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散步     
《琅嬛记》云:“古之老人,饭后必散步。”好像是散步限于饭后,仅是老人行之,而且盛于古时。现代的我,年纪不大,清晨起来盥洗完毕便提起手杖出门去散步。这好像是不合古法,但我已行之有年,而且同好甚多,不只我一人。  相似文献   

2.
止庵 《编辑之友》2008,(2):62-63
我不止一次讲过,自己的人生观得之于《庄子》与《论语》。我最早接触《论语》,还是一九七三年“批林批孔”时,报上连载“《(论语)批注》”,每天登段原文,再加一番批判。我对批判不大感兴趣,倒觉得“子日”的内容挺有意思。以后向朋友借来杨伯峻的《论语译注》,读了《论语》的全文。“文革”结束后,报上登出拨乱反正的文章,有一篇题目忘记了,引用很多孔子的话,令我颇有豁然开朗之感。我之懂得孔子,乃自此始。  相似文献   

3.
喝啤酒时倘若以很快的速度往杯子里倒啤酒,杯子里总是啤酒少而泡沫多。其实,啤酒的泡沫多少并不关大事,多点泡沫可以少喝点酒。由此我想到了新闻“泡沫”。新闻“泡沫”的多少其实与报纸扩版的速度有关。我所供职的晚报,五六年前的新闻版只有3个。那时记者写稿是很难上版面的,逼得大家写好稿,抓独家新闻。记得当时最优秀的记者写得再多,每个月也只能发20篇稿件,数量虽少,但常常有稿件被《羊城晚报》、《新民晚报》等报纸转载。现在的新闻版面是以前的几倍,吃稿量自然大了。记者写一篇发一篇,几乎很少有被“枪毙”的。有的记者最多一个月能发…  相似文献   

4.
《失明症漫记》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若泽·萨拉马戈的代表作,在该作品之中,作者将人性中的恶与善表现得淋漓尽致。《推拿》则是毕飞宇的长篇小说,获得过茅盾文学奖,书中讲述了一群盲人的情感、责任、尊严以及梦想的生活故事。在文中以《失明症漫记》与《推拿》为主体,对这两本书中的"看"与"被看"进行分析,去看隐藏在社会现实之下的各种真实。  相似文献   

5.
“桃李遍天下!”如果要我用最想说的一句话来评说《解放军报》,我就只说这一句。此言之可立,我想是无须论证的。而我又想,这桃李之情,唯察之者方感其有、其贵,且当叙之、颂之,以发扬光大;感之愈深、愈久,畅叙之心、颂扬之愿愈切,而存此切切之愿的,必莫过于桃李。我是这万千桃李中的一株小树。1970年8月,我被从生产部队调到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社工作。“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弱冠重荷,童子扶犁。信“取法其上,得乎其中”之理,借春风于远道,期期细阅军报新闻业务刊物《先是《解放军报通讯》,后改为《新闻与成才》》,…  相似文献   

6.
我对杨宾的集子发生兴趣,还是二十多年前的事。当时在旧杂志上读到一篇题为《关于杨大瓢》的文章,作者是杨宾的晚辈同乡周作人。文中介绍杨宾的集子说:"嗣知有《晞发堂文集》四卷,系杨慰农所编而未刊之本,在书肆寄售,问之云是东莞伦氏之物,今南行未返,因不能得,稍觉可惜。但诗集却于无意中得了一部,《力耕堂诗稿》三卷,康熙中叶刊本,每卷首有朱文印曰‘摩西’,又一印左旋读之曰‘黄人过目’。盖是黄摩西故物,亦正可珍重也。"黄振  相似文献   

7.
北京日报“科技之星”专栏问世那天,我因病住院。我被第一篇特写和照片所吸引。从此,每天报纸一来,我就把专栏上发的特写和照片剪下来,贴在本子上,仔细阅读。专栏的文章写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照片照得也很传神,留住了美好瞬间。我最喜欢读的是《第三者的魅力》,文章一开头就引人入胜,结尾也很有兴味。《属“天”的人》全文集中在“上天”二字上,分三个侧面展开,写得好。《泥腿子教授》紧紧围绕“两条腿”作文章,总之,绝大多数文章写得有特色。同时,专栏刊登的科技之星的面也很宽,“医”、食、住、行等方面一应俱全。标题是报纸的眼睛。专栏里,有不少标题作得好。如《远东神农》、《乐在光与电》、《捧出金秋》、  相似文献   

8.
《东行漫记》(阎涛著,河北人民出版社)是新近出版的一部书,但迅而引起国内外的注意,这是可以理解的。这个书名使人想起斯诺的《西行漫记》。是的,“西行”和“东行”太是连续着的历史(虽然其间隔了一个伟大的抗日战争),陕北在1935年和1936年是“西行”的终点,而到了1947年和]948年,则成了“东行”的起点。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些伟人东行的落脚点和终点在哪里呢?在河北平山县的西柏坡,随后就是北京。所以《东行漫记》的副题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我们记得,《西行漫记》的原名是  相似文献   

9.
德,人之本,政之根,国之基。“德者,得也。”辛弃疾有词曰:“道德文章传几世,到君合上三台位。”从《论语》《史记》到唐诗宋词,从《新青年》《大公报》《新华日报》到《中国的西北角》《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东方风来满眼春》,千百年来,这些道德文章深刻影响了千百万人,有力推动了历史进程。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定律。”  相似文献   

10.
“苦口婆心”形容好心好意地再三恳切劝导.语见清·文康《儿女英雄传》十六回:“这种人若不得个贤父兄、良师友,苦口婆心地成全他,可惜那至性奇才,终归名隳身败.”例如梁启超《护国之役回顾谈》:“我和龙济光苦口婆心地谈了十几点钟.”梁实秋《雅合小品·偏方》:“又有一位熟识的朋友……听说我患糖尿病,便苦口婆心地劝我煎玉蜀黍须,代茶饮,七七四十九天,就会霍然而愈.”巴金《谈自己的创作·小序》:“中外古今的文学巨匠常常苦口婆心地劝告人,尽可能少写废话,要写得短,写得深,写得精.”  相似文献   

11.
“如花似玉”的意思是像鲜花和美玉一样,形容女子容貌非常美丽。语见元·张寿卿《红梨花》三折:“一个如花似玉的小娘子,和我那孩儿四目相窥,各有春心之意。”清·李汝珍《镜花缘》五十四回:“林氏听了,无意中忽然得了一个如花似玉、文武全才的媳妇,欢喜非常。”萧红《小城三月》:“她们是八旗人,也就是满人,满人才讲究场面呢,所有的族中的年青的媳妇都必得到场,而个个打扮得如花似玉。”姚雪垠《李自成》四卷二十三章:“他在王瑞芬等如花似玉般的宫女们的服侍下,无情无绪地用了消夜点心之后,离开文华殿。”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投稿     
我的处女作《短歌》,1951年4月28日发表于《浙南日报》,当时我十一岁,上小学五年级。这首小诗的发表,影响了我的一生。在这首小诗背后,有着有趣而感人的故事一””’温州——东海之滨的一座美丽的城市。我的家在市中心。离我家不远处,是《浙南日报》社(今为《温州日报》)。报社门口,有一只大木箱高挂着,上面写着“投稿箱”三个大字。我常常从那里经过。我不知道这“投稿箱”是什么意思。听说只要把稿子投进箱子,如果写得好,报纸就会登出来。我不由得心动了。每当我走过那只投稿箱前,那箱于仿佛在向我招手。正在念小学五年级的…  相似文献   

13.
去年第11期《中国记者》讨论了“新闻伤害”问题,这的确是当前新闻界碰到的新问题。如何评论企业名誉纠纷中的记者行为? 在我个人看来,新闻媒体的报道由于种种因素无意中伤害了报道对象,并给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和损失,可称之为“误伤”。“误伤”之误,不是简单的  相似文献   

14.
《解放军报》2月10日刊登彭德怀于1952年3月18日写给巴金的信(影印件)和杨海峰《永恒之物》一文。 彭德怀给巴金的信中写道:巴金同志: “像长者对子弟讲话”一句,改为像和睦家庭中亲人谈话似的。我很希望这样改一下,不知允许否?其次,我是一个很渺小的人,把我写得太大了一些,使我有些害怕。致以同志之礼 彭德怀  相似文献   

15.
在未解风情、朦胧人生的少年时代的1957年,我曾于无意中得到一本《人民文学》,读到了《红豆》。当年宗璞就是带着成熟的《红豆》走上文坛,引人注目。谁料“不平常的春天”降临之时,虽是“人情所不能己者,圣人不禁”,而宗璞终因《红豆》种种缘由,被风涛卷入到生活的最底层。后来,上高中,读大学,我接触到了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中那份少年热情,青春  相似文献   

16.
什么叫“书肆”?简单明了的解释就是“卖书的市肆”。“肆”,集市贸易之处就叫肆。成行列队地分别经营各类商品,叫列肆。《论语·子张篇》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庄子·外物篇》说“吾得升斗之水然活耳,君子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这两处所说的“肆”,都是贸  相似文献   

17.
莫继严 《军事记者》2003,(10):55-57
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尼姆·威尔斯的《续西行漫记》和哈里森·福尔曼的《北行漫记》被作者莫继严称为“三记”。“三记”,记叙的都是“红色中国”,但同时也“记叙”了三位记者探究真相的无畏和勇气、深入实地不懈挖掘的采访精神以及善于捕捉细节的采访技巧。读读《从“三记”看记者的采访精神和艺术》,可以从三位记者身上学到很多。  相似文献   

18.
述而不作:从官方职能到学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述而不作”溯源  “述而不作”,源于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又:“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论语·述而篇》)表现出孔子对创新持极其谨慎的态度,观其一生,孔子确实也只在“述”的范围内承袭、整理、阐扬古典文化精华。“作”与“述”,有明显的区别。《礼记·乐记篇》说:“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作,亦称著,意为独创,自立新意,《史 记·老子韩非列传》:“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述,为沿循,《说文》:“述,循也。从,术声。”《礼记·中庸》:“父作之,子述之。”《史记·太史…  相似文献   

19.
“剽窃”一词,最早源于何时,尚未见有人考定,但起码唐代已经出现。柳宗元在《辩文子》中说:“其浑而类者少,窃取他书以合之者多,凡孟管辈数家,皆见剽窃。”同时的韩愈在《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中也有“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文字虽稍有差异,但意思是一样的。偶翻《世说新语·文学篇》,无意中发现一则“剽窃”史实。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曾注释《庄子》,名《庄子隐解》。然“唯《秋水》、《至乐》二篇未竞,而秀卒。秀子幼,义遂零落,然犹有别本。……(郭象)见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以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  相似文献   

20.
给报社投稿,贯在“认真”二字,写“第一稿”更是如此。因为“万事起头难”,所以成功之后其乐无穷。《文汇报》“学林”专刊曾于1982年辟“古文今译”专栏。我对古文也有爱好,心里痒兮兮的,那年下半年我翻阅了十几年古文资料,选译了一篇《钱县令得檄捕蝗》,1983年2月21日给用上了。后来这篇课文又编入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文今译》一书中。这是我第一次给《文汇报》写稿。1988年初,我阅读《中医药信息报》,得知“中医幻想家”专栏征稿讯息。我学中医四年,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写了一篇《二十一世纪“服”药畅想曲》,很快便见了报,而且一字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