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有关竞技武术的概念与本质、奥运发展、市场化发展以及从发展理论角度对竞技武术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研究发现:对竞技武术本质的认识多停留于“技击”层面,未能充分认阐释健身、文化、技击与竞技等属性的关系;奥运与市场化发展是竞技武术发展的两大主题,但现有研究对以上实践的理论支撑力度明显不足。从发展理论角度对竞技武术的研究,多停留于现状与对策层面的探讨,对发展规律、发展动因、发展代价的研究还涉及不深或尚未涉及。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从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理清武术功能演化的脉络。得出结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三大因素决定着武术功能的演变,也决定着武术的发展方向 武术功能的多元化决定着武术发展的多样化 武术"技击"功能的弱化导致了传统武术的失落和社会武术的萎缩。提出:武术本质功能的"技击"必须得以更好的承继,才能促使社会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契合,改革学校武术教育的竞技武术模式,使学校武术教育成为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桥梁和纽带,从而恢复武术原貌,夯实竞技武术根基,以期实现社会武术与竞技武术并蒂开花。  相似文献   

3.
现代武术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古到今,衡量武术的唯一标准始终是“技击”。“技击”是中华武术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华武术的灵魂,不论历史怎样变迁,“技击”始终是武术发展的前提。今天,作为“攻防技击”的代表,“散打”实现了武术的市场化,套路更加竞技化,但是,武术的“技击”特征却在遗失。文章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法,对本质特征下的现代武术发展成果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和阐述。  相似文献   

4.
论武术散手市场与国际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散手是武术对抗性项目之一,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属性。散手竞赛市场必须在突出武术技击特点的基础上,从竞技性、观赏性方面入手,对竞赛规则进行研究与探讨,从而以散手竞技审场为龙头,来带动武术产业的发展,使散手运动与世界竞技体育接轨,被世界人民所接受。  相似文献   

5.
<正>一、竞技武术套路的定义及其本质特征对于竞技武术套路的定义有多种解释,但其主要内容是一致的。"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的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套路运动是以技击动作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  相似文献   

6.
武术在其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了技击属性、文化属性和体育属性,具体表现为技击属性的淡化与文化属性和体育属性对技击属性的制约,使得武术从野蛮、血腥的搏杀格斗技术嬗变为一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形态。武术的技击属性、文化属性和体育属性是对立统一的。技击属性是武术的本质属性,同时它也是武术发展的内核。只有在突出武术技击属性的基础上,才能使武术的多元属性得以表达。而要突出武术的技击属性,与彰显武术的多元属性,保留整体性的武术的特色,则须以拳种方式传习武术。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以及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探讨了竞技武术发展和传承武术技击性的途径。认为竞技武术的发展应遵循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律,而传承武术技击性的途径是使传统武术真正进入学校。  相似文献   

8.
2008-2011年是竞技武术研究的一个特殊阶段,由于未能如愿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正式竞赛项目,为此学者们对竞技武术的奥运发展进行了必要的回顾与反思,同时研究的目光也不仅仅局限于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这一主要目标,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随着科研条件和实验技术的进一步提高,竞技武术的研究方法日渐科学化和精细化;武术竞赛规则的研究日趋规范化和标准化;竞技武术理论研究逐步趋于理性化和辩证化。作为竞技武术两大主要运动形式的套路和散打,除具备以上四个竞技武术研究的总体特征之外,还凸显出各自的特点。在积极向奥林匹克竞技运动靠拢的同时,竞技武术套路研究更加注重对传统武术精华的吸收与表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探寻竞技武术套路多元化发展模式的研究日益凸显;增强技击性、竞技性和观赏性始终是竞技武术套路研究的热点;在竞技武术套路训练科学化领域,日渐加强对运动损伤、竞技能力和体能的研究。竞技武术散打研究日渐向科学化、纵深化发展;对竞技武术散打运动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成为研究的主流;对竞技武术散打运动损伤的生理生化分析成为研究的新趋势;对竞技武术散打运动员心理分析的研究上升到新高度。展望未来,竞技武术研究必将继续深入探讨或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的课题:其一,积极探索与奥林匹克竞技规范相吻合的武术奥运竞赛新模式;其二,积极探索竞技武术套路市场化发展的新模式,实现竞技武术市场化发展的整体推进;其三,加强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对接的研究,为竞技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汲取养料,促进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和谐共融;其四,建立竞技武术科学化训练体系,借鉴现代体育学科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提高竞技武术的训练水平。  相似文献   

9.
从难美的角度对同项群类的武术套路、艺术体操、竞技体操等项目进行对比研究,认为竞技武术套路美的本质特征是技击艺术化。1.竞技武术套路与竞技体操、艺术体操美的本质特征比较(1)技击艺术化──竞技武术套路美的本质特征武术套路是由人类技击活动逐步演化发展形成的,从组成套  相似文献   

10.
散手是无数对抗性项目之一,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属性。散手竞赛市场必须在突出武术技击特点的基础上,从竞技性、观赏性方面入手,对竞赛规则进行研究与探讨,从而以散手竞技市场为龙头,来带动武术产业的发展,使散手运动与世界竞技体育接轨,被世界人民所接受。  相似文献   

11.
竞技武术市场化发展的文化背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郭志禹  洪浩 《体育学刊》2004,11(6):56-58
综合分析了竞技武术市场化与发展的现状、趋势,提出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诞生、发展、国际化与实现“进奥”使命都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在力争“进奥”的特殊时期,其市场化程度是有限的;散打竞赛,武馆、武校等技术培训市场应是竞技武术市场化与发展的重点;但在竞技武术套路运动“进奥”之后,其市场化程度将产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归纳法等研究方法,探讨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下,我国体育产业化发展给中华武术带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提出以体育市场化为契机,加快中华武术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市场化、国际化步伐,用武术文化自身来滋养武术、发展武术。  相似文献   

13.
关于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价值思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时代的发展带来了武术的变革,孕育了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有着多方面的差异,但是导致诸多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其社会价值的差异性。文章对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同时,更主要地对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价值体系展开了详细具体地比较研究。结论认为:我们要扬长避短,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吸收对方的优点使其为我所用,应挖掘其教育、健身、竞技、审美等价值,迎合社会需要,促进武术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民族性与时代性为任一文化无不具有、不曾或缺的两种基本属性,中国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需要顺应当前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保持民族性的传统武术与体现时代性的竞技武术,需要统一和谐发展,这是由中国武术作为传统文化内在属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对《武术竞赛规则》进行研究,对竞技武术套路规则提出设想,试图根据不同的训练阶段制定不同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同时建立评论机制,来进一步推动中国竞技武术逐步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现代竞技武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逐步成为一项竞技性体育项目。但是,随着技击本质属性的逐渐丢失,竞技武术陷入了一定的发展困境。而一些传统武术拳种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留技击特征,并在世界范围内得以传播。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研究方法,分析了竞技武术发展困境,传统武术对竞技武术的发展启迪,以及对现代竞技武术发展模式进行探讨,以期推动武术全面、健康、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对专家的访谈,得出武术市场化的客观条件和目前的有利条件及其可行性,指出制约武术市场化的不利因素。并提出了借鉴其他体育项目发展的取舍机制,加快传统武术的发展和加大武术的媒体宣传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华武术向体育文化演进的过程中主要形成了套路和太极推手两项独特的体育运动形式.结论指出:现代竞技武术一分为二的分离模式稀释了武术的内涵,降低了武术文化的层次,阻碍了中国武术完整地向外推广和高层次的发展.文章提出竞技武术应走整合的道路:先将套路与太极推手结合成竞技武术的一种赛制,然后逐步完善,以构建一个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竞技武术发展标准和模式.  相似文献   

19.
竞技武术发展的几十年历程,风风雨雨,备受争议。竞技武术曾经有过的辉煌,已随岁月的流逝、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世界的信息化发展而逐渐暗淡。竞技武术该如何发展和改革已经成为我们武术研究者日益关注的问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竞技武术的发展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20.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比较分析法探讨竞技武术对传统武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竞技武术固然对传统武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但却积极地促进着传统武术的进一步转变,尤其是传统武术价值的转变。竞技武术的发展促进了传统武术价值的转变,适时改变实现传统武术价值的表现形式,能使传统武术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