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觉醒》是19世纪美国女作家肖邦的代表作。随着女性要求自由独立的呼声日益高涨,这部被誉为"研究女性的经典小说"作为女性主义的代表也理所当然再一次成为讨论热点。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系统分析肖邦及作品女主人公爱德娜不甘顺从传统指向,大胆追求自我意识的性格,从而得以深刻体会及总结其中富含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经典作品《觉醒》初遭冷遇、后为学界所挖掘、并得到了深入研究。其中不乏有学者认为女主人公爱德娜的"游泳"促成她的觉醒,使其获得自由等。本文从我国庄子《逍遥游》中的"游"视角出发,探析《觉醒》中女主人公爱德娜的"游",认为她的"自由"之路,实际上是形体"自毁"之路。爱德娜之形为物役、心为情困,远未达到庄子"游"的境界。这说明肖邦观察到了个人自由与外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塑造爱德娜这一形象,启迪人们对何为真正的女性自由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3.
美国经典女作家凯特·肖邦(1850—1904)的代表作《觉醒》一般被视为美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部分学者认为,女主人公爱德娜对婚姻的叛逆体现了女性的觉醒。从儒家婚姻观视角审视爱德娜,实情并非如此。她的行为与儒家婚姻观背道而驰,最终婚姻破裂,殒身大海;而拉蒂诺尔夫人与凯特·肖邦本人与儒家婚姻观相契合,因此婚姻幸福,值得效仿。本研究旨在对现代女性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和成为贤妻良母、维护家庭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4.
美国小说家凯特·肖班的小说《觉醒》自1899年问世以来,评论家就对女主人公爱德娜的行为众说纷纭,对结尾爱德娜自杀的意义更是争论不休。尽管作者在作品中对女主人公的行为未加评判,但小说中的文本细节与作者本人生活背景和经历的比照体现出作品采用以“故事本身揭示真相”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新女性的激进对抗行为所持的虽不乏赞赏但更多是传统保守的矛盾思想。  相似文献   

5.
自由意志是西方伦理思想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在凯特·肖邦的《觉醒》中,多处有着自由意志的内涵。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本文将从自由意志的角度解读《觉醒》的女主人公爱德娜的挣扎选择,以及选择后的沉沦。本文将通过对自由意识这一概念的探析,来指出爱德娜有权利去选择她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并且有能力对她的选择所负责。  相似文献   

6.
《觉醒》是19世纪末期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特.肖邦的著作,是一部体现了女权主义思想的早期作品。这部小说描述了一位已婚的年轻女子爱德娜拒绝传统思想的束缚,大胆追求自由和独立的故事。要深刻理解作品中体现的女性自我意识和反叛精神这一主题,就要分析爱德娜的觉醒历程,即从其早期在父权社会中的屈从,到逐渐意识到女性附属地位并重建女性自我形象,再到爱德娜最终勇敢地追求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了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小说《觉醒》,分析文中父权-夫权制对女主人公爱德娜的压迫、探索她与自然环境中大海、小鸟的关系,从而揭示维多利亚时代男权社会及工业文明对自然和女性的压迫,表达了作者追求女性解放和构建两性平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8.
《觉醒》是十九世纪末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的代表作,讲述了女主人公爱德娜·蓬迪里埃不断觉醒的故事。在格兰德岛度假期间,爱德娜开始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人在宇宙间的地位。然后,她离开家庭去寻求自由。最后,她在大海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爱德娜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她没有正确处理自由与责任之间的关系。自由意味着责任,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9.
在凯特·肖邦的长篇小说<觉醒>中,"一个孤寂的灵魂"是作家给予女主人公爱德娜的最贴切的标签.爱德娜的"孤寂"不仅体现在她的自我感觉上,还体现在她与周围人的关系上.爱德娜在孤寂中思考,在孤寂中存在,在孤寂中觉醒.她对"妻业"、"母业"、贞操观的怀疑和否定成为后来女性文学中自我意识觉醒的母题.  相似文献   

10.
段文芳 《文教资料》2009,(15):33-34
凯特·肖邦是美国著名的女性作家之一.她的杰出代表作<觉醒>自问世以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许多学者借用文学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本文分析小说中蕴含的深刻的超验主义思想,这有助于对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及其心理演变过程作进一步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因公然挑战和抨击夫权制度而遭禁止出版的《觉醒》,在其作者凯特·肖邦辞世半个世纪之后,被重新发掘并成为女性主义文学的经典。这部作品的荒谬命运揭示了从存在主义视角对其进行阐释的预知性和可能性。主人公爱德娜在追求自我意识实现的历程中,体验了人生的寂寞与无奈,经历了地狱般的人际关系,认识了世界的荒谬与虚无。爱德娜的困境既具有倡导性别平等的女性主义内涵,更具有揭示现代人困境的普遍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嘉莉妹妹>是美国20世纪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西奥多·德莱塞的成功之作.长期以来国内外对该作品的研究和批评主要集中于主题和文体方面.拟从语言学的角度,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对作品中女主人公话语中的情态系统进行分析,剖析其特点以及该特点对于表现女主人公性格和心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美国经典女作家凯特·肖邦《觉醒》中的女主人公爱德娜与婚外两位男性的情感纠葛,被诸多学者看作爱情,然而本文认为,这不是爱情,而是一种病态爱情心理。首先,她离开伴侣的痛苦表现,不愿社交、照顾家庭的表态,反复无常的情绪等等都彰显了她心理的扭曲;其次,她对待家人——尤其是丈夫和孩子,总是忽冷忽热;而后,她对罗伯特情感的执拗也来源于心理疾病,以至于最终走上自杀的道路。总之,爱德娜的行为能够与爱情成瘾的六条范畴化症状相吻合,由此可以推断她对婚外两位男性的情感是爱情成瘾,而非出于真正的爱情。本研究旨在通过探究爱德娜的爱情成瘾问题,以期对现代社会正确爱情观的树立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她们的眼睛望着上帝》的女性主义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赫斯顿的代表作<她们的眼睛望着上帝>,被冷落了几十年后才从尘封中脱出,成为美国黑人文学、女性文学和20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从这部小说的女主人公贾妮的出身、三次婚姻和结局中,我们可以看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性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从而把握该作品的女性主义主题,理解它在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传统阅读认为<永别了,武器>中的男主人公亨利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硬汉,而女主人公凯瑟琳是男主人公孤单的慰藉品,是展现"硬汉子"人物的辅助物.文章从生态女权角度重新解读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这部作品,重新分析文中大自然﹑男主人公﹑女主人公这三者的关系,从而体现海明威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关爱的社会伦理意识,及其对女人和男人、人类社会和自然之间关系的关注,证明海明威是一位具有生态女权意识的男作家.  相似文献   

16.
要客观全面地认识《觉醒》中女主人公的觉醒,需通过理解文中大量的象征和意象手法的使用来解读。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爱德娜那种有血有肉、有爱有欲的经典女性形象。同时,也更进一步认识到肖邦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女权主义者,而只是一个对女性的处境和心理相当关心的作家。  相似文献   

17.
从三部作品看托尔斯泰女权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冰 《天中学刊》2008,23(1):68-70
托尔斯泰一生都在探讨妇女问题,从<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三部作品女主人公娜塔莎、安娜、马斯洛娃身上可以看出托尔斯泰对妇女的态度以及托尔斯泰女性意识的觉醒、发展和成熟.  相似文献   

18.
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的《贵妇画像》从出版就一直广泛受到文学界的讨论和关注,相关的专家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这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伊莎贝尔。基于此,尝试通过一个全新视角,即跨文化视角,来对其进行分析,首先阐述女主人公伊莎贝尔自身个性导致悲剧命运的必然发生,其次研究了《贵妇画像》中的文化解读和女性的话语权,进而在作品中获得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作者结合渡边淳一的婚恋观,来解读其三部作品--<爱如是>、<雁来红>与<失乐园>中的三位女主人公相似的命运.  相似文献   

20.
美国女性主义文学经典《觉醒》蕴含浓厚的存在主义色彩。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与承担责任等哲学理论,诠释了主人公爱德娜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创造,实现其"自为"本质的探求历程,并洞见了她以结束生命来超越自我,获得精神完美这一觉醒行为的深邃内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