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语言的模糊性决定了翻译的模糊性。近年来我国学者开始将札德创立的模糊理论运用于翻译领域,但目前对该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和系统化。本文主要从语言的模糊性层面探讨了模糊性与翻译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谭波 《海外英语》2015,(3):129-131,133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广泛存在于语言系统的语音、语法、语义等多个层面。语言模糊性与翻译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翻译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但目前模糊语言学主要侧重理论研究,对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还不够具体和细化。笔者尝试利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通过对比分析《爱丽丝梦游仙境》两个汉译本的部分章节,揭示语言模糊性对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以后的研究应该基于更多的译本来对比分析,总结提炼,才能明确更具体的翻译技巧与策略。  相似文献   

3.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广泛存在于语言系统的语音、语法、语义等多个层面。语言模糊性与翻译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翻译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但目前模糊语言学主要侧重理论研究,对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还不够具体和细化。笔者尝试利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通过对比分析《爱丽丝梦游仙境》两个汉译本的部分章节,揭示语言模糊性对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以后的研究应该基于更多的译本来对比分析,总结提炼,才能明确更具体的翻译技巧与策略。  相似文献   

4.
模糊性既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又是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中国古诗语言模糊性在语音、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各层面都有所体现。语言模糊理论对诗歌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把握原诗语言不同层面上的模糊性,同时充分考虑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采取恰当翻译手段,在译入语中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诗语言的模糊美。  相似文献   

5.
语言的模糊性是客观存在的。它体现在语音、词语、句子、语篇等层面。在翻译实践中,对翻译有着很大的影响。根据语言模糊性的特征,我们可采用直曲、增减、正反、虚实和顺逆等翻译补偿策略处理模糊语言,从而实现翻译的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6.
模糊性既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又是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中国古诗语言模糊性在语音、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各层面都有所体现。语言模糊理论对诗歌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把握原诗语言不同层面上的模糊性,同时观照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采取恰当翻译手段,在译入语中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诗语言的模糊关。  相似文献   

7.
语言的模糊性与多语翻译的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糊性是各种语言共同存在的特点,这种特点为我们进行多语翻译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列举了汉、英、日、俄、法、德等6种语言中出现的模糊现象,分析了语言模糊性与语言符号任意观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多语翻译过程中克服语言模糊性必须注意的一些方法与技巧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英汉模糊语言的表现层面及其翻译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语言的模糊性源于客观现实的模糊性和思维的模糊性。文中对英语和汉语在语言的三个层面(即语音、词汇和语法)所体现出来的模糊性进行研究。而语言的模糊性也是翻译研究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于模糊语言,一般采取模糊译法进行处理,即将其翻译成模糊语言或者精确语言。  相似文献   

9.
秦小红 《英语辅导》2014,(1):181-183,190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翻译是一项复杂的活动,作为自然语言一部分的翻译活动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模糊性。文学语言本身的模糊性使得文学翻译中准确表达成为不可能。近年来,翻译研究者对文学语言的模糊性以及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做出了诸多探讨,其研究成果证明了文学翻译自始至终都带有模糊性。本文主要就模糊理论对翻译的渗透、理解过程的模糊性、表达中的模糊性以及翻译标准的模糊性等方面探讨了文学翻译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10.
语言的模糊性广泛存在于各类翻译中,并成为制约翻译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因而,结合实例对汉英翻译中的模糊性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归纳汉英模糊翻译的原则,不仅能够丰富模糊翻译研究,而且还能够对模糊翻译的处理方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模糊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重要特征。语言的模糊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语言、语调模糊性;(2)词义模糊性;(3)语法模糊性;(4)跨文化交际产生的模糊性。它们都对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翻译标准的模糊性也导致翻译活动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12.
模糊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是现实生活中,更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模糊语言在具体运用中主要体现出三个交际特征:含蓄性、包容性、概括性。语言模糊性与翻译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的有机结合将会极大地促进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模糊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和审美功能的主要方面.模糊在古典诗词中的体现主要有词语模糊、数量模糊、语法模糊等."三美论"是模糊英译的指导思想.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诗词的模糊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王禹奇 《培训与研究》2007,24(4):113-115
论述了翻译标准、翻译理解及翻译表达的模糊性,阐明了语言的模糊性与翻译转换的精确性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实现转化的,因而翻译时对语言的精确性和模糊性不可偏废、不可夸大,才能制成好译文。  相似文献   

15.
政治文本出于保密、观望、礼貌等种种主观或客观原因,较于普通文本更频繁地使用模糊语言。本文结合实例,借用法国塞莱斯科维奇创立的翻译释意理论,探索政治文本中的模糊现象及翻译方法,指出译者的认知在原文模糊语言理解中有重要作用,政治文本模糊语翻译的标准是追求意义对等而非表面上的语言对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模糊语言的具体翻译方法。本研究有助于提高政治文本翻译的质量,也有利于加深对释意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女性主义运动拓展到文化领域的结果。它的出现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从译者地位,原作与译作关系,翻译标准等方面对传统译论提出质疑,并且通过翻译实践中的“叛逆”争取女性话语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