普遍的意象——村庄,最简单的人类组合——母亲和儿子。然后给她们着上了“静静”二字。“儿子静静地长大,母亲静静地注视”,原本一切复杂的东西都  相似文献   

2.
村庄     
村庄里住着母亲和儿子儿子静静地长大母亲静静地注视芦花丛中村庄是一只白色的船我的妹妹叫芦花我的妹妹很美丽 【赏析】 《村庄》这首短诗结构简单,但意境朴 实而优美。 诗人选取很普通的意象──村庄,人 类生存活动的最基本的场所;很普通的人 物──母亲和儿子,人类最基本的组成单 位。第一节着“静静”二字,“儿子静静地长 大!母亲静静地注视”,一切复杂的东西都 清晰明了。母亲为儿子所忍受的种种苦 难,儿子在母爱呵护下艰难的成长,是如 此地轰轰烈烈而又不动声色,母爱被鲜明地凸现出来。第一节意境单纯而不单调,醇美而又从…  相似文献   

3.
海子的诗歌《村庄》让人感受到纯净的、深刻的静谧意境。这种静谧意境,先通过反复使用"静静地"予以初步彰显,之后设置了一只多视角的隐蔽眼睛,进行表现。这只隐蔽眼睛的设置,使读者不知不觉中具备了母亲、儿子、哥哥、读者以及藏身暗中的作者等多重视角、多重身份,于是读者获得一种以静谧、安宁为皈依的多视角村庄体验。  相似文献   

4.
不能不说,我写诗歌时曾受到了海子的影响。在每一个人的青春期,如果他爱诗,就会自然爱上海子的诗歌。海子的诗歌弥漫在我整个青春时期,像粮食和空气,在胃里和呼吸中,特别是海子的死更加强了他的诗歌在我心中的分量。在某一个时期,我爱海子的诗歌要疯了,我对人就说海子,无论他是不是懂得诗歌。但多半换回的是人家迷惑的目光,因而我孤独,我在一个时期差不多成为一个被禁锢的人了。但不知什么时候,我平静下来了,我想是生活的缘故,我爱着这生活,我在做一个生活中妻子的丈夫、儿子的父亲、父母的儿子,我不能抛下我生活中所有的关系,而成为一个臆…  相似文献   

5.
12月18日 多云 减肥 333省道乳白色的路灯下,漆黑的沥青路面上,男孩匀速奔跑,汗流浃背,母亲骑电瓶车,静静地尾随其后。“加油,越接近终点,越不能放弃。…‘坚持,半途而废将会前功尽弃。”……这是母亲对儿子重复最多的话语。  相似文献   

6.
祁丽薇 《现代家教》2003,(12):23-23
一本好书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一本好的育儿书,可能会改变孩子和母亲的一生。这是遇到《哈佛多元智能》之后我想说的第一句话。其实我一直是个崇尚自由的母亲。对儿子,除了让他健康快乐外我一直没有过高的要求。儿子出生后,我总算找到一个给自己的童年补课的机会,和他一起在地板上打滚,一起争夺心爱的玩具,一起抢可口的零食……我原以为这种“无为而治”的教育方式会贯穿儿子的一生,直  相似文献   

7.
新华字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只是从照片里得知父亲的模样,是母亲一人含辛茹苦地把我拉扯大。令母亲欣慰的是,从懂事起,我就知道心疼母亲,从不让她为我操半点心,更从未向母亲提出过这样那样的要求。因为我清楚地记得,那响彻小巷的母亲沙哑的呼唤……  相似文献   

8.
这篇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小小说不仅为我们描写了人间的至爱亲情,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苦难中人性的光芒以及人生的意义。每读一遍,我就流一次泪,我为海子想家却不能回家而流泪;同时也为母亲想儿子却不能让儿子回家而流泪。此文之所以产生这样强烈  相似文献   

9.
我留学时租住的是一栋三层小楼,房东名叫玛丽,是个单亲母亲,一个人带着儿子约翰尼生活。在同这家人一起生活的日子里,这位母亲的几个教育细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相似文献   

10.
那天学习《我与地坛》,围绕“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的问题,我要求学一生讨论: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活得最苦的母亲”?学生在热烈地讨论,学生在积极地发言,可是我还发现有一个学生在静静地流泪,她没有参与讨论,她更没有起来发言。她只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一个人偷偷地、静静地、默默地流着泪。  相似文献   

11.
过桥     
闲暇时,我突然觉得很无聊,想出去走走,便又踏上了这条熟悉的路。我静静地独自漫步,那熟悉的小桥又出现在我眼前。一位母亲正骑着自行车过桥,车后座上坐着一个孩子,母亲的身子努力地向前倾着……看着这情景,我的思绪不禁又回到了从前……  相似文献   

12.
童诗四首     
秋游我们到野外秋游看花看鸟儿们歌唱太阳在空中秋游看男生女生像一只只蝴蝶翻飞只有那棵玉兰树静静地坐在草坪边用自己这枝大笔描绘秋游的太阳和我们 月光月光倚靠在门框上看我静静地坐着写作业那深情的模样真像母亲 飘落的花瓣花瓣一片片飘落在黑色的泥床上像刚献过血  相似文献   

13.
邻家有一年轻夫妇,是典型的城市“边缘人”,他们家居豫西山区,在城里靠卖小吃为生。每日凌晨3点多钟起床,披星戴月出外劳作,很是辛苦。生活也十分节俭,但对其4岁多的儿子却有求必应。初夏,年轻的母亲带儿子出外玩耍。儿子口渴了,母亲买了可口可乐,儿子喝了一半就不愿再喝了,口干舌燥的母亲很想尝尝这很久未沾唇的可乐的滋味,刚拿起放到嘴边,儿子就冲过来夺过瓶子,高声尖叫:“这是我的,不准你喝!”说着便把瓶子摔到地上,看着橙红色的液体汩汩而出,年轻的母亲背过脸去,泪水潸然而下……”看着这让人心酸的一幕,不能不让人…  相似文献   

14.
【片段】我们在田野散步 :我 ,我的母亲 ,我的妻子和儿子。……后来发生了分歧 :母亲要走大路 ,大路平顺 ;我的儿子要走小路 ,小路有意思。不过 ,一切处决于我……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 ,找不出 ;我想拆散一家人 ,分成两路 ,各得其所 ,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 ,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 :“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 ,变了主意 :“还是走小路吧。”……“我走不过的地方 ,你就背着我。”……到了一处 ,我蹲下来 ,背起了母亲 ,妻子也蹲下来 ,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 ,稳稳地 ,走得很…  相似文献   

15.
永远的母爱     
曾经在《中国青年报》上读过丁立梅老师的《不要对那个人叫嚷》这篇文章。其中的一幕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周末.一位驼背母亲背着大包小包的东西从乡下来城里的学校看望儿子。可儿子嫌母亲是乡下人,在人多处竞装作与母亲素不相识。等到将母亲带到人少的地方,儿子对母亲皱眉跺脚,大声呵斥。叫她以后不要到学校来。  相似文献   

16.
赏识的神力     
这是发生在我们班级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2001年7月的一天,一位母亲手执三好学生的奖状来到我的办公室。在母亲的哭诉中我才知道我的这名三好学生曾经有过的经历:他原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5岁时母亲就送他去艺术班学画,表现突出;二年级学奥数,是奥数班里的高材生。可是他在学校的语文数学成绩却并不突出。还常常闯祸.被老师训斥。他的妈妈也会经常被老师找去听训;等回到家后,妈妈和爸爸便一起教训他。渐渐地妈妈发现儿子变了,成绩不断下降,脾气也开始暴躁,有什么要求达不到就发脾气。妈妈好言相劝:“爸妈下岗了,生活不容易……”没等妈妈说完话他会说:“那是你们没能耐”。妈妈说:“爸妈供你上学不容易,妈妈都几年没买新衣服了,现在还有病……’他会说:“是啊,妈有病穿好的也没有用……”其实他妈妈得的是癌症,坚强的母亲独自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坚持照顾儿子的饮食起居。可当妈妈躺在床上不能动弹时,儿子连一声问候也没有,母亲的心碎了,绝望地要放弃对儿子的教育。然而就在六年级这一年的时间里,母亲惊喜地发现她的儿子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17.
儿子4岁,模样挺可爱。每天我下班回家,看着儿子惹人喜爱的小脸,总觉得舒心。一天,我一时兴起,想教儿子念诗。“儿子,过来,爸爸教你背诗。床前明月光……”“窗前明月光……”我疑心儿子听错了,又重复了一遍“床前明月光”,而且特别夸  相似文献   

18.
写给母亲     
家住县城,常想回乡下看看母亲。母亲那一生的艰辛,让我这一生受用不尽。母亲从小就不知双亲,她是被父母丢在雪地上的弃婴。被人捡起,还转了两三个家庭……她常跟我提起幼年的不幸,我只有静静地倾听,默不作声,但那景那情,我早已铭记于心。母亲年过六旬,还在田间耕耘,我坚决不让她再去折腾。我要用我的辛勤,让她安享生活的温馨。我发誓:此世此生,我一定好好报答母亲。十年苦读,我终于跳出农门。但我的心我的根,永远留在农村。写给母亲@周礼华  相似文献   

19.
我个人的教育亲历,我作为母亲的亲历,我儿子的生活和教育亲历,是我对人性的教育叙事。我把我带儿子的过程,也看成我的教育亲历,和我教我的学生的过程,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人性的实践过程。教育是生命的一部分,教育映照出人性。人性是一种发明创造的气质,是丰富多彩的。人性是试图超越的,并在相互参照下显现。教育映照人性是为了塑造人,这是一种他者塑造与自我造就的交织。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个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讲给我听的故事.古时候,一位年轻的母亲,准备给刚刚上私塾的儿子做一双虎头绣花鞋,儿子知道后高兴得手舞足蹈:"要穿新鞋喽,要穿新鞋喽……"隔了些日子,儿子问:"绣花鞋做好了吗?"母亲答道:"快好了.孩子,你到场上帮娘把那堆谷子摊晒摊晒."儿子应了一声便跑出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