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曙钧  姚锐 《文教资料》2006,(29):22-24
现代社会,职业倦怠(Job Burnout又称职业衰竭、职业枯竭),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在职业枯竭逐渐成为“流行病”的今天,大多数人对它不仅缺乏必要的了解,也缺乏应对能力。高校教师群体是否遭遇职业倦怠现象,似乎尚有诸多分歧,如何正确认识并积极应对,对高校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一、高校教师职业倦怠话题的由来据中国人力资源网主持完成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结果》显示,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工作倦怠”现象正袭扰中国。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许燕认为,中国正进入工作倦怠现象高峰期,工作倦怠已成为社会“流…  相似文献   

2.
“职业倦怠”源于英语“Job burnout”,也称为“工作倦怠”或“职业枯竭”,是指由工作压力引起的,以身心极度疲惫为主要标志的综合反应。教师职业倦怠则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呈现出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aslach等人对职业倦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研究指出,职业倦怠有三种典型的心理或行为表现:(1)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即个体的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情感资源枯竭,  相似文献   

3.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背景性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职业倦怠也称“职业衰竭”、“职业枯竭”,是指个体长期处于工作压力情境下所出现的躯体、情感、认知的综合衰竭状态。根据国际标准,它包括三项指标即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和低成就感。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国外研究表明,教师体验到职业倦怠后,容易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降低,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以至于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发展造成直接的负面影响。从2003年暑期开始,我们参考采用“工作倦怠指数问卷”对河南省12个地市22所中学的教师进行了历时一年多的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对596份有效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中学…  相似文献   

4.
一、教师的工作倦怠 倦怠感包括情绪衰竭、情感疏远和成就感缺乏三个维度,这是目前较为权威的、由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简称MBI)等提出的关于工作倦怠的多维概念. 在教师、医务人员、警察、银行职员等与人打交道的职业人员中普遍存在着倦怠现象,小学教师作为战斗在教育第一线的工作人员,工作压力大,这就使得教师成为工作倦怠的易发群体.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发展和竞争的加剧,我国中小学教师所承受的职业压力与日俱增,如果这些压力长期得不到缓解,就会导致职业倦怠的发生。职业倦怠也称为“工作倦怠”、职业枯竭”,是一种因个体不能有效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应对挫折而产生的身心疲惫的心理状态。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在长时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2003年南京师大的刘晓明等对长春市199名中小学教师的问卷调查表明,中小学教师中已经产生了职业倦怠问题,虽然问题不严重,但已具有相当的普遍性;2004年9月《法制晚报》与新浪教育频道联手推出“老师,您累吗?”的在线调查…  相似文献   

6.
使用MBI为工具,对210名小学教师的工作倦怠状况进行研究后发现,小学教师工作倦怠的总体状况并不严重,情感衰竭和成就感高,去个性化程度低;工作6-10年是情感衰竭和去个性化最严重的时期;不同职称的教师不存在工作倦怠的显著差异,是否承担班主任工作也对工作倦怠没有显著的影响,女教师的情感衰竭和成就感显著高于男教师,一般小学的教师情感衰竭和去个性化程度显著高于重点小学的教师,但成就感不存在显著差异.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重视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保障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7.
“职业倦怠”(Job burnout)也称“工作倦怠”、“职业倦怠”、“工作耗竭”、“职业枯竭”等,是由精神病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的。职业倦怠最容易产生在助人职业中,如医疗、教育等行业。高校辅导员是典型的助人职业,又是一种压力情境行业。较易发生职业倦怠。研究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对于提高辅导员职业生活质量、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职业倦怠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集中表现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近来,教师职业倦怠引起研究者、社会团体和公众越来越深切的关注。根据“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显示,近30%的被调查者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有86%的被调查者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人们不禁为此担忧:当教书育人者倦怠于备课、授课的时候,学生的成长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将  相似文献   

9.
辅导员是中国高校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线的人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交流最多,对学生影响较为广泛的教育者之一。近几年来,辅导员队伍“年轻化”在很多高校都已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面对首批“90后”大学生,部分在职辅导员工作缺乏激情,消极怠工。本文以工作倦怠理论为指导,从“80后”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及自身成因出发,探讨在现今环境下辅导员工作倦怠自身的心理调适方法。  相似文献   

10.
教师工作倦怠及其干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Maslach和Jackson(1982)将工作倦怠定义为“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降低的症状”。情感耗竭是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丧失;人格解体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的负性的、冷淡的、犬儒主义的态度;个人成就降低指个体的胜任感和工作成就的下降。国外研究资料表明,职业倦怠现象最易在助  相似文献   

11.
工作倦怠,又可称为职业倦怠,最为广大学者所广泛引用的是Maslach和Jackson所做的静态定义:“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降低的症状。情感耗竭是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丧失;人格解体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的负性的、冷淡的、过度疏远的态度;个人成就降低指个体的胜任感和工作成就的下降。”  相似文献   

12.
工作倦怠,又可称为职业倦怠,最为广大学者所广泛引用的是Maslach和Jackson所做的静态定义:“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降低的症状。情感耗竭是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丧失;人格解体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的负性的、冷淡的、过度疏远的态度;个人成就降低指个体的胜任感和工作成就的下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高校心理咨询师进行职业自我概念、心理契约对其职业倦怠的影响的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自我概念与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降低”均呈显著负相关;心理契约中的“学校责任”与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降低”均呈显著负相关;高校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自我概念、心理契约中的“学校责任”是“工作要求”、“工作资源缺乏”影响职业倦怠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4.
吉林市三所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玛勒诗等人编制的职业倦怠修订本,对吉林市三所高校181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吉林市三所高校教师无严重职业倦怠现象,但情感衰竭已初露端倪;性别、年龄、所教学科、教龄、是否兼职等对职业倦怠的各维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对情感衰竭和成就感两方面影响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15.
教师工作倦怠是工作倦怠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以三所大学中青年教师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中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和影响原因。研究发现,中青年教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同时在人口统计变量方面也体现出显著的职业倦怠差异。  相似文献   

16.
教师职业倦怠心理之探析   总被引:66,自引:0,他引:66  
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心理现象 ,在高校教师中普遍存在。教师的职业倦怠由于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 ,值得社会关注。本文从倦怠心理的表现出发 ,试图找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指明其危害 ,并提出一些对策性的思考 ,来防止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和蔓延。自 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首次将“职业倦怠”一词引入心理学研究领域后 ,对它的研究便日益受到重视 ,近年来更是被延伸到教学领域中。 1981年 ,心理学家马乐斯等人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份 :情感衰竭 ,指个体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 ,工作热情完全消失 ;去个性化 ,指个体…  相似文献   

17.
工作倦怠产生于长期的工作压力,表现为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退状态,将直接导致出现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教师是工作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身上表现出的工作倦怠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巨大的消极影响。关注中学政治教师工作倦怠的现状、消极影响、产生的根源与措施研究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对77名江西省中学政治教师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学政治教师普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工作倦怠状况;不同性别、年龄、学校的中学政治教师在情感衰竭层面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中小学教师因面临的心理压力,呈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症状,而民族地区中学教师的工作倦怠情况却很少受人关注.本研究采用<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和<自尊量表>(SES)为测量工具,旨在调查广西某县苗族初中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和自尊水平.研究结果表明:该县苗族初中教师情绪衰竭处于中等水平,去个性化程度不高,教师成就感很高,教师职业倦怠不严重;教师自尊处于中等偏低水平;职业倦怠和自尊水平程度相关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中学政治教师工作倦怠状况及成因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红斌 《教育科学》2005,21(5):41-45
工作倦怠产生于长期的工作压力,是不可调和的压力反应产物,表现为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退状态,直接导致情绪衰竭、去人格化和低成就感。教师是工作倦怠的高发人群。对中学政治教师工作倦怠的现状与成因进行调查分析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时中学政治教师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1)中学政治教师的工作倦怠虽然没有达到比较严重的程度,但已经普遍性地存在。最主要表现在低成就感,接着依次是情绪衰竭、去人格化等方面。(2)不同性别、年龄、学校的中学政治教师在情感衰竭层面上存在显著差异。(3)中学政治教师工作倦怠的产生与社会时政治课学科的偏见、繁重的教学任务、竞争的压力、生活的压力、人际关系……诸多因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盛艳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28):88-89
“职业倦怠”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洛登伯格(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他用“burnout”一词来描述“那些供职于助人行业(helpingprofessions)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之后,玛诗勒(Maslach)和派恩斯(Pines)又进一步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提出,职业倦怠是由3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其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部分,指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如果这种疲劳的情绪状态长期持续下去,个体就会感受到一些负面的情绪,并对工作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的行为,即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是指在工作中效能感的降低以及对自己消极评价的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