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中国的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两位作家——路翎和阎连科,他们分别为现实主义带来了极具特色的"心理现实主义"和"神实主义"。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以两位作家比较的可能性为起点,探讨现实主义的流变及对当下文学的意义1。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罗杰斯的"反射"理论来理解莱辛的现实主义小说《简·萨默斯的日记》,并分析她是怎样在这部具有自我代表性的作品中,采用心理疗法的形式,以心理分析和小说人物的双重身份,通过以镜自鉴、以镜鉴世来构建自我的。  相似文献   

3.
狄更斯以其经典的小说创作,将19世纪英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推向巅峰.狄更斯以妙趣横生的幽默和讽刺、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浪漫的现实主义描写,被后世奉为"召唤人们回到欢笑和仁爱中来的明灯",被儿童比拟成西方世界给人们带来欢乐幸福的一种精神象征.本文旨在探讨狄更斯儿童教育观念对我国基础教育及当下和谐教育理念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现实主义核心是“寻找人,“把握人的灵魂,人的精神世界,笔者在此称之为心理现实主义。文章首先从“失美“与“求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陀氏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对社会的巨大而深刻的批判力度,而后,在与现代派,与传统现实主义的比较中凸现陀氏“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特色与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现实主义在晚清以"写实派"的概念引进中国,"写实主义"在"五四"时期占据了文学的主流地位。"五四"时期对写实主义的接受有着科学和进化论两个重要的背景,"理想的写实派"是"五四"文学的理想形态,这是1930年代接受现实主义的一个重要心理基础。1930年代初,"五四"时期普遍使用的"写实主义"这一概念经过重新翻译,以"现实主义"的译名基本固定下来,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得到重新阐释,而恩格斯的著名论断成了现实主义定义的核心内涵。抗战前夕,已经基本上形成了独尊现实主义的趋势。现实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中始终处于中心的位置,与现实主义相关的诠释与争论,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主要历史脉络。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中有关真实性、典型、形象思维、世界观和创作方法等问题的争论都是围绕着现实主义展开的。  相似文献   

6.
当前西方批评界提出“心理现实主义”的创作主张和批评理论。所谓“心理现实主义”特征何在?它突破传统的现实主义局限于外在生活的现实,或人物的行为现实,而涉足于心理世界,表现心理现实。它把现代派意识流小说等心理小说对心灵、生命意识描写及其技巧,与传统现实主义的现实原则、求实精神相融合。它不象现代派的心理小说以心理的潜意识本能为唯一的或主要的表现对象,而是面对全部的心理世界。它毕竟超越了浪漫主义文学的抒情层次和传统现实主义性格层次。它的心理世界又是与外在社会生活物理世界相  相似文献   

7.
"异化"是弗洛姆用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人的性格的一个中心概念,他认为异化的根源不仅在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更在于人的存在与本质的矛盾.要克服异化,必须进行心理革命和社会革命.弗洛姆的异化理论体现着强烈的批判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8.
对《寒夜》中汪母心理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寒夜>是巴金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上一部转折性的代表作品.作品对人生世相的揭示,对人性的悲剧与困境的深刻探寻,启发着读者对人物命运的思考.本文试图通过对汪母"恋子"心理的分析,来探寻<寒夜>中汪家悲剧背后人性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亨利·詹姆斯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家,其作品也具有印象主义色彩。在《小说的艺术》一书中,他就明确提出:"一部小说是一种个人的、直接的对生活的印象。"从印象主义绘画艺术的特点来欣赏亨利·詹姆斯的中篇小说《黛西·米勒》,可以发现它具有浓厚的印象主义色彩。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叙述视角,语言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及光与色彩的描绘,可以解读印象主义色彩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0.
《他们》是美国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代表作。本文阐述了《他们》这部作品的"心理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并详细地分析了《他们》处理小说人物心理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创业史》《人生》以及《白鹿原》是当代文学史上不同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典型范例。文章基于三者的文本对比分析,着眼于现实主义的衍变,从作者创作理念、人物塑造等方面来论述"现实主义"的代际差异。  相似文献   

12.
欧茨的中篇名作《僵尸》既是一部犯罪小说,更是一部"身体叙事",对身体的关注、规训、伪装和操纵构成作品的主线和主要内容。本文运用认知诗学的两个批评工具——图形/背景和容器图式——来考察文本中性、暴力、权力欲和欧茨的心理现实主义的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13.
杰克.伦敦是一名以矛盾思想而著名的美国自然主义及现实主义作家,其矛盾思想散见于其各个小说,本文试从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论来探讨《野性的呼唤》中杰克.伦敦对“超人”理想产生的矛盾心理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驿站长》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开山之作,普希金成功地塑造了19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典型"小人物"。此后,俄国现实主义的作家们竞相将这一主题发挥到极致。本文试通过对作品的艺术手法的探究来揭示其其中的现实主义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15.
只有从根本上以一种艺术的标准来重新解读夏衍的剧作,才能揭开长期以来笼罩在夏衍头上的"现实主义剧作家"的面纱。对夏衍剧作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分析"现实主义剧作"的艺术特征,而应该从真正艺术审美的角度重新审视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散文诗一向以"空洞,无病呻吟、缺少对社会现实与人文的关怀"等"弊端"而垢病于人,引入"第三空间"这一概念,旨在指出21世纪散文诗前沿文本(《大诗歌》散文诗部分)其叙述和抒情空间已经发生本质性的转变,从物质世界的反映到精神世界的相对封闭性书写,过渡到了现在进行时的"第三空间"书写,散文诗写作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开放阶段,通过对真实性、音乐性、先锋性、思想性及审美实质诸元素的论述,辩证地阐明了第三空间与现实主义之间的关系本质以及《大诗歌》散文诗文本作为探索和实践意义上的书写特征,而"第三空间的现实主义"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对心理现实主义的本质性揭示及其概念的一次拓展,也是对散文诗审美偏见的一次适时的纠正,乃至对散文诗传统写作的一次善意提醒。  相似文献   

17.
《文山学院学报》2014,(2):63-67
"影响的焦虑"是哈罗德·布鲁姆用来分析诗人与先驱诗人关系的理论,它解释了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范稳在接受魔幻现实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学遗产的基础上,以藏人的视角体悟藏传佛教的悲悯和大地的灵魂,创作出了体现"神灵现实主义"的《悲悯大地》,这是超越影响的创新。"英雄叙事"是作家在"反英雄"创作潮流中的逆向书写,英雄最终归于庄严、博大、静谧的大地,这是身处现代都市的作家在感性英雄崇拜的驱使下对自然的皈依。  相似文献   

18.
《音乐世界》2007,(9):149-149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么一则心理游戏:"由太阳联想到什么?""阿波罗""阿波罗又能想像到什么?""神""神能够联想到什么?""阿波罗""你是现实主义者……"这种心理游戏的旨意在于,用联想刺探出对方意想不到的一面。以上这段对话,回答者乃藤原龙也,也是"死亡笔记"的拥有者。——看来,金牛座的现实主义又多了一位有力的"人证"了!藤原龙也,15岁时被导演蜷川幸雄发现,在伦敦巴比康剧院首次登上舞台后,一直被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新时期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阎真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深刻地写出了曾坚守清高与清白的主人公池大为最终与现实达成和解,从一个中国传统道德理想精神的守护者蜕变为一个不择手段"向上爬"的成功人士的艰难的心理历程.《沧浪之水》显示了从对人性的内在批判到对社会的外在批判的转移,这既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力量所在,也是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局限所在.  相似文献   

20.
《雾都孤儿》的作者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反映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开拓和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雾都孤儿》是查尔斯·狄更斯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通过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揭露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问题。本文从《雾都孤儿》塑造的人物形象及影响因素出发,分析维多利亚时期批判现实主义的特征及在《雾都孤儿》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