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悲剧”这一美学概念最早由西方介绍到中国并被运用于文学研究,是从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开始的.王国维在大量吸收叔本华哲学、美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并对其进行继承和改造,形成新的悲剧美学思想.主要从人生痛苦本质的描绘——“真”、无用之用的审美观——“善”、彻头彻尾的悲剧——“美”三方面分析《〈红楼梦〉评论》中的王国维悲剧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悲剧意识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它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因此,从先秦始,中国学就与悲剧精神密不可分了,以“悲音为美”成为中国古代审美心理的一个显特征。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悲剧与西方悲剧在故事结构与结尾上有很大的区别,往往喜欢以大团圆收场,这主要是由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社会现实、民族心理特征和审美情感等不同所造成的。中国固有的伤、道思想以及重“神似”、重“意境”等传统美学精神,是中国古典悲剧产生的土壤,在它们的影响下,中国古典悲剧形成了它独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悲剧、喜剧重要的民族美学特征是 :悲喜两大艺术元素的交叉和交融。悲中含喜是中国古典悲剧的一个民族美学特征 ,它和西方悲剧强调悲剧的“纯度”、“单一性”不同。中西古典喜剧的一个差异可归纳为 :西方喜则大喜 ,充满可笑性 ,表现了“热度”,使人乐不可支 ;中国则是大喜加小悲 ,可笑性中带有严肃性 ,体现了“力度”,令人破涕为笑。造成悲喜交融特征的原因 ,一是中国哲学观念的影响 ;二是现实生活的影响 ;三是民族审美心理的影响。中国古典悲剧、喜剧的民族美学特征 ,并没有给悲剧、喜剧的艺术风格带来混乱 ,反而使之更具有辩证的哲理和诗意的潜流  相似文献   

5.
《二十四诗品》中所言“悲慨”首先是一个诗歌风格概念,但由于《悲慨》实际上还展现了一出近乎经典的西方式悲剧,展现了一种中国罕见的悲剧型态,显示出了标准的悲剧美学精神,所以“悲慨”同时也是一个近乎西方“悲剧”的美学概念。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悲剧概念从柏拉图最先涉及,亚里斯多德系统阐述到近代,一直是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它的演变发展也是源远流长的.而在中国则不同,除了近代王国维在他的《(红楼梦)评论》中提到悲剧概念以外,中国一直没有出现“悲剧”的概念,而中国诗学关于悲剧观念的历史演变,正如中国古代其它文论一样,是散见在各种伦理、文学、史学的著作中的.孔子最先提出“怨”的审美范畴,继之有“愤”、“不平则鸣”、“想而必怒”等说法,虽没有明确的“悲剧”概念,但其内涵的发展则是一脉相承的.通过考察中西方悲剧观念的历史流变,我们是否会对各…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悲剧思想之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国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悲剧”概念的学者。从借用西方近代美学、哲学思想研究本国文学到深入挖掘我国古典文学的美学价值,王国维在悲剧的内涵、题材内容、艺术特征、美学价值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悲剧思想体系。但以往论者对王氏的悲剧思想往往笼统言之,未能注意到其悲剧思想也有一个逐步发展成熟的演变过程,影响了对正氏悲剧思想之美学价值的进一步挖掘。本文仔细辩析了王国维前后悲剧思想之异同,理清其发展脉络,进一步论述其悲剧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以深化对其悲剧思想的研究和认识。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现代美学视角审视了高乃依的悲剧美学思想,作者从审美的时代差异,悲剧的社会功用或目的,悲剧题材的历史发展观,悲剧人物等方面分析和揭示了高乃依悲剧美学思想的特点,并指出高乃依对“三一律”的服从与超越之间的矛盾态度。  相似文献   

9.
论悲剧     
悲剧作为美学范畴,在我国解放以来一直没有得到认真的研究。在“四人帮”专横肆虐的时期,悲剧创作是一鼎禁脔,谁也不敢染指,悲剧作为美学范畴更是无人问津。打倒了“四人帮”,艺术生产力大解放,一批以揭露林彪、“四人帮”的罪行及其余毒为内容的悲剧作品应运而生,悲剧美学理论的研究也就跟着提到日程上来了。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的新悲剧,无疑是有其个性特点的;但既为悲剧,也就不能脱离悲剧这一美学范畴的一般本质而存在。因此,深入研究悲剧的一般美学特征,这对于更好地开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悲剧创作是很有必要的。我国古代有丰富而辉煌的悲剧文学作品,可是这方面的理论著述极少。而在欧洲,自古希腊以来,有许多哲学家和文艺家对悲剧进行了研究,发表了不少宝贵的意见;但是,真正地完全地揭示悲剧的美学本质的,那还是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下面试就此谈谈自己学习所得的一些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0.
悲剧是文学永远的神圣领地,悲剧的美学倾向在西方和中国却大有差异。王国维是将悲剧这一美学概念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其《〈红楼梦〉评论》是开创“用西方理论来阐释中国文本”学术范式的范本。王国维将《红楼梦》划归为“第三种悲剧”,并赞其为“彻头彻尾之悲剧”。他对《红楼梦》悲剧价值的挖掘视角和研究方法与其西学背景密不可分,尤其与他对叔本华、康德等西方哲学家思想的汲取和融合有重要关联.  相似文献   

11.
悲剧是文学永远的神圣领地,悲剧的美学倾向在西方和中国却大有差异。王国维是将悲剧这一美学概念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其《〈红楼梦〉评论》是开创“用西方理论来阐释中国文本”学术范式的范本。王国维将《红楼梦》划归为“第三种悲剧”,并赞其为“彻头彻尾之悲剧”。他对《红楼梦》悲剧价值的挖掘视角和研究方法与其西学背景密不可分,尤其与他对叔本华、康德等西方哲学家思想的汲取和融合有重要关联.  相似文献   

12.
谢林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美学家,更是一位上承康德,下起黑格尔,具有极其重要的过渡和中介作用的悲剧理论家。谢林的悲剧审美观认为,全部悲剧艺术的基础是隐蔽的历史必然性对人类自由的干预。这种观念,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是黑格尔悲剧美学思想的直接源泉,他的悲剧“干预说”、“和解说”和悲剧功能理论,都直接影响了黑格尔的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13.
“五四”乡土小说的悲剧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乡土小说创作表现出了中国现代文学普遍具有的悲凉感伤的美学风格。本文通过对创作者的悲剧思维倾向、作品的悲剧主题内涵和作品的悲剧表现方式三方面的分析描述揭示出了“五四”乡土小说所蕴含的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14.
探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荒诞”主题所产生的美学和文学的影响,它使“荒诞”上升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他们大胆地进行文学样式的创新,突破传统的悲剧、喜剧的范畴,创造了喜悲剧。  相似文献   

15.
“悲剧”一词作为广义的美学范畴,不仅存在于戏剧艺术中,也存在于非戏剧艺术的其他形式中。鲁迅正是把美学意义中的“悲剧性”熔铸到了他的创作实践中,仅从中学课本所选的小说来看,这些小说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全面反映了个人悲剧和社会悲剧。如《狂人日记》反映了中国农民的悲剧,《孔乙己》反映了下层知识分子的悲剧,《祝福》反映了劳动妇女的悲剧,《药》反映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悲剧。这些悲剧小说,从美学角度来看,有如下几个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中西传统悲剧观念异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和西方的悲剧观念的发展,都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源远流长。悲剧作为美学范 畴,在古今中外的文论领域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各种不同的文学体裁和样式,几乎都具 有悲剧的审美表现功能,并各有其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典范作品。对悲剧这一美学范畴, 西方文论的传统说法称作“悲”、“悲剧”或“悲剧性”;从中国古代文论来说,在诗论中把它 总括为“怨”、“愤”、“哀”、“悲”,小说论称作“写悲”、“写苦”、“写情”等,曲论则称作“苦戏”、 “怨谱”、“哀曲”等等。尽管中国古代文论没有“悲剧”这一专门用语,但“怨”、“悲”、“愤”、 “哀”、“哭”、“苦”等这些提法,作为文学理论的一种科学概括和表述方式,广义地说,其内 容则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西方文论中的“悲剧”这一美学范畴的科学内涵。 中西文论中传统的悲剧观念,基于各自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具有极不相 同的理论涵义。在中西相关观念的比较研究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它们之间悬殊的差异性, 同时也可以看到中西文论发展在审美规律上具有相当深刻的一致性或相似性。  相似文献   

17.
西方艺术精神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转换是一个从“悲剧”走向“荒诞”的过程。本文旨在提取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美学灵魂作以比较分析,从而揭示这一历史性转换发生的必然性与合理性,追问西方艺术流变的潜在意蕴:以“悲剧”为美学灵魂的西方古典艺术的理性精神、乐观主义气质及艺术形式上的和谐完整性;走向“荒诞”的现代艺术如何以非理性、悲观及破碎裂变的艺术形式向古典艺术发起反叛;从悲剧走向荒诞的这一转换发生的美学、哲学、历史现实原因,及两者共通的美学主脉。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继承了诗体文学中的落花意象传统并把它作为小说的中心意象,具有深厚的美学意蕴。它以“花魂”、“落花”寄寓理想人格美的追求和作者的人生悲剧意识,以葬“落花”加深死亡的悲剧意识并表达永恒的灵魂自守,标示着小说美学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汉译《诗学》对悲剧定义的关键术语翻译存在分歧。这涉及到对亚里士多德美学体系和古希腊悲剧特质的理解。古希腊悲剧的特质重在“严肃”,悲剧的“卡塔西斯”作用是从医学上引申出来的。“卡塔西斯”作用主要是针对怜悯和恐惧而不是其它情感。  相似文献   

20.
西方多“童稚悲剧”、“无辜者悲剧”和“遭遇悲剧”,主人公的命运多由外力强加所致,既不可知,又不可抗。中国悲剧却较为平和、中庸,悲剧主人公是自觉完成其角色的、因此,西方悲剧的特征是“节外生枝”,中国悲剧则是“顺理成章”。中国民众中根深蒂固的“因果报应”思想使人们不能容忍两方那种残酷而毫无缘由的悲剧场面,他们必须给悲剧安排相应的“前因后果”,并在终场透出一些亮色,形成所谓“悲喜剧”或“喜悲剧”。西方悲剧所追求的是尽量“倾斜”,使观众的心理遭受严酷的考验,中国悲剧所追求的都是“平衡”,让观众在终场时获得心理补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