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71页。 教学过程: 一 整体感知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内容吗? 生:知道,面积。 师:那你们曾经听说过“面积”吗? 生:在我做题时,爸爸跟我说过面积。 生:我家买房的时候,提到过面积。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高矮”教学的一个片段为:师(让一位中等个子学生站起来):谁来说说,这位同学的个子是高还是矮呢?生1:他很高。生2:他很矮。生3:既可以说这位同学的个子高也可以说这位同学的个子矮。生4:要互相比较后才知道这位同学的个子是高还是矮。师:你们的说法都不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高矮”问题。(板书“高矮”并请身高差不多的几位学生分开站着)现在谁来说一说他们谁高谁矮?生5:好像差不多高。生6:都一样高。生7:比一比就知道了。师:你打算怎样来比较出他们的高矮呢?大…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6~58页“认识圆”。教学过程:师:今天我们进一步来认识圆,你已经知道哪些关于圆的知识?生:我知道圆周率是3.1415926。生:我知道圆有半径和直径。生:可以用圆规画圆。师:你们说的的确都和圆有密切的关系。说到画圆的工具圆规,你知道圆规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吗?(大屏幕出示:圆规的发明最早可追溯至中国夏朝,公元前15世纪的甲骨文中就有“规、矩”两个字,当时所说的“规”即现在的圆规)  相似文献   

4.
看图写话是低中年级的常见作文形式。在一次送教下乡活动中,一位教师这样教学看图写话-- 师:同学们,你们能在教室里找到词语吗?比如老师找到了“门”“窗子”,你们能找到吗? 生:我能找到“窗帘”“桌子”“凳子”。生:“老师”“电脑”。生:我能找到“作业本”“文具盒”。生:我能找到“举手”“发言”师:我能找到“勇敢”“自信”。生:我能找到“专心”。  相似文献   

5.
片段一 师:(指读“通晓”)你根据哪个字能快速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我知道“晓”的意思是知道、明白。 师:“通”这个字作何解释呢?请查字典理解。  相似文献   

6.
教学三年级《找骆驼》一课,在学习句子“商人听了,照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后,笔者指导学生用“果然”造句。一个学生看了看窗外,举手说:“今天果然下雨了。”这是个没有语境的句子,虽然用上了“果然”这个词,但并不能准确表达出这个词的意思。于是,笔者追问:“哪些同学现在也有这样的感叹?”大部分学生都举手了,于是有了下面的教学:  相似文献   

7.
师:鲁迅对“故乡”景物的描写共有几次? 生:三次。 师:哪三次?能否把描写的原文朗读一下? 生:一是“我”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的荒村”;二是“我”回忆起的“神异的图画”;三是“我”“在朦胧中”想象到的图景。  相似文献   

8.
词语是构建语言的基础,是语言大厦的基石。离开了词语的教学,是无法实现语言教学的目的的。抓住字词教学。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词语是语文新课标的明确要求。因此,小学语文课堂要重视词语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当前的课堂实践对词语的教学还存在以词语解词语的现象。那怎样引导学生理解一个词语的意义呢?一、追本溯源—让词义理解更实在 理解词义是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重要目标。现在,很多教师在词语教学中,对词义往往是讲解给学生听,或者让学生去查词典。这样,学生无疑是在被动地接受一个词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善于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对词语进行追本溯源,从而让词义教学更实在。例如,对《推敲》一文中的“推敲”一词教学,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师:这一篇课文的题目是“推敲”。谁来说一说“推”和“敲”各是什么意思?生:“推”和“敲”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师:也就是说这一篇课文写的是关于“推门”或者“敲门”的事情了?生:不是的。师:那是什么意思呢?“推”和“敲”就是两个表示动作的词语呀?生:“推敲”是表示一个人对文字的再三斟酌的意思。师:是吗?那么和“推”“敲”原来的意思完全不相同了呀。生:我听爸爸讲过贾岛在作一首诗时的故事。贾岛对“僧推月下门”一句想了很久,到底应该是“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总是想不通。这就是“推敲”这一个词语的来历,表示的是人们对文字的再三斟酌的意思。师:你知道得真不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篇课文讲的就是这个故事,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课文。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呢? 一、创设兴趣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我在教《24时记时法》时,首先出示一个3时的钟面,说: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时候.老师在做什么吗?生1:在批改作业;生2:睡觉。我接着说,老师凌晨 3时在睡觉.下午3时在批改作业.那现在到底指的是哪个3时.清楚吗?  相似文献   

10.
案例:教学“认识乘法” (上课伊始,教师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说说图上有些什么) 师:图上有几只鸡?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有6只鸡,我是一只一只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1.
一次课上,我让学生誊写作文。巡视时,我发现有个学生竟然竖着誊写。当教师的都知道,要求学生誊写作文,不仅是为了让学生练字,也是为了培养认真书写的态度和习惯。我问他为什么这样时,他竟振振有词:“是在学古人啊!古书不都是这么写的吗?”听他这样说,其他学生都看着我,有的还“不怀好意”地笑了笑,似乎在说:“他就这么写,看你怎么着?”  相似文献   

12.
片段一:了解性地引入,动态性地感知 师:(板书“倍”)对于这个字你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倍”就是倍数。生:我知道有几倍。……师:数学中的“倍”,确实有像你们所说的“倍数”、“几倍”的意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倍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师:老师在它的一蝗面上写了字,写的是什么呢?生:“我”“们”“爱”。师:这三个字,它们在同一个平面上吗?  相似文献   

14.
张锐 《青年教师》2005,(11):24-25
孩子4岁的时候,有一天看电视时,孩子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爸爸,鬼子是什么?”我当时确实不知道,接着查了查词典,知道鬼子是指入侵的外国人。我跟孩子解释了一下。当时也没觉得这是什么大问题,4岁的孩子不知道鬼子是什么很正常,战争毕竟离他们太远了。过了约有一周,我在校园里遇到一个初二的学生,他问了我这样一句话:“老师,如果日本鬼子没有被赶出大连,大连是不是会比现在建设得更好?”  相似文献   

15.
例1 A教师在教学“高矮”时的教学片断(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 师(出示三枚短、中、长的钉子和一条方凳):选哪个钉子比较好? 生1:长的好。 师: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1:选择长的钉子钉,凳子比较牢固。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没有! 师:不对!你们看,用长的钉子钉,钉子就穿过凳板和横档,手脚碰到太危险了!(教师用钉子在方凳的边缘中间比划给学生看)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分数”单元的“整理与复习”时,学生梳理知识并进行巩固练习后,我把例行公事式的提问“今天你懂了吗”换成另一个话题:关于分数,你还有什么问题吗?真是没想到,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线形”教学模式旨在实现学生自能读书,为其终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一、“线形”教学模式的基本式1.基本式图示导入铺线→初读理线→细读循线→深读悟线2.实用课例评析课文题目:《别了,我爱的中国》第一课时主要教学过程实录:犤板书课题,简要谈话犦犤扣题五问犦师:课文题目中的“别”字是什么意思?生:告别,分别的意思。师:“别了”,课文中指谁跟谁别了?生:“我”跟中国,也就是作者郑振铎跟祖国分别。师:在什么时间分别的?生:1927年“4·12”反革命大屠杀后。师:在什么地方别的,要到哪里去?生:在…  相似文献   

18.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78、79页例4和“练一练”,练习十二第10~13题。【教学过程】一、提出猜想师: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哪些认识?生: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3个角。师:这些角都在三角形的内部,它们都是三角形的“内角”。师:三角形有几个内角?你知道它们有什么关系吗?生:三角形有3个内角,我知道它们的内角和是180°。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我与学生一起经历了以下教学过程。上课伊始。教师左手托着课前准备好的长方体盒子,右手指着其中的一个顶点问道:“这是长方体盒子的什么?”“顶点。”孩子们整齐地回答。  相似文献   

20.
儿子当家记     
陈蓉 《教育文汇》2011,(4):51-51
“当家一周”是儿子学校布置的假期作业。 开始,儿子兴致勃勃地对我说起这件事时,我感到很不以为然。因为他虽然已是小学四年级学生,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除了上学读书,其它时间只知道玩耍。现在,要把家让给他来“当”,莫说是一周,就是一天时间,也不知会被他弄成什么样子。但我又想,这是学校布置的作业,我应该尽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