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代史著如《史记》、《汉书》常引用传中人物自己所作的诗歌来增加表达效果,这些自作诗产生于特定的历史场合,很好地体现了人物在特定场合中的心境情绪,具有史家笔法不能达到的表达效果。人物自作诗多由"事象"感发,大部分是悲剧人物在困境中发出的悲鸣。史著中引用的诗歌往往能与历史叙事相互交融,起到诗史互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苏轼的诗歌中有一百二十多首有序言,其诗序的实质就是直接以“文”的形式作为“诗”的一部分,就是“以文为诗”。苏轼的诗序内容丰富、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同时,诗序与诗歌正文在内容、用韵、意蕴、风格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只有在诗歌整体中,超越诗序与诗歌正文的内容意义与审美风格才会呈现出来,诗序只有在诗歌整体中才能实现其价值与功用的最大化。“文”成为“诗”中不可分割的有机体,苏轼就这样以诗序的形式对“以文为诗”作出了发展。而苏轼笔下的诗序之所以有如此风貌,既根源于宋代的文化思潮,也是苏轼精神主体之彰显、内在素质自然流露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唱和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特殊体例.唱和诗在体裁和题材方面都较近似,通过对这些作品进行比较,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同类文学作品的不同特征,也更能看出同一类作品,在交往唱和的产生过程中如何相互借鉴和引用,对文学主体各自的创作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次韵诗是唱和诗的一个重要类别,也是二苏唱和诗的一个重要体裁,因此,本文从唱和次韵诗的流变和基本特征入手,以二苏次韵诗的创作情况为例,对这种诗歌的题材及体式特征进行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4.
《次韵陈海州书怀》、《次韵孙职方苍梧山》是苏轼咏苍梧山的名作。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任,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乌台诗案”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绍圣中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卒于常州。谥文忠。他一生坎坷,  相似文献   

5.
张耒《次韵渊明(饮酒)诗》与陶渊明《饮酒》二十首精神意蕴相通,与苏轼、苏辙、晁补之和陶《饮酒》诗在思想感情上也有相同之处,然张耒之诗对饮酒之乐的表达远比渊明《饮酒》及苏轼、苏辙、晁补之之作强烈而张狂。在张耒身上,饮酒之乐在求“真”去“伪”,饮酒之道在得“自然之性”,饮酒代表着一种精神和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对苏轼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思想上,也直接表现在诗歌创作上。通过对苏轼诗语出白居易诗歌的分析,从苏轼对白居易诗歌的受容与警惕这个角度,可以看出苏轼诗风与白居易的联系以及苏轼晚期诗风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苏轼诗画创作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写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十分精当地指出了王维诗歌有画意、绘画有诗情的特征。在过去,人们大多是从王维的诗与画的角度来分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文试从苏轼的诗与画的创作入手,来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苏轼诗画中的具体体现,这也指明了苏轼的诗画创作遵循了诗画一律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苏轼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歌,而其中的子由诗占了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情感真挚,内容丰富,通过对苏轼子由诗的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苏轼的个人思想,以及这些诗歌中表达出的他与弟弟子由的深厚感情.这类诗歌或抒发人生哲理,或追忆兄弟幼时的相处时光,或嗟叹分别的哀愁,或记录自己见到的人世民俗."子由诗"中有的借寄子由之名抒发自己对社会政治的不满,有的体现了苏轼旷达的人格,更有些诗歌尽管是描写兄弟之间的情意,却深刻地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他在这种政治浪潮下的无奈,体现出了苏轼作为一代文豪的毫放情怀.  相似文献   

9.
苏轼一生诗作繁盛,交游无数,留下了许多诗作,其中不乏有感叹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诗歌.苏轼从密州转任徐州,无论是思想还是创作都有着明显的转变.《宿州次韵刘泾》是苏轼赴任徐州路过宿州时所作,表达了当时自己对政治仕途的惆怅无奈之情.通过诗作不仅可以感受到他和友人的真挚情感,亦能窥探他在此时期的思想感情转变.  相似文献   

10.
苏轼《琴诗》以琴声为喻阐释佛教缘起的道理, 是佛经寓言譬喻影响下的产物, 体现了苏轼诗歌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次韵陈海州书怀》、《次韵孙职方苍梧山》是苏轼咏苍梧山的名作。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与王安石政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在朝诗主要写于熙宁与元祐时期。熙宁变法对苏轼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时期的在朝诗以送别、酬赠为主,抒发了作者抑郁不得志的惆怅、愤懑和无奈之情;元祐年间,苏轼官运畅达,位高爵显,创作了大量的送别、酬赠之类的诗歌,较熙宁间诗多了几分智者的雍容平和,也有岁月不居、韶华难再的感慨,以及向往自由、思乡念旧之情。艺术上与苏轼的外任诗相比,熙宁间诗往往于豪放之中裹挟着郁勃不平之气;元祐间诗的创作风格较少犀利与压抑,而保持着一种从容不迫的清雅与内敛。这些在朝诗与外任诗共同记录了苏轼一生宦海沉浮的心路历程,因此在苏轼的诗歌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并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苏轼是一位全能文人: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词与南宋辛弃疾开豪放一派。苏轼的诗歌,内容丰富多彩,有反映社会重大题材的政治诗,针砭时政的讽喻诗,歌颂祖国山河壮丽多姿的景物山水诗,以景寄理、意在言外的理趣诗,具有陶(渊明)诗风格的和陶诗。苏轼的词,"新天下耳目",大胆开拓、革新,使词体发展到苏轼为之一变:从婉约而豪放,从题材狭窄到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苏轼的散文代表了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散文文思开阔,笔力奔放,语言流畅。尤长议论文,析理透辟,雄辩滔滔,博采史实,笔锋锐利。  相似文献   

14.
苏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集大成者,历来深受人们的推崇与喜爱,对其诗歌的研究与编译也经久不衰。在中国传统文学向世界各地传播的同时,苏轼其人、其诗也受到海外世界尤其是英语世界汉学家的重视,各类英译中国文学作品选集中选编苏诗的现象也层出不穷。在20世纪末期出版的两本具有代表性的英译中国文学作品选集便选入较多的苏诗,从诗歌编排、诗歌体裁与诗歌内容三个层面去分析其不同于国内的编选标准,有利于认识英译选集对苏轼其人、其诗的另类解读与多元化呈现。  相似文献   

15.
苏轼所创作的涉及到饮食题材的诗、词、文有很多,而他所创作的饮食诗文除了受到其本人生活态度与人生经历的影响,也与北宋当时的饮食文化息息相关。苏轼的饮食诗上承陶渊明饮食诗的艺术境界,下开北宋诗歌的新题材。本论文将苏轼的饮食诗文与北宋当时的饮食文化相结合分析,力图厘清苏轼本人对饮食的态度与观念。  相似文献   

16.
宋孝宗隆兴年间王十朋任职饶州,与洪迈等人结楚东诗社,以诗筒传递的方式次韵唱和。诗社唱和诗歌分别辑有《楚东酬唱集》和《楚东酬唱后集》。虽然这两书今皆已亡佚,但通过对现存文献的梳理,探寻这一社集诗选的刊刻情况、收诗内容,对于考察孝宗朝唱和诗歌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苏轼和李白     
苏轼对唐代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许多诗人都有所学习、借鉴,其中以李、杜为最。苏诗的基本艺术风格,与汪洋恣肆、豪放雄奇的李白诗歌十分接近。苏轼对李白及其诗歌,作出过许多高度评价。在苏轼的诗词作品里,有不少地方受到李白的影响。苏轼还好以李白自喻。苏轼与李白的差异主要表现为:苏轼的写景诗多理性思考,白诗则多主观激情;苏轼诗歌在句式上比李白更散体化。就人物性格言,苏轼在身处逆境时比李白更为豁达、开朗。  相似文献   

18.
对李之仪的几首诗歌进行考述,探讨他的政治倾向、遗表案、赴定州任途中的创作状况以及与秦湛的次韵唱和诗等问题。存对这些诗歌进行考证和编年的同时,对学术界存在的一些争议进行辩证,并对他政治思想和人格的变化进行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9.
苏轼对易学的兴趣,始于乌台诗案之后苏轼锒铛入狱期间。当他流放儋州之后,苏轼完成了《苏氏易传》。由于苏轼受到易学思想的熏染,从苏轼早年就形成的追求自然适意的人生态度来看,对他通达放浪的思想性格有深刻的影响。苏轼以易学为基础,以其多样化的著作如散文、诗歌、词、绘画、书法等表达他宽广的胸襟以及对文化传统的极大包容。宋人如苏轼辈研究易学,好发为宏论,故学术风格导致写诗议论转多,有时会使得诗风在奇趣之下顿失诗格,所以居儋州期间苏轼在师法唐诗风格之下便不得不转而师法魏晋,以渊明为诗,这就是诗歌的流变与延续使然了。  相似文献   

20.
元祐六年(1091年),为远离朝堂之争苏轼自请知颍,他在知颍期间创作的诗歌被称为"颍州诗".苏轼"颍州诗"涉及关怀民生、吟咏自然风光、叙写与友交游等题材,呈现出诙谐幽默的情趣和超然物外的境界.苏轼在"颍州诗"中多次描写颍州地方风物,追思先贤,怀念恩师,促进了颍州文学的发展,对颍州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