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体育是摩梭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它的母系元素、宗教色彩、乡土气息、浪漫主义等是对摩梭民族文化的最真实、最生动的描绘和记录。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等方法研究揭示摩梭民族生态体育的嬗变过程,探讨与母系文化、宗教信仰、游牧农耕生活以及“阿夏”婚俗的渊源关系,进而深入挖掘摩梭民族生态体育的文化内涵特征和体育价值,为弘扬与继承中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刘汉生 《体育学刊》2011,18(4):122-126
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产生并发展于传统节日、宗教、婚俗、丧葬等活动中。在这些活动中,民族传统体育充分体现了历史传承性、多样性、地域性等特点。这些特征,使其能够与现代体育相互融合,并朝着旅游业和产业化的方向发展。要深层次挖掘少数民族体育的文化内涵,通过文化产业化的发展途径,来保障民族精神的永续传承,为现代社会背景下多元民族文化共存和发展寻找可靠路径。  相似文献   

3.
西南地处偏远,山高谷深,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当地持刀、携弩、能歌善舞等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些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决定着本地民俗民风的形成,民俗民风同时也影响着本地域武术文化的存留式样。文章从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的视角审视了其巫术、武舞、婚俗、丧葬习俗、民族服饰等民风民俗中有代表性的武术文化式样。众彩纷呈的武术文化反映了西南少数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传递着这些民族的尚武风俗和古远的历史痕迹,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向人们展示西南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存留状态,印证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尚武之风。  相似文献   

4.
巴蜀民族体育旅游产业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四川、重庆两地区民族体育特色资源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建立巴蜀民族体育旅游产业体系的构想。建立以民族体育文化旅游为主的体系,促进民族的交流和沟通,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规范化建设;建立以民族体育产品为主的旅游体系,发展民族体育旅游产业,促进西部地区的民族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发展民族旅游。  相似文献   

5.
王晓飞 《体育世界》2010,(7):104-105
1、前言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宝贵文化遗产。它在现代体育中有着特殊的社会功效,已成为人们生活文化消费不可缺少重要内容之一;而且民族体育又是体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绚丽多姿集生活、生产、宗教信仰、婚俗、丧葬、欢庆、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等内容为一体的运动项目;它们具有技巧性、趣味性、智力性,在我国各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在我国当前《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下,人们对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越来越重视。  相似文献   

6.
民间民俗体育文化资源是两岸共同拥有的民族文化财富,若能整合发展,当产生协同合力的效果,增强民族文化的产业竞争力。以厦金作为研究的先发区域,研究发现,两地有形和无形的民间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相似性高,为资源的整合发展提供了基本物质基础。两地文化同根同缘的历史渊源与现代的互通互融为资源的整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历史文化基础。而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文化资源产业价值提升、民族地域文化建设等又促成了两岸资源整合发展的强烈需要。这些都构成了两岸民间民俗体育文化资源整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和强大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7.
廉文煜 《收藏》2006,(7):98-99
男婚女嫁在过去都是遵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书就是这种婚姻制度下的产物。民国初期西风东渐,我国一些大城市的婚俗开始向现代婚姻方式转化,在尊重男女婚姻自主、简化封建婚俗、淡化迷信色彩等方面都有所推进。但由于旧制度的存在,妇女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放,包办、买卖婚姻现象仍未得到彻底改变。尤其在广大农村和经济贫穷、文化落后地区的婚俗仍沿袭旧法,包办、买卖婚姻,甚至娃娃亲、童养媳等旧婚俗仍在盛行。  相似文献   

8.
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对齐鲁两地域的体育文化进行研究,探讨齐鲁体育文化如何从地域文化上升为主流文化的影响因子,齐国体育文化和鲁国体育文化如何整合和分异,齐鲁体育文化区域的地理特征等,对于区域性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对于实现东方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锐 《收藏》2016,(1):124-131
由鄂尔多斯博物馆和陕西历史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八百年不熄的神灯——祭祀成吉思汗的鄂尔多斯蒙古族历史文化"展览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成功举办,实现了草原文化与农耕文明在三秦大地上的一次碰撞与交融,为两地观众搭建了一个相互了解和交流的平台,对弘扬华夏文明,传承民族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和发展的审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比较等研究方法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进行分析,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为切入点,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要百花齐放,走多样化发展的道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要以学校教育为出发点,以全民健身为纽带,利用现代传媒工具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11.
成渝两地市民体育消费现状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成渝两地市民体育消费的动机、内容、消费水平等进行比较,并结合两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收入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地市民的体育消费某些方面有共同点,某些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2.
民族体育比较研究的理论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民族体育比较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认为,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自觉、民族体育的飞速发展和区域民族体育研究理论的丰硕成果是问题提出的背景;比较研究的意义是促进民族体育的发展、助推民族体育文化的基础性研究和丰富民族体育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等;比较时要坚持整体观、社会民族观、文化性和可比性的原则;而以地域、民族和体育项目三个综合角度作为分类的标准,是进行民族体育比较研究的具体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13.
足球是一项植根于民族文化的运动,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等通过对足球强国民族文化底蕴的分析及其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对比,深层次揭示影响我国足球运动发展的民族文化根源,并提出发展思路,以期为探索现代足球先进文化在我国的本土化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西文化比较看中国足球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比较中西方文化的特点,研究民族文化,情感、行为方式和人文环境对本民族足球运动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剖析了足球运动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提出中国足球水平的提高,必须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兼容并蓄地接纳并吸收世界各国优秀足球文化.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与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山东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进行考察与论证,分析了山东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现状与应注意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东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可以借鉴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今天的世界是文化大碰撞、大交流,走向大融合的舞台,世界的今天又是各民族文化大比较、大冲突,差异大展示的时代。衡量一个民族文化高下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对异质文化的选择、认同、接纳、消化,以及变异的能力——凡是对外来文化采取恐惧、怀疑、排斥、抵制,乃至闭关自守态度的民族,必将被世界文化边缘化,更不能实现外来文化的本土化;凡是怀有欢迎、从容、大度,以致积极开放心态的民族,则会走在世界先进文化的行列中。另一个则是向世界推介、传播、扩散本民族文化的能力——凡是对传播本土文化缺乏信心、策略和技巧的民族,往往只能孤芳自赏,…  相似文献   

17.
王生平 《当代体育科技》2020,(11):205-205,209
藏族是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中最具文化特色的民族之一,同时藏族也具有比较鲜明的文化习俗。藏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甘肃、西藏、四川、青海等地,藏族具有其自身比较独特的生活方式,并且在实际生活过程中能将传统文化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部分。传统体育是最能表现出藏族文化的方式之一,不仅能直观地感受到藏族的民族情节,更能了解到藏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憧憬,蕴含了丰富的民族节气。  相似文献   

18.
试析在奥林匹克运动冲击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方法,在民族审美心理基本特征和哲学基础上,从文化的角度研究分析了奥林匹克运动冲击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的不同历史文化之间的冲突。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契合上,探讨了面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强势渗透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武术谚语英语翻译的技巧与原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翻译是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进行文化、思想、交流、交往的一种手段。武术谚语作为专业谚语,含有许多技术因素。对武术谚语的翻译是使传统武术走向世界,介绍武术特色、民族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研究武术谚语的翻译技巧,应从中英谚语比较分类、起源意义和语法以及民族哲学文化要求等入手,并把握“准、顺、活、全、的标准和三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科学地考证由中华体育文化一脉相承的闽台民俗体育的产生与发展,概括出闽台区域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充分论证闽台两地的民俗体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地域文化,是维系台湾与祖国大陆密不可分的精神支柱。研究认为:闽台无疑属于同一个形式文化区具有同一种体育文化的特征,即闽台两地体育文化同属于中华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