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雷贤平 《学语文》2002,(1):16-16
“我的空中楼阁”显然是作者想象中的“楼阁”,“楼阁”中寄托着作者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这种思想感情,是不是一定就是厌恶城市的喧嚣,我们不敢断言;但这种抛弃都市繁华,向往山中生活的思想理念不能不说与中国传统的士大夫归隐情结有藕断丝连的关系。 我们不妨把《我的空中楼阁》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做一个比较。 首先,中国传统的士大夫一旦与现实不合作,就比较多地选择归隐山林,在山林中过上一种似乎是“世外桃源”的生活(事实也许不是这样)。陶渊明离开官场,首先做的是,“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把家安置于田野之中。《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李乐薇也把家安置于山中,“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就这点而言,两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李乐薇身上显然有一种传统士大夫的那种归隐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奇颖秀逸、情采飞扬、韵致风流的写景散文。作者以其独特的感受、诗一般的语言,把“我的空中楼阁”———这座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一幢山上小屋,幻化成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品。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用一幅幅图画来展示自己心爱的小屋,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来点染小屋,描绘出小屋淡雅清丽,美妙多姿的景色,让读者如游画中,倍感艺术的审美力量。当我们欣赏这迷离缥缈的小屋时,却感到那若隐若现、姿态翩然、轻灵而又有“风度”的“空中楼阁”,完全是作者主观化、情绪化的产物,是作为审美主体形象的“再造…  相似文献   

3.
既非虚幻的海市蜃楼,也不是传说中的广寒宫,而明明是一幢建筑在大地上的普通小屋,怎么会“凌空而起”,成了“空中楼阁”呢?但是,当你读完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后,你又不会不相信文中所描写的普通小屋确是一座“空中楼阁”。作家的一支生花妙笔,实在令人敬佩。  相似文献   

4.
好的作品表达的总是大多数人的愿望,与一种进步的理想或观念一样,它还可以为人类走向幸福彼岸架设桥梁。李乐薇先生《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描绘了许多人追求的美好生活(我把“小屋”看作生活的替代词)。但可惜!“空中楼阁”未免有点虚无缥缈。  相似文献   

5.
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奇颖秀逸、情采飞扬、韵致风流的写景散文。作者以其独特的感受、诗一般的语言,把“我的空中楼阁”——这座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一幢山上小屋,幻化成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品。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用一幅幅图画来展示自己心爱的小屋,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来点染小屋.描绘出小屋淡雅清丽,美妙多姿的景色,让读者如游画中,倍感艺术的审美力量。  相似文献   

6.
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几乎不可更易一字的散文名篇,但文中的两个“花蕊”却用得不恰当:“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  相似文献   

7.
李秀卿 《学语文》2002,(6):16-16
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美文。读罢全篇,心驰神往,那虚实相生、巧妙点题的精湛技艺更是别具一格,值得深究。那么本文虚实相生的手法究竟是如何运用的呢?点题之妙又是如何体现的呢?文章以“我的空中楼阁”为题,语意双关:既指我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那么小屋到底是虚构还是实有?行文跌宕起伏,使人有扑朔迷离之感。文章前一部分对小屋和周围环境做了多角度、多侧面具体细致的描写:近观,那座落  相似文献   

8.
《语文知识》1996年第2期《一例值得推敲的比喻》一文,对高中语文第一册台湾作家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中的词语使用提出了批评。批评者认为:“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A)中一般,慢慢地花蕊(B)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一句中,连用两个比喻,(A)  相似文献   

9.
凡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是可供欣赏的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使读者读来如身临其境,与作者共鸣,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所描绘的山上小屋及其周围的环境确实令人陶醉。《我的空中楼阁》用定景换点的写法,以小屋为中心,从各个不同角度来观察、描写,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全景,又有局部之景,不仅此景与彼景各具特色,而且此景与彼景又与小屋密切相关,浑然一体。作者在文章开端就立足于山外,向读者推出一幅全远景,写了小屋的位置,交代了小屋和山的关系;“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风  相似文献   

10.
写景状物、借景抒情的文章,历来是中国散文的“主力军”。文学史上,无数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隽永的图画:唐朝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被誉为千古绝句,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为后人传唱;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写尽了北平之秋的清静悲凉,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画绝了世外小屋的美轮美奂。  相似文献   

11.
台湾现代作家李乐薇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于感情。其散文《我的空中楼阁》就集中体现了这些特点,是一篇寓意深刻的美文,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一、欣赏柔和宁谧的画面作者犹如一位摄影师,抓住了“我”的空中楼阁——山上的一所家居小屋及周围景物的特点,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手法,向人们展示  相似文献   

12.
清代王蕴章在《燃蜡余韵》中记载,林蕴林在山东济宁写了一首诗:“老树深深俯碧泉,隔林依约起炊烟,再添一个黄鹂语,便是江南二月天。”有人依此画了一幅扇面,蕴林见了后说:“画固好,但添个黄鹂,便失我言外之情矣。”此语甚妙。诗歌讲求景外之情,言外之意,散文亦然。著名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就是这样一篇奇颖秀逸、情采飞扬、韵致风流的写景散文。作者以其独特的感受、诗一般的语言,把“我的空中楼阁”———这座平平常常山上的一幢普普通通的小屋,幻化成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品。作者以丰富的想像、巧妙的比喻,用一幅幅图画来展示自…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有这样一例比喻:“①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②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上例为两个比喻的连用,值得商榷的是,前一比喻的喻体和后一比喻的本体是什么?从原句不难看出两者均为“花蕊”。这对前一比喻来说问  相似文献   

14.
山脊上立着一座小屋,这本来是司空见惯的,但台湾作家李乐薇在《我的空中楼阁》一文中却把它描绘得灵动多姿,其主要原因在于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了丰富的联想和对比。联想是散文构思的重要方法。作者在这篇散文中抓住小屋与周围众多景物的关系,从  相似文献   

15.
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写景散文。作家把本为司空见惯的山间小屋描写成玲珑剔透的艺术品,给人一种舒心惬意的美的享受,这其中原因,除作者深厚的艺术涵养,颇具匠心的艺术构思,用词极其丰富、准确、生动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出色地运用了“对照”手法。  相似文献   

16.
一、根据课文主题,设计比较阅读我们根据课文主题选择比较阅读的内容,目的是加强学生对同一类主题的文章在选材、写法等方面的区别理解。比如,在学完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一文后,我推荐学生比较阅读高中读本一册“雅致的居所”系列的两篇文章:梁实秋的《雅舍》、余光中的《沙田山居》。教材中《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辞意双美的散文佳  相似文献   

17.
付超 《学语文》2003,(3):54-54
李乐薇(台湾作家)的《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情景美文。作者将自己的生命体验、生活感悟融注其中。不反观生命本真,不真正地去思考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就无法真正理解“我的空中楼阁”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8.
比喻是一种运用较广的修辞现象。构成比喻的基本条件是喻体同本体间的相似性,把握相似点是理解含有比喻的文意和恰当运用比喻写作的前提。但是,一件客观事物可能具有多重性质特征,人们认识同一件事物也可以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因此,把握相似点往往是困难的。较为准确地把握比喻中喻体和本体的相似点,有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先分析下面的例句: 1.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2.有的石头象莲花瓣,有的象大象头,有的象老人,有的象卧虎……(李健君《雨中登泰山》) 例1中本体“山”、“小屋”和喻体“眉黛”、  相似文献   

19.
人们通常认为,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独立生活的向往,但在我看来,在这里面还隐含着对现代文明将自然与人分离的批判。试想,一间仅有蓝的墙、白的窗,连画也没挂的小屋,何以一到作者的笔下,就那么令人心驰神往呢?就因为作者将小屋放在一个几乎超脱尘世的大自然的背景下,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于行车”,远离“人境”。那里没有工业废物,没有名利角逐,没有权势倾轧……而现实生活中这一切又几乎无时无刻不存在,它们招人厌弃,却谁也摆脱不了!这,也许正是作者产生“向往”的根源。因为无论中国…  相似文献   

20.
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淡雅清丽、精美别致的散文。当然这得意于作者清新俊逸的笔调,优美隽永的语言.以及由此而描绘出的一幅幅充满诗情的画面,但笔者认为这别致还在于成语“空中楼阁”的妙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