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没有想到.我采写的这条仅有几百字的“豆腐于”新闻.能被评为1997年度四川省新闻奖的一等奖。要说谈“经验”,不如说说自己怎样耐“冷”.怎样处理采访与写作的关系.怎样跑田坎,也许更恰当些。到田坎上去我所分工联系的农机工作.就曾是一个几乎被人遗忘的角落。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一家一户经营.规模较小,劳动力相对过剩,许多大中型农业机械一次性投资大.很少有人买得起.很难进入家庭.农机部门也一度门庭冷落。可是,任何事物都不是永远不变的。肥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民进…  相似文献   

2.
从1975年至今的20年里,我已在全国50多家新闻单位发表新闻言论460多篇次,年均20篇以上;其中18篇在市以上获奖或被选编入书。这个用稿率并不算高,因为以新闻为主的我,创作言论只是一种“副业”。但许多青年同行却颇为羡慕,要我“介绍经验”。盛情难却,我就不揣浅陋,笔谈四条实践体会,谨供参考,并求教于言论里手。  相似文献   

3.
新闻写作的道路是曲折的,在这条路上,不仅有阳光鲜花,而且有布满荆棘的坎坷。我是一个在新闻战线上度过了15个春秋的部队新闻工作者,1984年转业到地方后,继续从事文字工作。1988年底,我撰写的《新闻写作艺术》由山西书海出版社出版后,许多同志惊奇地问我:“在当前写书难、出版难、征订难的情况下,你是怎样写出这本书的?”希望我能披露点“经验”。凭心而论,对新闻写作艺术的研究,我  相似文献   

4.
我和赵中庸共同采写的消息《革命圣地延安无铁路的历史结束》,在获得首都产业报1991年好新闻一等奖之后,又获得了第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消息传开,许多朋友问我,这条消息是怎样采写的?感受最深是哪一点?我以为,新闻采写也要换换脑筋。“换脑筋”,是邓小平同志视察首钢时提出来的。我的理解,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禁锢,更新观念。搞经济建设需要这样,搞新闻采写也要如此。我们这条消息的采写,就是在换脑筋的过程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5.
我1975年加入新闻队伍,十一年来,没有出过一次假报道。有些同行要我介绍经验。下面我谈点做法,仅供参考。坚守“雷池”法。人们常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就是写新闻的原则。如果说搞  相似文献   

6.
“大报稿难上!”这是通讯员们的普遍反映。但是,1989年7月份,我却在《陕西日报》头版重要位置发了一篇并不算小的稿子。许多通讯员问我有什么窍?我总结了一下,认为“花红还靠绿叶扶”。首先,我的那篇稿子好就好在找到了新闻的“绿叶”,即新闻背景,这是重要的。早在那天收麦时,我的堂兄就告诉我,他今年准备缴售万斤粮。听了这话,我心里暗暗攒劲,决心一定要抓住这条“活鱼”。7月1日清晨,当绚丽的朝霞点燃东方天  相似文献   

7.
做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作为一代名记者,范长江关于怎样做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的论述,是相当精辟的,许多是他“自己暗中摸索的经验”,又是得之不易的。后来他成为新闻事业家,对他称之为“笔部队”的培养问题,更是关怀备至,语重心长。 1、怎样学做记者?这是韬奋给长江出的题目。他讲了五条:一,坚定的政治态度;二,有操守,“非有高度的牺牲精神不为功”;三,要有丰富的知识,既要博,又要精;四,要有不可缺少的技术条件;五,健康的身体。这五条是对初学者而言的,可以称之为“新闻工作入门”。但是,真正要做到五条都打满分,又是很不容易的。我想,即使做过多年  相似文献   

8.
曾经专门有人对“新闻联播”、“中国新闻”、“晚间新闻”和“新闻30分”这几个栏目的新闻播放量做过统计,其中“新闻30分”是条数最多、密度最大的栏目,几乎达到平均每分钟播放一条新闻的速度。其它的栏目平均每分钟大约播0.5—0.9条新闻。  相似文献   

9.
周其俊 《新闻三昧》2004,(12):30-31
这几年有许多新闻常让人摸不透是真是假,比如2004年8月初,我在长沙采访时,媒体关于黄娅妮宝马车撞人案的报道就有多个版本:“是否批捕黄娅妮尚未定论”、“黄娅妮已被公安部门移送检察院进入逮捕程序”、“黄娅妮不会被逮捕”、“黄娅妮被正式逮捕”……许多网站都转载了这些新闻,特别是“黄娅妮被正式逮捕”这条新闻,被媒体和网站广为转载。  相似文献   

10.
新闻在改革中的进步勿庸置疑,有不少新闻重要、新鲜、活泼,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但是,也有许多新闻不那么贴近群众,和群众总隔着一层。“不爱看,无啥吸引力”,许多群众如是说。这恐怕是事实。许多新闻工作者也深感此缺憾。为什么呢?是写作技巧有问题吗?确有此因。但我认为,首要的、根本的还是一个思想感情问题。 穆青同志说:我干新闻工作50年,我总讲两条:一是不要脱离群众,要对群众有深厚的感情,衷心地爱  相似文献   

11.
一位新闻前辈对记者有这样一句点拨之语:采访不能在新闻“核心”外面打转转,要勇于、善于采访各个地方、各个单位的“一把手”。笔者感到,这确实是搞好新闻报道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12.
写下这个题目,妻在一旁笑了:“你这不等于是说,不进厨房不做饭,不用嘴巴不吃饭嘛!”其实,这正是我当军报驻站记者15年成长进步的一条基本“经验”。现场,按照新闻“5个W”讲义,是“产生新闻、发现新闻”的“地点”。我学当记者,学写新闻,是从现场学步的。“不知道稿子怎么写?你到现场去看看,去转  相似文献   

13.
据说给编辑、记者规定创收任务,是许多新闻单位近年来采取的一条“搞活经济”的措施。这种做法可取吗?要编辑、记者“创收”,势必影响搞新闻报道的精力,也容易促成“有偿新闻”。我给你写新闻报道,你给我赞助经费。这样“稿钱交易”就难于避免,“出钱就报道,不好也说好”。稿钱交易,还使得一些人以稿谋私,腐蚀新闻队伍,损坏新闻单位形象。  相似文献   

14.
笔者最近发现一条“规律”,许多人写稿,总爱与各种经济指标和经济效益挂上钩,不管所反映的事件是否与经济挨得着边,也不管这“钩”挂得是否妥当。似乎不把经济抬出来做注脚,这条新闻便不足以体现出价值来。于是出现了许多这样的新闻:某单位体育活动开展得好,职工的身体素质大大提高,工作精力充沛,因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产值利税连年大幅度增长。某单位计划生育工作搞得好,职工们不再为孩子的抚养和教育发愁,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大提高。最近还看到一则消息,说是某工厂某车间党支部10月份发动群众给党员提意见,并将意见整理后张榜公布,公开亮“丑”,因而密切了党群关  相似文献   

15.
1980年,我考大学落选以后,根据我的爱好和特长,选择了新闻采写这条路。几年来,我先后在报刊上发表新闻及文艺作品三百多篇。一些爱好写作的年轻朋友,向我询问写稿的经验是什么?我感到主要有这么几点。博览群书,扩展知识面。新闻工作者要掌握的知识必须宽广。如果掌握的知识不宽不广,就会在采写中“卡壳”。知识面狭窄,往往造成采访的被  相似文献   

16.
章淑 《图书馆》2005,(1):27-27
“北京首个专为外来工开设的图书馆开馆”这条新闻(1月 13日《中国青年报》)让我的心情很复杂:外来工终于有了一块专门对自己开放的阅读空间,这是令人欣慰的。但这条新闻之所以能够成为新闻,又是建立在许多城市的图书馆不对外来工开放、甚至对本城的市民也有诸多限制的大背  相似文献   

17.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1949年在上海谈到干部的责任时说,打仗时要下命令,作战计划要你签字,许多指挥员签字时手就发抖,因为那关系着仗的胜负,涉及到许多战士的生命。政府工作、经济工作同样如此,要颁布许多法令、签订经济合同,拿起笔时手也发抖,有的时候真可谓“一字值千金”,手不发抖,也不现实。“手要发抖”,是对工作慎重、负责的表现。搞新闻工作和打仗不尽相同,但我以为,在写每一条新闻时,也该有点“手要发抖”的精神。这是因为今日的新闻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时代的前进和后退。当然,今日的新闻也是明天的历史,将来人们查考历史资料要靠它,搜集、研究有关方面的问题要借助它,我们要对采写的每一篇新闻稿件负责,这里也包含着对历史对人民负责。  相似文献   

18.
我和赵中庸共同采写的消息《革命圣地延安无铁路的历史结束》,在获得首都产业报1991年好新闻一等奖之后,又获得了第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消息传开,许多朋友问我,这条消息是怎样采写的?感受最深是哪一点?我以为,新闻采写也要换换脑筋。“换脑筋”,是邓小平同志视察首钢时提出来的。我的理解,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禁锢,  相似文献   

19.
咱们的新闻讲究一个“指导性”,那些带有“普遍性”的“经验新闻”也就成了传媒的“拳头产品”。翻开报纸,“启示”、“分析”、“做法”之类的“经验新闻”扑面而来,广播、电视也不甘示弱,寥寥无几的几条新闻多数也是在向受众“释疑解惑”,介绍“经验”。在“经验新闻”海洋中浸泡已久,也慢慢悟出了几条“经验”来。  相似文献   

20.
如何办好党报?许多从事党报工作的同志,在《新闻战线》上介绍了许多好经验,读后很受启发。我认为,办好党报首要的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全面地、准确地、生动地宣传党的基本路线。一条极其深刻的经验教训全面宣传党的基本路线是办好党报的根本,这不是凭空提出来的,而是根据长期以来特别是近十多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