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教学即研究"对应的教师行为,是通过研究自己的教学和组织学生的研究,使研究成为教学的外在形式和内部状态,以实现教学活动的最优化,同时获得自身专业发展层次的不断提升;学生行为是根据教师的引导运用研究性学习等方式进行学习,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自身的学科素质。"教学即研究"有三个方面的内涵:融合教研关系是其起点,改善教学生活是其本质,实现教学相长是其旨趣。  相似文献   

2.
所谓“以学定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的学情来确定教师的教学方案,最终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实现教学目标。“以”的意思是依据、根据、研究,“学”指的是学生及其学习行为,要满足学生学习需求、遵循学生学习规律;“定”指的是确定;“教”界定为教师及其教学行为、教研活动。提倡“以学定教”,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引导教师了解学生学情,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的课堂行为差异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课堂观察和访谈法 ,对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的课堂行为差异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 ,有效教学教师和低效教学教师在提问方式和回答方式上差别不明显 ,但两类教师在教学管理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学生学习监控能力等方面差异较大。其结论是教师在教学中 ,要有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应注意自身教学技能与教学技巧的训练 ,同时要培养学生“因教而学”的学习意识  相似文献   

4.
“教学行为”即“教师引起、维持以及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教师对于自身的引发行为的适切性需要靠学生学习状态的折射来判断。因此,教师观测学生,也就是将学生作为自己的一面“镜子”,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实施过程与效度,及时地调整课堂教学的各种行为。  相似文献   

5.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运用教学标准中的要求不断地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它研究的不仅仪是让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即学习方式的改变,它更强调教师如何“学会教学”,即教学方式的改变,进一步理解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角色及行为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有效教学行为“是指教师为迅速达到特定教学目标、达到更大教学效果而实施的行为,它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双重体现,其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课堂中教师有效教学效益行为应具有三方面的条件:一是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进行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以学生学习“齐步走”为主要特征的同步教学,现在已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弊端。学生的“齐步走”和教师的“同步指导”实质上类似于经济领域的“平均主义”和“计划经济”。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异步教学是一种将学生的个体学习与教师的异步指导紧密结合进行的现代教学方式。异步教学的实质,就是要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实现教师指导的异步化,最大限度实现教学领域的实事求是。一、学生学习的本质特点是学生学习的个体性,这是异步教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这一观点的前源是人的个性。个性即特殊性,它是人的智力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和行为特…  相似文献   

8.
反思性教学是促进教师自身发展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一种有效手段。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将反思行为贯穿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实践、教学绩效的评估,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在英语教学中,反思性教学也有其科学性和适用性,既能改善教学效果,又能促进教师和学生的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9.
建构主义教学观注重的是以学生自身的特点与认知结构为基础进行教学,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新课程实施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从学习知识到学会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把教学的立足点,由教师“教”转向学生“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尝试运用教学案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0.
高旭阳 《教师》2013,(3):72-72
“以学定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学习能力、个性特点、兴趣特点以及成长需要等特点出发,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并根据他们的学业进步程度调节自身的教学行为,从而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在这一教学理念指导下,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得到了新的发展和完善。教师们应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和“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积极探讨有效的个性化教学实践对策,以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数学潜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导”与“学”是现代远程教育中最为关键的两大行为因素,教师的教学行为体现是“导”:即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媒体和学习手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引导、辅导和服务.学生的行为表现为“学”:具有自我选择和极大的灵活性.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教学要求以及方便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来设计数学课程导学;运用远程教育技术实现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有效互动;在交互方式上采取灵活适宜的方式,在交互环境上建立平等和谐的氛围;建立严格制度对“导”和“学”的行为进行有效监控.这些都是实现“导”与“学”有效互动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在体育教学过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的“教”的方式一定要合适,学生也要在教师指导下,采用相应“学”的方式。因此,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相互作用而统一的双边活动。学生的“学法”虽然要受到教师“教法”的制约,但是学生的学习与练习活动,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改变了以往对教师教学能力、教学行为的价值认定:教师的一切劳动都必须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作为教师自我适应与专业发展的核心手段,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需要从学生学习的效度、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教师有效促进教学的专业能力提高等方面展开。课堂教学反思的重心必须围绕“能否实现或能否让更多的学生在更大程度上有效学习”进行。  相似文献   

14.
黄文君 《小学生》2010,(11):51-52
异步教学法是由湖北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黎世法所创,其核心内容是: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教师教学的异步化,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其特点足:“教师适应学生,学生怎么学,教师就怎么教。”具体做法是:学生按照六因素学习法(又叫“六步学习法”即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教学?过去往往理解成“教师教-学生学”,现代教学论认为应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的学习固然需要教师的指导,但归根结蒂要靠自身的努力和能力。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主动的“学”才能起作用。离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教学目的将是一句空话,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大量的要靠离校后的体现,因此,掌握学习本领至关重要,教师“教”学生“学会了”学习(即掌握了学习本领)。并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那么,教学目标才以实现,教学的价值才得以真正的体现,本文从教师要教“学”的理由(转变观念)、如何教“学”(改革教法)、完成教学轨道转移的标志(达到效果)三个方面探讨教学的成功模式。  相似文献   

16.
教学反思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也是“学习教学”的过程,教师在展开教学,教学生“学会学习”,获得全面发展的同时,通过反思“学习教学”,自身获得进一步发展,最终“学会教学”,成为研究型教师。教师如何在反思中“学会教学”呢?  相似文献   

17.
基于有效性教学理论的教学管理模式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有效性教学的概念   有效性教学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已成为一种较为系统的教学理论,并逐步完善,其研究切入点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即教师的哪些活动和行为与预期教育结果(包括学生的成就、考勤、带任务学习行为、学生及家长的满意等)有密切联系,但其落脚点却是学生,以学生的表现作为评判的依据.综观近几十年来的各项有关有效性教学的研究,可以发现,有效性教学的概念己渐趋成型,教师为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以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为基础,在师生互动中通过教师的常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以促使学生获得满意的学习结果、学会学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眷注学情:建构有效课堂的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必须眷注学生的“学”,准确把握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唯此,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实现其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教师教学行为由传授型变为引导型,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由“定向自学、联动探究,有效检测、适时小结”构成的四环教学模式充分地体现了这个理念。  相似文献   

20.
在课堂教学中 ,有些教师不仅没有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 ,而且还阻碍、削弱学生健康发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思考、研究的来源于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的学习行为、学习心理的障碍 ,即“师源性学习障碍”。那么 ,在教学行为过程中 ,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呢 ?一、个性人格障碍教师有特定的职业要求 ,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教师。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得好 :“智如泉涌 ,行可以为表仪者 ,人师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 :“在教育工作中 ,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