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侵占了胶州湾地区.根据国际法,德国从出兵胶州湾到以条约的形式确认它在山东特权的每一个步骤均违背了国际惯例,构成了对中国的武装侵略.在这一过程中,清政府各级官员曾依据有限的国际法知识进行过一些外交斗争,但由于他们对国际法从认识到运用都存在一些误区,加之中德双方强弱对比的悬殊和德帝国主义的骄横,以及晚清最高统治集团的软弱,最终导致了胶州湾的沦丧.这也说明在国力过于弱小,独立主权大量丧失的情况下,国际公法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德国充当了瓜分中国的急先锋。在中国沿海的众多优良港口中,德国为什么偏偏选中了胶州湾呢?19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就企图在中国掠取一地作为其侵略据点,故派“中国通”———柏林大学校长、著名的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前往中国摸底。李在中国作了7次旅行,跑遍了中国的13个省,曾详细调查了山东的矿产、物产情况,盛赞山东的富庶,惊叹胶州的险要。虽然李从未到过胶州湾,但其从各种文献中,认定胶州湾是一个天然良港。1870年他向政府建议“欲图远东势力之发达,非占领…  相似文献   

3.
一、德国侵占胶州湾与甘军东调十九世纪末年,资本主义国家陆续变成了帝国主义,英、俄、法等帝国主义疯狂地进行竞争,德、美、日等国也相继而起,美国在中国谋芦汉路不得,转而钻营粤汉路,德国图占胶州湾,日本觊觎福建。及胶州湾事变发生,中国沿海形势急转直下,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险恶狂潮。1897年初,驻华德国公使海靖向清政府总理衙门提出交涉,竟然指名索取胶州湾,清政府以胶州湾形势紧要而拒绝;同时,清政府打算待向德、英订购的兵船制成后,即停泊胶州。当清政府还未来得及布防胶州时,德国已向胶州湾  相似文献   

4.
1897年德国出兵侵占我国胶州湾,这个事件与当时德国积极推行海洋战略有着必然联系。1888年,威廉二世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此后,在他及海军大臣蒂尔皮茨的推动下,海洋战略和海军建设迅速地在德意志帝国内政外交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到了世纪末,随着海军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占领海外军事据点和争夺海上霸权,也成为德国政府的头等大事。经过多次讨论和实地调查,德意志帝国政府最终把中国北方的胶州湾当作侵占海外据点的首选目标,并于1897年11月实施了军事占领。侵占胶州湾虽然暂时地增强了德国在中国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但却导致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原有国际力量对比的严重失衡,加剧了德国与其他列强的关系紧张,使德国在国际社会备感孤立,最终,不可避免地遭到失败。  相似文献   

5.
主权原则是《联合国宪章》所确认的一项基本原则,但是,进入冷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口“人权高于主权”,动辄对中小国家横加指责、干预,甚至动武,主权原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南联盟前总统米洛舍维奇被引渡事件,充分体现了国际关系上的一些变化。通过这一事件,该文结合国际法中有关主权与人权问题、引渡问题对此事件作一探讨,并指出该事件的国际法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征以及中国所处的世界秩序都无法从我我们自己的传统里产生出近代国际法。中国的古代不存在产生近代国际法的基础,只有一些国际法萌芽。近代国际法骒在19世纪中叶由西方输入的,第一个全面地系统地将西方国际法介绍到中国的是美国传教士威廉.马丁(WilliamA.PMartin),文中句是丁良。  相似文献   

7.
历史回眸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以开设银行、强迫贷款、投资铁路、开矿设厂等方式加紧对中国经济上的侵略,同时以德国为首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1897年冬,德国以传教士在山东被杀为借口,派舰队强占了胶州湾,第二年又强迫清政府将胶州湾租借给德国,并允许德国在山东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等,把山东变为德国的“势力范围”。历史只有过去没有未来,因为未来是靠我们创造的。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放松了对中国的控制,日本乘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权益。大战开始后,日本借口对德宣战,…  相似文献   

8.
胶州湾在德国“世界政策”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世纪末期,德国在经历了资本主义急速发展阶段之后跻身于列强瓜分世界的行列,出兵侵占胶州湾是德国进入帝国主义全盛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通过对俾斯麦大陆政策背景下的殖民政策与威廉二世“世界政策”指导下的社会帝国主义政策进行比较和分析,阐明德国侵占胶州湾与德国实施舰队计划及海军战略的关系,为认识这一时期的德国对华政策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俾斯麦大陆政策背景下的殖民政策对俾斯麦在殖民问题上的立场及其变化,史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俾斯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德国获取殖民地采取了怀疑、消极甚至完全拒…  相似文献   

9.
香港“新界”是英国于1898年强行从清政府手中租借去的,租期为99年。从1898年算起至1997年,正好是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7年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那么租期为何为99年呢?这是有历史原因的。1897年11月,德国借口两个教士在山东巨野被杀,派舰队强占胶州湾。1898年强迫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订立关于租借胶州湾的条约。当时清政府总理衙门忙去找德国驻华公使海靖协商,海靖提出六条要约。大致是:将胶州湾四周百里租借给德国100  相似文献   

10.
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对于中国的侵略逐步升级,从经济到政治,再由政治到领土,最终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而作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参与了中德有关胶州湾、中英有关威海卫与香港拓址的交涉。德国舰队占领胶州湾后,赫德首先建议总理衙门要求德国撤军。眼看德国撤军无望,赫德又转而劝说总理衙门尽快满足德国的要求,早日结束中德间的交涉。为了使英国也在抢占中国沿海重要港口方面分得一杯羹,赫德以清政府打算主动将威海卫租借给英国为由,将英国政府的目光引向威海卫,在中英有关威海卫的交涉中充当了双方沟通的桥梁。在中英有关香港拓址的交涉中,赫德向总理衙门建议由港英政府帮助中国在香港周边收税,从而引发了中英间有关九龙海关税卡去留的交涉。  相似文献   

11.
这是法国海军部长 Edouard Lockroy 在1901年四月二日寄给巴黎时报的一封信,标题是“德国人在中国”。有没有发表,现在不容易调查。美国退伍海军司令 F.M.Barber 的英译稿是在美国国立档案馆里发现的。现在把它重译成中文,随加附注,供读者参考。这封信指出德国地质学家李托风于1882年来到我国胶州湾,调查地势的险要,交通的路线,资源的所在,雇工的情况。他认为胶州湾可以建立一个最理想的军港。1897年,德国以教士被杀为借口,派兵占据胶州湾。占据的地点,都是李托风选定的。信中指出德国从此更加紧对中国的军事的、经济的侵略:(一)军事侵略。1900年,德国消耗了一亿九千一百万法郎,调动大小兵舰几十艘,载运军队19,601人来到中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一道进行镇压义和团运动。(二)经济侵略。1887年,德国在中国的商船已有70,897吨。1898年,他们又开辟一条通达新嘉坡、香港、上海和横滨的航线。1899年十月到1900年十月,开进胶州湾的德国轮船已达140只。来往于印度、缅甸、中国和日本的德国商船竟有六百只之多。德国和英国在长江一带的商业竞争愈趋剧烈.德华银行也在上海和天津开设起来,并对中国进行投资,掠夺原料,开设工厂。说明这时德国对中国不但输出商品,也已输出大量的资本;同时也说明德国对中国已从资本主义侵略发展到帝国主义侵略的阶段了。这封信最后描写德国经营殖民地——在胶州建立军港、在青岛开辟商埠的情况。德国人已把“卑士麦街”硬加在青岛的图片上面。他们厚颜无耻地把青岛划入德国的版图内。法国的海军部长也认为德国在胶州的势力非常巩固。他说:“没有人再能把它驱逐出去了”,它可以“对中国……顺利地进行‘和平’的征服”了.他说:“这是一个殖民地和商业政策的例子,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必须指出,法国海军部长要法国人“深思”的,不是中国已竟丧失了一块神圣的土地,中国人民应该觉悟起来,共同奋斗,把德帝国主义赶出去。他们所关怀的,是法国不应该落在德国后面,而应该急起直追,加紧对中国的侵略。美国退伍海军司令翻译这封信,也是别有用心的。他给美国的反动统治集团介绍德国的侵略行为,无非是要他们走德国的军国主义道路。但是中国人民一直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胶州湾被占领以后不到两年,义和团运动就在山东蓬勃地发动起来,蔓延全国。这个运动,对制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起了很大的作用。它还鼓舞我们继续斗争,直到把所有帝国主义势力全部彻底逐出中国为止。  相似文献   

12.
“山东问题”,是指日本于1914年借对德宣战之机强占山东胶州湾及胶济铁路的归还问题。巴黎和会不但没有解决好这一问题,反而作出了让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的决议,从而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中国拒签对德和约,此问题遂成为悬案。  相似文献   

13.
北京同文馆是近代中国由政府设立的最早的一所近代化学校,尤其是它对近代国际法的翻译与教学对国际法在中国的传播起了极大的影响,它翻译了一系列的国际法著作,开设了国际法课程,培养了一批近代中国外交人才,对维护中国主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试论郑观应的国际法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观应通过对近代国际法的深刻理解与认识,初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国际法思想。他认为中国应与国际社会接轨,以国际法为处理对外事务的主要依据,并从国际法角度提出了变法维新、改革中国政治制度的主张。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论述了19世纪德国占领胶州湾和青岛问题的由来,以及一战爆发后日本又趁机占领青岛的事实;论述了巴黎和会关于山东青岛问题的处理和华盛顿会议关于青岛问题的最后解决等问题。分析了青岛问题与五四运动的关系,揭露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野心及侵略罪行,以警示后人奋发自强,使历史耻辱不再重现。  相似文献   

16.
郑观应对国际法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观应肯定了国际法的现实意义和理性精神,并在国际法的启发下形成了初步的国家利权观念。他以国际法为依据,对西方列强的侵略特权进行了谴责,提出了放心除不平等约的建议。郑观应批判了中国传统的世界秩序观,积极主张中国进入当代国际社会,并把变法自强视为中国获得平等国际地位的根本,代表了同一时代知识分子对国际法认识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19世纪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武力侵略,近代国际法开始正式传入中国并逐渐传播开来,给中国带来了不少的影响。正确认识和评价这些影响,要从考察近代国际法的性质以及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实际出发,对清政府如何适用近代国际法、清政府官员和学者对国际法的认识和评价、外国人对国际法输入中国的态度等三个具体方面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近代国际法对中国的有益作用甚少,在一定意义上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法律武器。  相似文献   

18.
“9.11”事件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人员伤邙和财产损失最严重的一次恐怖袭击,虽然,“9.11”事件已经过去将近一年,但它对国际社会所造成的影响之深远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从国际政治和国际法的视角,客观理智地去分析恐怖主义,并在国际法的框架内去研讨国际反恐合作,无疑是摆在各国学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通过对国际主义的界定,对恐怖活动形式的变化,对联合国在国际反恐怖合作方面的努力和美国在反恐问题上“独步天下”的做法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试析曾纪泽的近代国际法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国际法是处理近代国际关系所遵行的基本准则。曾纪泽作为中国近代名的外交家,在外交实践中对近代国际法进行了认真学习、研究和大胆的实践,形成了其近代国际法意识,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国际法的输入与中国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发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中叶伴随着国门洞开和“西风东渐”,国际法开始传播到中国,在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教训后,清政府内部一批有见识的官僚士大夫在震惊之余,逐渐认识到一种新的国际形势已经开始,迫于形势压力,清政府开始接受国际法,对近代中国主权原则有了初步了解,并在对外交涉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运用,由此近代中国逐渐融入到国际社会,挽回了一些利权,培养和唤醒民众近代民族意识,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