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湖控 《出版参考》2006,(5S):14-14
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自2000年成立后,提出了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实施“一主两翼”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即坚持以图书、报刊出版为主,加强纸媒介出版、印刷发行、物资供应等传统主业的改造和提升,同时加快向相关边缘产业的渗透和扩张,发展以光盘生产、网络出版、生物工程、纳米技术等高科技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构建以出版产业为主体、具有多元经济成分的现代立体出版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数字出版产业协同创新的驱动力并概括为"4M"驱动,即政府多手段引导、市场多维度倒逼、技术多主体推动、用户多渠道反馈,同时根据三螺旋理论模式,提出数字出版产业多螺旋协同创新模式,以提供数字出版产业协同创新的基本策略,最后探讨了数字出版产业协同创新应注意的问题,即应构建柔性协同创新模式,紧密协同创新主体;数字出版企业应运用新兴技术,引领协同组织;开拓新的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3.
通过构建出版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对我国出版产业近十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指出我国出版产业处于平稳发展时期,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数字化转型缓慢、盈利水平有限、国际竞争力薄弱等问题.作为产业宏观主体的政府应通过要素培育、需求引导、产业集群、企业扶持等策略为产业发展提供宏观指导与环境保障;作为产业微观主体的企业则应采取资源优化、数字化转型、改革深化、责任坚守策略全面助推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段弘  吴琳 《出版广角》2017,(24):20-23
随着媒介融合和产业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各种行业主体纷纷打破行业边界,以技术融合为先导,拓展产业空间.对出版主体而言,如何把最新技术纳入原有业态,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先从概念上界定分析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和MR(混合实境),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以技术为主导的“AR+出版”和以出版为主导的“出版+AR”两种策略的诸多不同,再以新华文轩教装中心采用AR技术运营的“地理学科教室”和“AR妙懂地理APP”等新型出版产品为例,提出“出版+AR”凸显出版方主体地位、充分发挥AR技术优势在教育出版领域作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给方兴未艾的数字出版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互联网+出版"的健康发展需要法治同行,软法治理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理思路.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数字出版产业存在的种种质量问题逐渐显现,我国现有的以国家政策为主的治理秩序不能满足于推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从软法综合治理的角度,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治理模式创新、重视人才发展的立体化的促进数字出版产业良性发展的软法新秩序.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探究了国内外几种典型的自出版产业链模式。在数字出版发展日益兴盛的今天,自助出版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以亚马逊、盛大文学等为代表的国内外自出版平台在自出版产业中有着自己独特的产业链模式。本文主要分析了自出版平台的产业链的主体结构,并以亚马逊和盛大文学为例,介绍国内外产业链模式,为国内的自出版产业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出版已进入一个产品数字化、业态多元化的全媒体时代.出版载体正在从传统的纸质、磁带、光盘向专业数据库、交互电子书、电子书包等全媒体出版形态转变,流通渠道正在从传统的有形书店物理流通向互联网、通讯网及电视网络为主体的数字化信息流通转变,这一切正在冲击着传统出版产业.在我们无法抗拒的数字出版时代,作为传统出版业的编辑如何在"科技"与"出版"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定位编辑角色和出版意识,成为我们的新课题. 传统的出版业多以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有形的实物作为出版物的呈现形态,出版产业链还停留在以出版物生产加工、物流配送和店面零售为主体的产业格局;面对以内容数字化为基础的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出版的表现形态已从单一的内容获取的有形表现转向了依托于科技进步带来的更多元的阅读需求,在满足读者基本的内容阅读需求的基础上,更多地为读者提供内容的多元阅读体验,从传统单一的文、图、声、视的时代进入一个全媒介融合的时代,呈现多元化发展;从单一的实物出版物获取内容的时代进入一个更加绚丽多彩的"云出版"创意时代,在大幅降低出版时空成本的基础上,实现内容创意的新增值,更好地利用科技带给读者全新的内容体验.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出版已进入一个产品数字化、业态多元化的全媒体时代。出版载体正在从传统的纸质、磁带、光盘向专业数据库、交互电子书、电子书包等全媒体出版形态转变,流通渠道正在从传统的有形书店物理流通向互联网、通讯网及电视网络为主体的数字化信息流通转变,这一切正在冲击着传统出版产业。在我们无法抗拒的数字出版时代,作为传统出版业的编辑如何在"科技"与"出版"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定位编辑角色和出版意识,成为我们的新课题。传统的出版业多以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有形的实物作为出版物的呈现形态,出版产业链还  相似文献   

9.
海洋出版产业是海洋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海洋强国"战略及"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推进,我国公民海洋意识在不断提升,海洋出版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基于海洋出版产业的发展现状,从内容生产、品牌建设、营销策略和人才培养等四个方面分析海洋出版产业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期为海洋出版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大力倡导发展文化产业大背景下,出版产业也在寻求自身的发展途径。一些企业通过在一定地域聚集,逐渐形成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然而与文化创意产业园蓬勃发展不相协调的是,出版产业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产业聚集。而且,出版创意产业园更多地表现为"产业园",却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创意"。文章采用个案研究法,以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为例,通过分析其发展现状及特点,探析其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试图从机制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寻找出版创意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全球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国内的数字出版产值亦再创新高,信息产业的发展,到了需要内容产业整体参与的阶段。新媒体信息技术变革着人们的学习方式,更影响着传统出版的生产方式。这是一个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时代,是传统的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行业企业成为信息内容产业主体的时代,是信息内容产业和信息技术产业同领域、各独立、互支撑、共发展的时代,但产业主体错位、出版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面临弱化、数字出版版权保护难等诸多问题和现象也困扰着整个行业。我们发现,要实  相似文献   

12.
业界对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的认识经历了技术中心、内容中心和读者中心3个阶段。技术中心论关注技术引起的传统出版编印发等业务环节以及读者阅读概念的整体重构;内容中心论使出版业回归内容主题,从强调技术体系的自我构建,转为多主体产业发展链,为开放式发展出版业打开了大门;以读者为中心,利用数字技术来开发和利用内容资源,最大限度地扩大读者群及出版市场,满足读者的多样化、个性化及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正在成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理念。基于读者的数字出版产业链发展理念,才是更好地发挥技术、内容资源的效能,进一步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大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图书出版产业发展的社会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引言 以图书出版为主体的出版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出版产业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总产值排序中位居前十名之内,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①.图书出版产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的发展关系密切,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图书出版产业不仅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而且反作用于社会,从而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图书出版产业与社会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的相互关系,一直是有关专家学者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当前全球文化产业产出多以可视化的图片、影像进行传播,影像以其丰富的色彩成像、直观的时空记录以及独有的文化形态为介质,打破了传统媒介下文本客体与解读主体之间的"符码"鸿沟,实现了影像客体与鉴赏主体之间的意识认同,出版产业作为文化传播的阵地,在新的媒介形势下开始向视觉化延伸.文章从融合媒介时代下的传播形态、"可视的文化"的社会治理果效与出版产业跨文化延伸三个维度进行论述,试图阐明,正是影像作品的视觉化表达才促使出版产业的发展前景更加宽阔与明晰,但是这种跨界延伸却非常可能超出出版产业自身的范畴,给出版产业带来新交.  相似文献   

15.
知识经济最重要的资源是知识,而作为新兴的知识和信息产业一部分的出版产业,历来就是以知识、信息为主要资源的产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日益发展,一方面,知识经济会给出版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出版产业将是知识经济的重要支柱,将为知识的兴起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两者的互动关系表现为:一方面,出版产业的发展将新知识、新技术通过多种媒体迅捷传播、卓有成效地转化为人们的智力和创造力,不断形成新的生产力,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出版产业的经济增长不仅受积累与消费等外部因素的制约,其增长的关键因素还在于内部的技术进步与创新,主要靠劳动主体的智力化.  相似文献   

16.
有效整合和深度开发内容资源,是数字出版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文章以中文在线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内容资源整合方面的战略模式和发展路径.中文在线主要有三大战略模式——全媒体战略、以IP一体化为核心的"文学+"战略、以在线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战略,并通过四条路径来实现,即整合传统出版内容资源、整合同类数字出版内容资源、联动数字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内容资源以及与其他行业主体建立战略联盟整合内容资源.  相似文献   

17.
"十二五"时期,我国出版体制改革阶段性地完成了以集团化、证券化为重要标志的规模化发展,出版产业的整体实力有了显著提升.在"十三五"时期,如何通过深化出版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出版生产力,真正取消束缚产业发展的传统体制和僵化机制,使产业发展满足新时期的要求,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升文化自信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国家陆续批复了13家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推进了数字出版产业链的融合和创新,但是这些数字出版产业集群也存在"集而不群"、知识创新能力弱的问题。重视和发挥高校在集群发展中的作用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途径。文章通过梳理数字出版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和创新瓶颈,分析并厘清了高校在数字出版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主体、知识来源、人才支持和孵化器4个角色,并据此提出了如何发挥好高校作用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全球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国内的数字出版产值亦再创新高,信息产业的发展,到了需要内容产业整体参与的阶段.新媒体信息技术变革着人们的学习方式,更影响着传统出版的生产方式.这是一个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时代,是传统的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行业企业成为信息内容产业主体的时代,是信息内容产业和信息技术产业同领域、各独立、互支撑、共发展的时代,但产业主体错位、出版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面临弱化、数字出版版权保护难等诸多问题和现象也困扰着整个行业.我们发现,要实现让内容产业整体参与的数字化出版,必须首先创建一套符合社会产业链规则的“数字出版整体解决方案”.MPR复合数字出版,作为综合了社会化产业发展需求和技术支持条件的一种相对完善、切实可行的数字化出版方式,在这个历史节点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20.
数字出版人才是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强调传统出版专业人才和新兴数字技术人才的合作,以企业为主体,在共同实施数字出版重大项目过程中打造数字出版人才,并由此带动学校教育、继续教育数字出版专业的发展,既是产业发展的要求,也是顺应数字出版教育规律的主动选择。本文基于提高人才使用效能的考虑,探讨了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具体操作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