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纪念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的日子里,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华东抗日解放战争摄影展览”,杨尚昆、陈丕显、张爱萍等同志为展览题了词。展出期间,观众一直十分踊跃。作为一个仅有二百余幅照片,容量不大的摄影展览,能够引起各方面的如此关注,这是很难得的。影展的主要发起人和组织者邹健东,抗战初期参  相似文献   

2.
(一) 1939年元旦举办的“晋察冀摄影展览”的热烈效果.大大出乎沙飞的意料之外。这时他便想,晋察冀广大军民对于新闻摄影文化形式是如此的欢迎.换句话说.新闻摄影的宣传力量又是如此之巨大。如何突破“影展”的宣传面狭窄即其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呢?沙飞已经萌发了一个极其大胆的设想:办一份以刊载新闻摄影作品为主的画报。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讲故事”这一概念在博物馆展览中使用广泛,成为展览具有故事性、趣味性、生动性的代名词,更成为展览策划所追求的目标。“讲故事”是展览叙事的一种典型方式,具备展览叙事的典型特点,但运用更加灵活。本文以“讲故事”的展览为主要研究对象,借鉴叙事学中的“故事与话语”理论将展览策划分为“故事”和“话语”两个阶段,重点探讨如何将“讲故事”的方法融入展览策划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如何提炼主题”和“如何通过展示内容表达主题”是当前主题展览设计中经常遇到的两个问题,它反映了展览主题与展览设计各项工作的关系。本文从展览设计在展览信息传播中的定位出发,以“树”的结构比拟上述关系:文献研究成果及素材是树根,展览主题是树干,展览框架是树杈,展示形式是树叶;以“遇见更好的你”心理学展览的设计实践为例说明:调查研究是提炼展览主题、内容设计的基础,主题提炼须把握好“供需”平衡,且是一个动态的演变、发展过程;并根据展览开发实践,总结了五种主题展览常见框架模式,提出了展览内容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信息地图     
《新闻三昧》2014,(11):22-23
北京“技能梦·职工梦·中国梦”主题展览开幕10月底,北京市总工会联合新华社北京分社推出的“技能梦?职工梦?中国梦”主题展览,在王府井步行街正式开展。此次展览是对近年来首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集中展示,共计展出图片近600幅。展览分为“技能贡献首都发展”“技能实现人生梦想”“技能  相似文献   

6.
陈列与展览有联系又有区别。陈列是以揭示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为目的 ,有主题和中心 ;而展览则是以展示事物的面貌为重点。例如 :历史性陈列 ,它揭示一段历史的发生、发展及终结的、带规律性的东西 ;一般展览(橱窗 ) ,不同的产品均可聚集在一起 ,按性质分类 ,不论长短大小 ,只须排列有序 ,能告诉人们有如此内容即可。陈列与展览在“内容决定形式”的前提制约下 ,其表现手法各不相同 ,乃至大相径庭。陈列展览总体设计 (内容与形式 )的好坏 ,直接关系着陈列展览的成败。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 ,声、光、电、色步入陈列展览之中 ,使人们耳目…  相似文献   

7.
晚上7点30分,演出开场——这似乎已成为了所有剧场的起始时间,但殊不知,国家大剧院的展览却以另一种艺术展示形态,让大剧院的艺术时段延长了许多. 著名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先生来大剧院看“华夏遣韵——中原古代音乐文物特展”,从下午3时开始到展厅,一直到晚上演出开始,老先生在展厅里整整呆了四个多小时.参观之后,他激动地说:“如此珍贵的出土文物集中在一起,让我们了解了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它是如此的古远,又如此的丰富,如此广泛和民族社会生活融为一体.由此可见我们民族对人类文化的发展、音乐的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 国家大剧院的主要展区包括北水下廊道东展厅、西展厅、艺术沙龙、现代艺术馆和公共空间五个部分.这5000余平方米的广阔空间,几乎相当于一个中型博物馆.但国家大剧院负责策展的日常工作人员,只是一个十人的小团队.其中年纪最大的也不过42岁.然而就是这样一群对艺术充满执著和热情的人,在短短几年的时间策划组织了百余场展览,让非盈利性的展览创造出了最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如何改变“自上而下”的传统模式,形成“以观众为中心”的展览设计机制,是当前许多科技馆感到困惑、正在探索的命题。厦门科技馆在“问问大海”展览的设计过程中,调研观众所关心的海洋问题,从“观众问题”中提炼展览主题、延伸展览内容、指导展览设计,并采用“基于展品的问题制学习”来设计观众的展览参观过程及教育活动,借助问题引导观众在参观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探索知识、科学思考,发挥展览的科普价值。  相似文献   

9.
闭环设计是指根据设计目标进行设计后,对已设计完成的方案进行目标确认,以检验其是否吻合并实现了设计目标。科技博物馆主题展览设计中,设计方案偏离原展览目标、原展览主题的情况常有存在。因此,本文在主题展览设计中引入“闭环设计”模式,探讨展览目标、展览主题的制定与实现,并以“宁波市公共安全宣传教育基地”展厅为例,讨论闭环设计在主题展览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严建强教授的《新的角色新的使命——论信息定位型展览中的实物展品》(见中国博物馆杂志2011年合刊)一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疑是一篇好文章,其对展品信息关联性的分析总结很是到位。但该文将博物馆展览分为“器物定位型展览”和“信息定位型展览”,笔者却有些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博物馆作为文化信息传播与沟通的场所,逐渐开始借用“文学叙事”的方法,让展品“活”起来,主动与观众进行交流沟通,讲述自己的故事,展览故事化倾向逐渐凸显。然而“叙事”是文学理论化的表达,在展览中难以通俗易懂,因此本文从研究“讲故事”方法在博物馆展览中运用的意义与价值出发,借助多个展览“讲故事”的成功案例,着重研究展览“讲故事”的基本要素与方法,希望能为创新博物馆的陈展方式提供一些新思考。  相似文献   

12.
讲故事是表达展览主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包括了“故事”和“讲”两个含义:“故事”是叙事内容;“讲”是叙事方法,是对故事再创造的过程。讲好故事除了选择一个好的内容外,还需要设计好故事的结构,选择好讲故事的载体。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围绕实际案例从博物馆、科技馆展览的叙事结构、叙事载体两方面展开分析,探讨如何利用展览的空间特性植入故事、讲好故事。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科技馆对科技藏品重视不足,未能善加利用科技藏品的历史意义和丰富内涵编撰展览“故事线”,同时对科技藏品的学术研究力度不够。本文通过对美国加州科学中心“奋进号和加州的故事”等展览的考察与分析,并结合“情境教学法”及“沉浸、认知”等相关概念,探讨科技藏品在“讲故事”、深化展览思想内涵、开发文创产品、营造场馆特色等方面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4.
提起展览,我们就会想到政府或私人所收集艺术品的临时展览。因此我们所进行的展览是短暂的或者至少说是临时的。即便是把“流芳百世”的作品征集起来,报纸也会冠以“临时”展览的标题,而恰恰是这一形容词的运用,加强了这一事件的短暂性。从历史和习惯看,展览已明显地在两个  相似文献   

15.
文章将博物馆学研究中的“叙事学”理论引入公共图书馆的策展过程中,建立运用“讲故事”的方法让文献“活起来”的思想,结合国内外优秀叙事展览或有叙事元素的展览案例,对文献类展览的策展提出叙事化策略:从“故事阶段”着手,确立故事主题、故事主体和故事主线;再进入“话语阶段”,确定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和叙述修辞。以期为解决文献类展览的传播困境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博物馆云展览已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文化传播格局中的重要增长极。通过回顾国内外云展览发展历程,梳理出萌芽期、技术融合期与形态多元期三阶段,界定了云展览可脱离实体展览而存在、包含虚拟交互和人际交互的概念要点,并提出以构建逻辑为顶层分类指标,以技术方法为二级分类指标,以功能应用为二级分类的附加指标的云展览分类标准,区分“复制型云展览”和“重构型云展览”两大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云展览区别于线下展览的“无限关联”“虚拟交互”“用户自主创造”与“网络社群广泛对话”四大核心特征。最后,从理念层面的思维转型、研究层面的体系构建与机制层面的革新重塑等角度给出我国博物馆云展览理论与实践的未来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阐释理念策划的展览,不仅更容易让观众理解展览内容,还能够提高博物馆信息的传播效果。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生平陈列”的策划在理念上经历了从“展示”到“阐释”的转变,这一转变体现在展览内容体系的制定过程、文物信息的阐释方法、“以鲁迅说鲁迅”的叙事策略等方面,最终实现从展览文本到鲁迅展览空间的转化。希望通过对策展经验的总结,探讨如何协调历史人物、观众与展示技术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博物馆陈列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物局和北京博物馆学会,于1996年3月份,联合举办了“我喜爱的博物馆展览”评选活动。这次“我喜爱的博物馆展览”评选活动的“评委会”,是由各方面的专家、博物馆主管业务的馆长、市文物局和博物馆学会的有关领导等,共17人组成。评选期间,共参观考评了北京地区大小博物馆90余个,从中共评选出30个获奖展览。 “我喜爱的博物馆展览”评选活动,不仅是评选出了获奖的展览,更重要的是总结出博物馆陈列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办法,有助于提高博物馆的陈列艺术水平,体现出博物馆陈列区别  相似文献   

19.
“换一种说法”是2004—2006年伦敦6家博物馆联合进行的展览更新改造项目的名称。在我国,尽管博物馆事业发展迅速,“千展一面”的问题却日益凸显,难以满足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为展览“换一种说法”已经势在必行。叙事型展览,因其强大的吸引力和出色的传播力,为展览的同质化困境提供了解决之道。因此,本文基于叙事学理论,从故事和话语两个层面对展览文本展开探究,讨论如何通过人物微观叙事、丰富叙事结构和转换叙事视角进行突破与创新,让博物馆讲出更多不一样的精彩故事。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科技馆2021年精心策划打造的“双碳”主题科普展览,“中国承诺大国担当——‘30·60’碳达峰碳中和”专题展览是利用科技馆独特的科普展教形式和手段,进行国家重大战略展示宣传的成功尝试。本文通过梳理展览开发思路,总结展览在目标设定、内容规划、展品布展设计以及办展机制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希望在“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背景下为“双碳”主题科普展览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