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谁创造万物     
某宗教学校的教师在课堂上厉声问学生:“你们说,是谁创造了世间万物?”教室里鸦雀无声,大家屏住呼吸,不敢出声。  相似文献   

2.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一道思考题:“一本书有132页,小英3天看完,小勇4天看完。小英比小勇每天多看几页?”大多数学生这样解答:132÷3-132÷4=11(页)。教师问:“有没有更好的解法?”学生甲说:“我是这样解答的:132÷(3×4)=11(页)。”教师问:“你能说出这样解答的理由吗?”甲说:“我说不清楚,我觉得好像应该是这样。”教师问其它学生:“这种解法对不对?”  相似文献   

3.
曾听说过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某师范学校的一群学生虔诚地向他们的一位教师请教:“将来我们在课堂上被自己的学生当众问倒了怎么办?”这位教师面授机宜:“你先对他说,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太不像话!课后自己想想,不会再来问。然后,你赶紧请教他人或查找答案,下次再当众回答,不就成了吗。”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旁边”一词时,我采用了直观演示的方法。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有关句子领会词义,然后让他们解词。有一个学生说:“‘旁边’就是不远的地方。”课堂上没有反驳意见,对学生这个不确切的解释,我没有急于表态,而是走到课桌的旁边面向学生站着,问:“老师的旁边放着什么?”一个学生说:“老师的旁边放着课桌。”我加以肯定,又问:“大家再看老师旁边还有什么?”多数学  相似文献   

5.
去年,一位外国专家在我校听了一天的数学课,后来他就诧异地问我: “为什么在课堂上只看到教师提问学生,而看不到学生提问呢?”这一问,引起了我的思考:儿童刚入学时对外界的事物总有着极大的兴趣,经常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怎么渐渐地,他们就没有问题了呢?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 :“发明千千万 ,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 ,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 ,敢问、会问呢 ?笔者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 ,采取了一些措施与方法 ,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比较好的效果。首先 ,建议学生问问自己 :我有没有“问题”意识 ?请看下面的调查数据表 :中小学生课堂上主动提问、主动解决问题情况调查序号项  目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1课堂上经常向教师提问 13.8% 5.7% 2 .9%2 遇到问题时自己总能找到解决的方法 73.2 % 71.2 % 6 8.9%  上表选自《教学月刊》2 0 0…  相似文献   

7.
王兴媛 《科学教育》2006,12(6):14-16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相互探讨的互动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上很多教师都会遇到一些“冒失学生”提出的青春期敏感问题,作为生物教师该怎样面对这些问题呢?【案例情景呈现1】我在上《生殖细胞的形成》时,在解释“受精作用”这个概念过程中,突然,章××冒出了一句话:“七十二小时有效”同学轰一下笑了,有女同学说“太过分了”。我愣了一秒钟后,很快说:“知识知道得多,不是件坏事,但要能用来正确指导我们的生活”。接着,又问:“你们是从哪儿了解到这些内容?你们还知道些什么?有疑问吗”?学生七嘴八舌问到:“这些药的…  相似文献   

8.
买椟还珠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这则故事常用来比喻那些取舍不当、舍本逐末的不理智行为。当年我读师范担任实习老师时,曾在课堂上把这个故事讲给学生们听。有一位学生听完故事后天真地问我:“为什么那个郑国人喜欢盒子就是取舍不当呢?他喜欢盒子不行吗?”这个问题让我在课堂上当场怔住。不过,我马上转而问学生:“你们说是盒子贵还是珍珠贵?”学生答是珍珠贵。我说:“这就对了。盒子再华丽,但比起价值连城的珍珠来,买哪个更划算?他买椟还珠,就是舍本逐末呀!”学生又问:“为什么买椟还珠就是舍本逐末呢?舍本逐末就一定不划算吗?要是盒子比…  相似文献   

9.
校园逸趣     
视金钱如粪土一学生在课堂上呼呼大睡,老师很生气地说:“时间就是金钱,这么宝贵的时间你怎么能睡得着呢?”学生慢慢吞吞地说:“老师,您不是常教育我们要视金钱如粪土吗?我还利用它睡了一会呢。”课堂上,语文老师正在给学生们讲解“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快下课了,老师问:“大家都听懂了吧,谁还有问题?”一个学生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冰冻几尺是一日之寒呢?”老师:……课堂上,数学老师正在讲解多位数减法。老师:“多位数减法,先把上下位数对齐,然后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遇到低位数不够减时,就向高位数去借……”学…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听了一堂小学作文课,教师把一只脸盆放到讲台上,刚上课便说:“盆里有肥皂水,现在请大家用竹笔套吹泡泡,看谁吹得大,吹得多。”学生兴味盎然,泡泡吹得满天飞。教师问:“泡泡象什么?”“象汽球”、“象飞船”、“象月亮”、“象珍珠”、“象足球”……教师又问:“要  相似文献   

11.
小幽默     
医学院某班进行口试教授问一学生某种药每次口服量是多少,学生回答:“5克”。一分钟后,学生发现自己答错了,应为5毫克,便急忙站起来说:“教授,允许我纠正吗?”教授看了一下表然后说:“不必了,由于服用过量的药物,病人已经不幸在30秒钟以前去世了!”消除不和某学校开展了一个家庭问题讨论课。在一个教室里,教师问学生:“你们认为要消除家长与学生不和的现象,最好的办法是什么?”一个同学大胆地站起来对老师说:“最好的办法是,您在我的学习成绩单上全填上5分。”只有我没笑老师常在课堂上教育大家说,当看到别人的缺陷和不幸时,千万不要嘲笑。…  相似文献   

12.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的思维如一泓平静的湖水,课堂提问就好像往湖水中投入一粒石子,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未经设计的提问,在这些提问下,课堂教学似乎进行得很顺利,但是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却没有丝毫彰显.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就应该精心地“问”,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那么,教师怎样在课堂中借“问”来点拨,启迪学生的思维呢?  相似文献   

13.
一位三年级语文教师讲《葡萄沟》一课时,是这样指导学生用“有名”一词造句的。教师问:“有名”一词是什么意思? 学生答:“有名”的意思是出了名,大家都知道。教师问:课文中是说什么有名? 学生答;课文中是说新疆吐鲁番的葡萄干有名。教师随即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中国地图轮廓,并在上面标出吐鲁番的位置。然后问:我国还有哪些水果有名?  相似文献   

14.
1 拉近距离课堂上我要求自己做到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过错 ,尊重与自己不一样的意见 ;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不懂就问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你说得真好 ,老师想学学行吗?”“这个问题 ,我是这样认为的……你同意吗?”这样的话语使孩子与我的心拉近了 :“老师 ,我不同意这种看法 ,我认为……”“老师你说的我还是不理解 ,我还是觉得我有道理!”真高兴 ,孩子们成了“教师式的学生” ,而我成了“学生式的教师” ,课堂实现了真正的互动交往。如上《小猴子下山》一课 ,在讲完课文后我出了一道扩展题 :如果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他应该怎…  相似文献   

15.
方旭 《四川教育》2004,(5):42-43
最近,课堂上出现了一种现象:当学生提出课前没有料到的问题时,不少老师都采用了“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解决好吗”的方式。这似乎成了教师抵挡学生突发其问的不败盾牌。扪心自问:假如教师在课堂上有足够的能力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还会采取这种方法吗?这些问题课后都能够得到解决吗?课后我们研究了吗?是否都反馈给学生了?“课后解决”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我们回避问题的“策略”?假如课后也不解决,教师的承诺或建议又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学生满怀求知热情提出的问题,难道就这样“处理”掉吗?我们来看两个案例。案例一:教师声情并茂地…  相似文献   

16.
开心果     
童言 在动物课堂上,老师问一学生说:“费嘉,老鼠的寿命你知道吗?它能活多少年呢?” 学生费嘉随即回答道:“老师,这个问题太简单了,这得要看老猫的心思!”  相似文献   

17.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如何设置科学而又艺术的提问语,引导教学走向成功呢?一、悬念式问语案例: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有位教师在黑板上写出:6、8、12、17、24、26、39、42、53、66。问:“谁能很快判断出哪个数能被3整除?”,当学生很快判断出来后。教师又写上:456、3250、5277。问:“谁能很快判断出哪个数能被3整除?”由于数目较大,学生陷入沉思。教师紧接着又说:“你们可以考考我,随便说一个数,我都能很快地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学生一听,急…  相似文献   

18.
情景再现最近,我听了一堂英语课。课堂上,教师为与学生形成互动,根据学习内容进行了多次提问,但却出现了如下的场景。教师问:“Who is the author of this text?”没有学生回答。教师于是点了一名学生,请他回答。那名学生站起来,读出了课文中标注的作者的姓名后,坐下了。教师又说:  相似文献   

19.
有如下三个令人忧思的课堂提问启发教学小镜头: 镜头(一):教师教《狼和小羊》的第二课时,一开课就问:“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到了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狼就把小羊怎么样了呢?”有几个学生回答:“狼把小羊吃了。”老师说:“小朋友说得很对!狼把小羊吃了以后怎么样呢?”(出现冷场)老师催促:“同学们想一想:狼吃了小羊以后怎样呢?”(还是冷场)有  相似文献   

20.
大象有多重有一次,我们学校一位教师执教《曹冲称象》时,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有一个学生问:“老师,这头大象究竟有多重啊?”教师并没有沿用“生问师答”的传统模式,而是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学生:“同学们,谁知道大象有多重?”不少学生猜起来了:“一万斤吧。”“一亿斤吧。”“四万八千斤吧。”……尽管同学们回答得挺热烈,非常遗憾的是,这个问题在课堂上竟这样猜猜了事了。犤评析犦这堂课就教育理念而言,无疑是新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动态生成,都体现得比较充分。但是“大象有多重”竟成了整堂课的遗憾。我想:“大象有多重”在这课中重要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