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作文的儿童”与“儿童的作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作文的儿童”——关注儿童的作文原态在“儿童”之前加上“作文”这一定语不是为了框定一个范畴,而是为了试图聚焦一种特殊的生命状态——“作文着的儿童”。1.童情的缺失——虚假化叶圣陶提出“:要写出诚实的话,非由衷之言不发,非真情实感不写。《”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作文要“感情真实”。但遗憾的是,小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非常严重,胡编乱造十分普遍,动辄就搞“五子登科”——推车子、抱孩子、领瞎子、捡票子、让位子。写“父母”不是选取“父母冒雨送伞”,就是选取“父母宁可穿破衣服也要给我买学习用品”;写“老师”的不是选取…  相似文献   

2.
张夫伟 《山东教育》2007,(10):14-15
反思当前的儿童教育实践,可以发现弥漫着过多的不可讨论性和不容置疑性。不可讨论、不容置疑的后果是毫无条件地接受。于是,教师和父母把“说不”这种行为认定为是错误的,不道德的。面对不可讨论和不容置疑,他们教给儿童的是不能说“不”.只能服从相照办。于是.听话和顺从成为了美德,成为判定“好孩子”与“坏孩子”的标准与尺度。如果教育生活里充斥的是“必须”和“不得不”,那么教育营造的无非是一个精神的牢狱,[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陈丽贤 《考试周刊》2010,(6):234-234
近年来,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驱动,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随之农村留守儿童也逐渐增多。留守儿童身体及心理的健康成长,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分析了幼儿园“留守儿童”的品德现状,并提出了对幼儿园“留守儿童”进行品德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文革”是新时期以来的中国作家面对的最近也最压抑的历史,对这段历史的描述,不同作家的叙述与书写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与形态。论文考察新时期以来的知识分子作家,面对文革这段历史时,这些读史者是如何去“读”和“叙”,对文革的历史叙述存在哪些历史误区与困境,如何建立关于文革的历史叙述的有效而丰富的生态。  相似文献   

5.
在“儿童”之前加上“作文”这一定语并不是为了框定一个范畴,而是试图聚焦一种特殊的生命状态——“作文着的儿童”。  相似文献   

6.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研究的热点。近几年来,学术界在农村“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形成原因、监护类型、社会化、权益保障及支持体系的构建等诸多方面展开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今后研究者应当注重基础性研究,加强研究的整体性与系统性,不断拓宽研究渠道,为最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幼儿园阶段开展工程启蒙教育,为的是在儿童稚嫩的心灵上播下一颗“工程梦”的种子,帮助儿童形成“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实践”的意识。从项目来源上看,工程启蒙教育要源于儿童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源于儿童的游戏兴趣及需求,源于师幼共同生活中的有价值的事件。从实施策略上看,工程启蒙教育要注重过程、支持儿童发现问题,注重计划反思、鼓励儿童实践验证,注重协作交流、支持儿童迁移经验,注重协同育人、延续儿童探究兴趣。  相似文献   

8.
李艳 《文教资料》2010,(3):9-11
儿童散文是通过童心、童真、童趣的自然流露所创设的独特氛围和独特情愫来拨动读者的心弦.使其动情动容。因此,儿童散文创作,关键是应该具备“真”与“趣”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仁”作为孔子的核心思想,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所追求的文化理想,也是孔子对“三代”的一种历史的反思。这当中既承载着孔子对孜孜以求的“黄金时代”的理想诉求,也体现着儒家创始人对“三代”精神的历史的自觉。特别在对“三代”的反思、回归和超越中,体现了孔子深刻的历史感和儒家人世的厚重责任感。  相似文献   

10.
儿童语言中的“上”、“下”类方位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儿童在使用趋向动词“上”、“下”及形成对垂直方位的心理表征能力的基础上开始掌握“上”、“下”类方位词。本文考察了儿童使用“上”、“下”类方位词的情况 ,从句法、语义方面描述了其发展过程 ,并讨论了儿童习得“上”、“下”类方位词的机制和特点。  相似文献   

11.
在“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发现了生活在底层的儿童和妇女是最容易被“损害和侮辱”的形象,这种发现日后成为中国作家表达人文关怀的一种精神传统。在晚生代作家群中,毕飞宇对儿童和妇女关注是比较突出的。在《地球上的王家庄》和《玉米》中,文革岁月的荒谬使得儿童和妇女的相较于“五网”时期呈现出一种“魔鬼化”的面目;而在《哺乳期的女人》和《林红的假日》中,改革年代的儿童和妇女则在市场经济时代中存在被陌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文革”结束后,适应国人情绪宣泄和政治批判的需要,“伤痕文学”应运而生。它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文革”及“文革”前的政治运动给中国人造成的创伤。“伤痕”文学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当代结束了“非人”的文学的历史。伤痕小说在艺术上一般比较粗糙、直露,但它还是提供了大量可以对某种荒谬的历史加以阐释的信息。继之而起的“反思小说”则把沉重的思考带进了文学,它恢复了文学质疑生活的功能。反思文学由于大多浸透了血泪人生的感悟,反映的又是苦难已被超越的审美心理,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的悲剧力量中隐含的历史批判,也给了从集体迷误中走出来的人们以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13.
申景梅 《天中学刊》2011,26(4):64-67
"十七年"时期的革命历史题材儿童小说具有题材多是真人真事或以真人真事为蓝本、重视对阅读者的教育和引导作用、结构设计模式化、宣扬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崇尚高昂悲壮的审美趣味等特征。1960年前后,革命历史题材儿童小说的创作相对兴盛,出现了短暂的高潮,但由于作家队伍的整体萎缩、"阶级斗争"创作原则的空前强化、文学对政治语境的迎合与趋同、审美向度的缺席等原因,到文革前仍无可挽回地呈现出了整体萎缩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教育》2010,(6):24-24
随着劳务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为此,要强势启动教育“关爱工程”,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健康和心理等方面予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相似文献   

15.
李凤 《家教指南》2003,(3):27-30
民以食为天,成人如此,儿童亦然,区别在于儿童正值生长发育阶段,对食物的要求更为挑剔。健康的食谱与科学的饮食习惯是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令人遗憾的是,不少食物或因污染,或因选择不当,如同侵入电脑网站的“黑客”—样,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损害,这不能不引起天下父母的高度警惕。“黑客”之一:食物污染你知道吗?人类最残酷的“杀  相似文献   

16.
著名作家萧平“文革”题材小说独具特色,完美地展示了那一特殊时期的人性的残缺。这种完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真实感受的抒写,将扭曲的人性艺术地、淋漓尽致地呈示出来,在残缺中绽放了美丽;二是用“爱”来疗救、弥补残缺的人性,最终使人性走向完美。作品在反思批判历史、揭露残缺人性的同时,也让读者看到了美与爱的存在,这也是萧平“文革”题材小说的最大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7.
姜丽丽 《学周刊C版》2014,(9):197-197
近几年来,社会各界对“留守学生”的关注越来越多,我校也设立了“农村留守学生研究”这一课题,作为班主任的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主要负责“留守学生在校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一子课题中学习习惯的研究。我对我校三年级42名留守儿童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整体学习习惯状况堪忧。  相似文献   

18.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为此,本文通过调查、访谈等方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对策,以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现和价值观,使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高辉  高晓旺 《考试周刊》2013,(89):164-164
“留守儿童”队伍庞大,他们的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领导人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政府出台了很多惠民政策关心他们。但对“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儿童”关照不多.有很多“问题儿童”出现了心理问题。由于媒介大多集中在城市,农村的“问题儿童”现象还未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近年来,我们在调查研究、分析成因的基础上.探索出一些针对“问题儿童”的对策,有针对性地为学校、家庭教育提供智力保障。  相似文献   

20.
黎雯 《科学教育》2009,(4):92-93
杜威“儿童中心论”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儿童成为了整个教育的中心,强调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亲自体验获得知识与技能。“儿童中心”与个性化教育的取向是一致的,活动式课程与情境式教学是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对个性化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