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高中五册《报刘一丈书》中,注释与标点均有可商榷之处,现陈管见,以与编者商榷,并就教于方家.# 一、注释方面 1、“门者故不入”之“故”. 课文编者在“门者故不入”下注为:“守门人故?不让他进去.“把”“故”训为”故意”. 诚然,“故”常作副词“故意”解.如熟语“明知故犯”、“故作镇静”中的“故”.又例如: ①今故兴事动众以增国城,是重吾罪也.  相似文献   

2.
1.在《鸿门宴》一课中,当樊哙闯帐后,说了下面一段话:“……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课本对“故”的注释是:“故,特意”。此注似不妥。“故”训为“所以”(不是现代文的“所以”,而是古文的“所以”),即“……的缘故”、“……的原因”。理由如下:第一,樊哙这段话,只不过是前文刘帮对项伯说的那段话的重复,现试加比较:刘帮:“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樊哙:“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  相似文献   

3.
反训是传统训诂学中常用的术语,指在语言实践中,某些语词在某些语境中意义发生了相反的转化.古人早有发现,在我国最早、最古老的辞书《尔雅》中就有反映,如《释诂》既言:“治、肆、古,故也”,又言:“肆、故,今也.”郭璞《注》曰:“肆既为故,又为今.今亦为故,故亦为今.此义相反而兼通.”其后,杨雄《方言》卷二也说:“逞、苦、了,快也.自山而东曰逞,楚曰苦.”郭璞又《注》曰:“苦而为快者,犹臭以为香.治为乱,徂为存,此训义之反复用之是也.”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4.
当今介绍训诂学的一些著作,在解释“训诂”这一名称的由来和意义时,往往把它和《毛诗故训传》书名中的“故训”二字完全等同起来.因为“故”与“诂”古字通用,汉人著述中“训诂”一语多作“训故”,而《毛诗故训传》书名的“故训传”三字又或作“诂训传”,于是便把“训诂”或“训故”看成是“故训”或“诂训”的同义倒文,认为二者是一回事;又因为《尔雅》篇名有《释诂》、《释训》,孔颖达曾解释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通  相似文献   

5.
战胜自己     
锦囊小语:位、集体、国家等),“鼓励”的受事者一般是人,也可以是物。此外,还要注意不必要的扣分,如书写、卷子夏见曾子,曾子曰:“何肥也?”对曰:“战胜,故肥也。”曾子曰:“何谓也?”子夏曰:“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两者战於胸中,未知胜负,故馰。”今先王之义胜,故肥。———先秦《韩非子》译文:子夏去见曾子,曾子问子夏说:“你为什么这么胖?”子夏回答说:“因为战胜了,所以便胖了。”曾子一脸狐疑:“这话怎么说?”子夏说:“我本来在读古圣先王的书时,认为这些都是伟大的哲理非常高兴;但在外面见着富贵荣华的富裕景象也…  相似文献   

6.
中等师范学校语文课本《文选和写作》第七册《无题》诗中的“英雄多故谋夫病,泪洒崇陵噪暮鸦”两句,教材编者的理解是这样的:“英雄多故谋夫病,意思是:卖国杀人的英雄不断出事故,谋士们也都重病在身。”“噪暮鸦,黄昏时分,成群的乌鸦在吵叫。暗喻国民党反动派内部的争吵。”这两条解释不妥。“多故”不应解释为“不断出事故”,而应解为“多借故”、“多变故”或“多生事”。理由是,“出事故”或指因工作不慎而失误,  相似文献   

7.
当今介绍训诂学的一些著作,在解释“训诂”这一名称的由来和意义时,往往把它和《毛诗故训传》书名中的“故训”二字完全等同起来,因为“故”与“诂”古字通用,汉人著述中“训诂”一语多作“训故”,而《毛诗故训传》书名的“故训传”三字又或作“诂训传”,于是便把“训诂”或“训故”看成是“故训”或“诂训”的同义倒文,认为二者是一回事;又因为《尔雅》篇名有《释诂》、《释训》,孔颖达曾解释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于是又认为,“训”与“诂”(或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课本《芙蕖》一文,对“芙蕖”一词解释为:“芙蕖,就是荷花,又名莲花,芙蓉.”释“芙蕖”为“荷花”,似乎不妥.理由有三点:一是不符合作者李渔的原意.李渔在文中谈到自己喜爱芙蕖的理由时说:“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茂叔”即周敦颐,他的《爱莲说》,备述自己对莲的喜爱,尤其是对莲藕“出污泥而不染”极力赞美.李渔先生说自己“非故效颦于茂叔”,一个“故”字说明他确与茂叔的喜爱——爱莲有相同之处.爱莲当然也包括了叶、花、子、地下茎(藕).如果把“芙蕖”仅仅理解为花,显然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表示时间的文言词。这些词往往不容易解释、翻译。下面就为同学们归纳解释常见的时间文言词。一、表示过去时间的根据意思可分为5种: ①“昔、故、向、往、曩”意思是过去、从前,其中“昔”是名词,其余是副词。例如:“昔作女儿时”(《孔雀东南飞》)、“轩东故尝为厨”(《项脊轩志》)、“向之寿民”(《察今》)、“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少年中国说谎》)、“曩与吾祖居者”(捕蛇者说》)。②“初、始”意思是当初,都是副词。例如:“初,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战》)、“燕赵之君,始有远虑”(《六国论》)。③“已、既”意思是已经,“既”也可以翻译成“……之后”,都是副词。例如“舟已行矣”(《刻舟求剑》)、“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④“曾、尝”意思是曾经,都是副词。例如:“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第五册《过小孤山大孤山》第一段末尾一句是这样标点的: 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深秋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笔者认为“故得尽见”后面那个逗号是多余的。因为“故得尽见”的“见”与它后面的宾语部分意思连接很紧凑。一般在动词谓语与它涉及的宾语之间不应用标点。所以正确标点这句话,应是: 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深秋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相似文献   

11.
文言文中的“故”字,有作名词用、作形容词用、作代词用、作副词用等多种情况。它作连词用时,中学语文教材、一般语文工具书和古文选注本大都释为“所以”、“因此”。实际上,这一个义项并不能概括连词“故”的各种常见用法。在古代作品,特别是先秦时期的文章中,连词“故”出现得相当频繁,在不少情况下这个“故”字不能解释为“所以”、“因此”。中学教材中选自《孙子》的《谋攻》(高中语文第三册)用了八个连词“故”和一个“是故”。节选自《荀子》的《劝学》(高中语文第二册)用了两个连词“故”。节选自《吕  相似文献   

12.
说源定形说清字的本源,从造字法的角度去纠正错别字的方法。例如:①“晦”与“诲”。“晦”与天气有关,故用“日”旁;“诲”有“劝导、教导”之义,故用“言”旁。②“通宵”与“云霄”。“通宵”指整个夜晚。人们晚上一般呆在家里,宵与屋子有关,用“宀”头;而“霄”与云气、气象有关,故有“雨”字头。  相似文献   

13.
“和而不同”——对教师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语·郑语》中有史伯回答恒公的一段话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孔子也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与“同”有着非常不同的意义。所谓“和而不同”是指要承认“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和”才能产生新事物,如果一  相似文献   

14.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人教版)第三册第9页《孔雀东南飞(并序)》第二段有这样一个句子:“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课文下方对“大人故嫌迟”的解释是这样的:“婆婆总是嫌我织得慢。大人,好像现在说的老人家,指婆婆。故,总是,老是。”笔者对这里“故”字的解释有些疑惑。在《古汉语常用字典》(商务印书馆1996)第104页“故”字有这样几条义项:“①事,事故。……②旧,与‘新’相对。……③原因,缘故。……④故意。《史记·陈涉世家》,‘广~数言欲之,忿恚(hui会)尉。’(广:舒。亡:逃亡。忿恚:使……愤怒。)成语有‘明知故犯’。⑤通‘…  相似文献   

15.
<正> 在掌握好英语方位词east,west,south,north,front,back,left,right的词义和用法,根据我的教学实践,我以为辨别其词性很重要。词性不明,则词义不清,用法模糊。如: ①Japan lies to the east of China. ②Japan lies east of China. 上两例的意思相同:“日本位于中国的东面。”但是,例①中的east为名词,意为“东部”,故前面有定冠词the;lie系不及物动词,故lies后用介词to。to在此是“朝、向、对”之意,故例①可直译为“日本位朝中国的东部。”例②中的east为副词,意为“东方”,故前面无定冠词the。又如: ③Guangxi is in the south of China.广西在中国的南部。(句中的south是名词) ④Canada is on the north of the United States.  相似文献   

16.
同学们都知道 ,在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的更替是有相互联系的。现在大家一起来看各朝代名称的由来 :夏 :禹治水有功 ,舜让位给禹。因禹原为夏氏部落首领 ,故国名为“夏”。商 :汤灭夏后 ,因为他们的始祖曾居住在商地 (今河南商丘 ) ,故以“商”为国名。周 :周武王灭商后 ,因其父周文王曾居住于岐山下的周原 ,故以“周”为国名。秦 :秦始皇的祖先曾是周孝王的马夫 ,因喂养马有功 ,被赐为“赢”姓 ,封地在今甘肃天水 ,后扩大到秦 (今陕西 ) ,于是立国号为“秦”。汉 :垓下之战 ,项羽兵败自刎 ,刘邦统一中原后 ,因自己曾被封汉王 ,故立国号为“汉”…  相似文献   

17.
<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也是众多优秀学者的治学之法。语文教学和写诗、治学异曲同工,“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方法也适用于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即学生以“读者”身份走进文本、阅读文字,  相似文献   

18.
“新”家族要在新学期里办个聚会,邀请他们的反义词朋友参加。小新负责把门,检验来宾的身份。瞧,来了一个“陈”。“陈”走到门口,被小新拦住了。“陈”说:“酒越陈越香,友情越来越浓。我们两家可是老交情了。”小新却说:“我怎么不知道啊?”陈说:“我本来就有时间久、旧的意思,比如说陈酒、陈醋,不就对应新酒、新醋吗!”小新明白了,连忙笑着说:“陈先生请进。”紧跟着“陈”的是“故”,他不等小新询问,就自我介绍起来:“我是‘故’字,也有原来的、从前的意思。故居就是从前住过的房子,和新居相对。许多名人的故居可是很有价值的。比如鲁迅…  相似文献   

19.
钱谦益《草堂诗笺》云:“作诗以论文,而题曰《戏为六绝句》,盖寓言以自况也。”这里说明了本诗所重在一“戏”字。又说明“戏”的缘故是“寓言以自况”。杨伦的《杜诗镜铨》又有进一步的说明:“庾信、四杰,特借作影子,非谓诗道以此为至也”。发明题中“戏”字,深入文人用心。 钱氏接着又引韩愈《调张籍》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锐:“然则当公之世,群儿之谤伤者,或不少矣。故借庾  相似文献   

20.
《离骚》: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说:“离骚者,犹离忧也。”汉代班 固在其《离骚赞序》中写道:“离犹遭也;骚,忧也。” 在古汉语中,“离”与“罹”通用,“罹”是遭受之意。 故“离骚”可理解为“遭到忧愁”。 《楚辞》:总集名。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以及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