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略述宋代建茶的制作勾利军宋代是我国古代茶叶生产发展的重要时期。福建建州茶质量最佳,有“自建茶出,天下所产名茶皆不可数”①之称,代表了宋代茶叶生产的最高水平。建茶的采摘、焙制技术十分复杂、考究,至今未见专文论述。本文以《北苑别录》的记载为主,参之其它史...  相似文献   

2.
读词四记     
我国是茶的祖国,茶的故乡.距今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所谓“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我国历代大都专门设置了管理茶事的专门机构.一些朝代还有茶法、茶税.至於有关茶的著作,从唐代陆羽的《茶经》算起,丁谓的《茶图》、蔡襄的《茶录》,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赵汝砺的《北苑别录》、许次经的《茶疏》等不下一百余种.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吟茶的诗与词.在宋代,李之仪、舒  相似文献   

3.
福建是我国荔枝的主要产地之一,自宋代以来,在荔枝的栽培、加工、贸易和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此相应,福建的荔枝"谱录"在宋代之后的数百年间形成系列著述,其中尤以北宋蔡襄的《荔枝谱》和明代徐的《荔枝谱》最为世人称道。本文力图从蔡襄《荔枝谱》与徐《荔枝谱》的文本出发,考索蔡襄《荔枝谱》对我国荔枝研究的的贡献,以及徐《荔枝谱》对蔡襄《荔枝谱》的继承和发展,进而探讨蔡、徐"二谱"撰写的原因及其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暑热帖》,是蔡襄的行书手札。从手札的内容可以看出,蔡襄颇通情理,"暑热,不及通谒",不去别人家拜望,省得招人烦。炎炎夏日,通情达理的他也不免抱怨,感喟"日夕风日酷烦,无处可避",但最终上升到人生哲学的高度,"人生缰锁如此,可叹可叹"。唯有喝点精茶,稍带送友人精茶数片,可解暑热,感受些人生情趣。  相似文献   

5.
福建乌龙茶独具特色,产业经济地位突出,但却面临生态环境恶化、产品质量下降和其他省乌龙茶冲击等挑战,必须通过构建生物学、生态学、法律、茶文化等多重保护体系进行保护。福建乌龙茶的生物学保护包括保护种质资源、品种性状和遗传的多样性;生态学保护包括建设生态茶园及以循环经济为指导延伸产业链;法律保护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为主;福建乌龙茶文化保护包括保护加工工艺、功夫茶艺、茶俗、茶礼、茶传说等。  相似文献   

6.
一、试题设计 赤家村地处山东丘陵北部,村中致富带头人从浙江引进绿茶品种试种.为了攻克越冬难题,当地采用密植防风林、选育抗寒良种等措施种植茶树,使其成功生长在"极北产茶区".茶园所产春茶——乳山绿茶叶片肥厚、营养丰富,品质优良,成为全国高端茶市场的著名品牌.读赤家村茶园位置示意图(图1),完成1~3题.  相似文献   

7.
略论蔡襄的政绩和评介他的著作与书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蔡襄修建洛阳桥等政绩和他的专著《荔枝谱》、《茶录》以及他的书法艺术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我国文化史上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北苑贡茶在宋代"名冠天下"的原因首先得益于北苑贡茶产地的独特地理优势,有着适宜茶叶生产的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其次,在贡茶的制作上不断创新,形成了斗茶品茗艺术,将茶饮艺术化并升华到高雅的精神境界,文人墨客的诗文歌咏和独到的茶学论著不断推高北苑贡茶的知名度;最后,宋代的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和君王对享乐主义的鼓励使奢靡之风盛行,北苑贡茶成了达官贵族们显示身份和享乐的奢侈品牌。  相似文献   

9.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福建仙游人。宋神宗天圣九年(1031年),十九岁蔡襄登甲科进士,名动京师。他历任漳州军事判官,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直史馆、福建转运使等,先后授龙图阁直学士,枢密直学士,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并知开封、泉州、福州、杭州等地。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卒,谥“忠惠”,民间称蔡学士。 蔡襄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从登进士入仕到逝世止,毕生从  相似文献   

10.
福建安溪是中国最大的乌龙茶主产区,世界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产茶历史可以上溯到唐朝末期。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茶文化的认识越来越多,茶产品的文化性成为茶业竞争的重要元素,文化附加值作用于产品,品牌经济应运而生。茶文化对安溪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武夷岩茶产自于拥有多茶类的福建省,却能在福建众多名优茶中凸现出来,除了岩茶本身品质上佳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武夷岩茶拥有良好的形象。因而就要以形象塑造为视角,阐述武夷岩茶形象与效益的关系,以形象带动效益,以效益促进岩茶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形象是一种生产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良好的形象有助于一个产业加快发展的步伐。针对福建茉莉花茶的行业背景和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的特点,为尽快摆脱困境,福建茉莉花茶产业的突破口之一就是开发和导入产品形象识别(PIS)战略,对此,本文分析福建茉莉花茶产品形象识别设计面临的三道门槛,接着提出相应的措施,最后提出了为有效提升福建茉莉花茶产品形象,企业有必要遵循的五大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3.
茶到汉口盛,汉口因茶兴。汉口是万里茶道最大的集散地。汉口港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内河航运码头。汉口港从龙王庙延伸至丹水池,长达30华里,沿岸码头林立,每天停泊近千艘茶船。汉口集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帮,汇集了来自湘、鄂、赣、皖、闽、川六省的茶叶。从1861年开始,汉口成为全球最大的茶叶输出港。西方观察家曾经说;如果不是茶叶贸易,实际上没有一个西方人会来到这个东方城市。在西方人眼中茶叶是汉口存在的唯一理由。汉水湖北段是万里茶道重要旅程。茶船沿汉水逆水行舟,从汉口至襄阳,行程700多公里,历时20余天,沿线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和人文遗迹。  相似文献   

14.
茶叶成为民生问题始于唐代。饮茶风俗促进了茶叶的生产和外地流通。皖境大地是唐代茶叶的主要生产地。皖境名牌茶在整个唐代社会享有崇高荣誉。同时皖境的著名商业城市和诸津关襟要,为茶叶远销外地的交通运输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由于政府的榷茶和茶税重敛,制约和摧残了皖境茶叶的生产和贸易经营。皖境茶叶随着唐王朝政治的强大和经济发展而兴盛,伴着唐政权的衰败和灭亡而一蹶不振。  相似文献   

15.
Tea Party既可以译成“茶会”或者“茶会运动”,也可以译成个别茶党或者相关的税改党.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只看政治运动的表面,应借助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思想,结合实际的历史和社会文化背景,找到既比较符合美国社会文化事实,也能够为中国读者所接受的恰当译文.  相似文献   

16.
陆羽茶文化产业是传统茶产业之外的一个新兴领域,它属于文化产业范畴,隶属第三产业。陆羽已经成为了一个品牌,发挥陆羽及其《茶经》的品牌价值,可以直接带动中国茶文化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管理、茶学、茶文化都是陆羽茶文化产业的支撑学科。对陆羽茶文化进行研究,拓展了中国茶文化研究的空间,是茶文化与文化产业结合的精品产业。陆羽茶文化产业涉及到纸质传媒业、广播影视产业、文化旅游产业、艺术产业、网络文化产业、广告产业、教育产业等,已经悄然向这些相关产业与领域进军,并初具规模。  相似文献   

17.
茶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促进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从茶树的起源、中国茶文化的孕育及形成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茶文化基本形成于经济和文化都比较发达的唐代。  相似文献   

18.
中国茶叶博物馆茶名的英译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茶名英译问题为研究对象,基于茶名翻译中可遵循的一些理论原则,对错误译名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茶名英译的策略,并提供了参考译文,以期望实现中国茶名英译的规范和统一,推动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唐朝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商品性农业生产迅速崛起,其中茶业成为这一新兴产业中发展最快、最具代表性的产业之一。在唐代,从事茶业生产的主要是各种类型的茶园。这些茶园按照资产占有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官属茶园、私人地主茶园、寺院茶园和小农茶园几种类型。本文对唐代江南茶园的基本情况进行考察,分析茶叶生产者的生产情况及其与市场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