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华简《系年》对"千亩"的记载反映了商周对待上帝观念的不同,在商代时上帝是各族群共同的神,商人不祭祀上帝。周人将上帝神视为自己的保护神,认为商灭亡是不祭祀上帝的结果,周王通过种植千亩之田来祭祀上帝,进而佑护周人。  相似文献   

2.
齐兵  徐继先 《大观周刊》2010,(46):106-106,79
蚕在饲养过程中易遭受病原微生物、有毒物质的侵害,引起蚕病发生,造成单产低,质量差,严重影响蚕农养蚕积极性。为提高蚕农识别常见蚕病的能力和普及蚕病防治技术,本文在对蚕病发生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蚕病防治的对策,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毕雪飞 《文化遗产》2015,(1):105-111,158
日本七夕传说除了以神话、故事、传说以及中世纪小说的形态传承于世以外,还以祭文的形态传承于高知县等地。七夕祭文通过民间信仰"いざなぎ(Izanagi)流1"得以活态传承至今,每逢七夕行事和病人祈祷时由"太夫(Tayuu)"诵读。从其讲述内容来看,是由日本羽衣故事加难题型故事再结合七夕传说而构成;从祭祀仪式来看,体现了与纺织信仰的结合。集祭祀、祈祷、占卜等仪式为一体的日本"いざなぎ流"民间信仰中的七夕祭文,以"太夫"诵读的方式保存和传承了七夕传说。  相似文献   

4.
对明清广东的古蚕书、地方志、文人笔记、竹枝词等文本资料进行梳理,呈现出广东蚕业的信仰习俗、祛祟禳灾与禁忌习俗、阴阳五行观念和蚕俗谚语等民俗。明清广东蚕俗蕴涵了大量桑蚕生产技术,也构筑了蚕农的日常生活世界。这些习俗是岭南地域独特自然环境模塑的产物,也是广东蚕农创造性地适应生态环境的结果,对现代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奉天复县官员祭祀一般分为春秋两季,春季祭祀为三月,秋季祭祀为九月,祭祀的祭官为复县知事。本文仅从复县文庙、文昌庙、关帝庙、城隍庙、社稷坛、先农坛、神龙庙祭祀的祭文中探索民国时期奉天官员祭祀的特征,复县知县将各项祭祀活动以"均已列入祠典"为前提条件,以国民政府官方行为进行组织动员,并将祭祀活动视为一项"保境护民"的"政绩"来对待。  相似文献   

6.
王俊芳 《兰台世界》2014,(9):156-157
同其他民间信仰一样,盐神信仰是支撑盐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精神动力。从对海盐盐神的考察中即可看出:盐神信仰奠基于盐神话传说之上,通过盐神祭祀、节会活动等形式表达出来,功利性和广泛性是盐神信仰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7.
同其他民间信仰一样,盐神信仰是支撑盐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精神动力。从对海盐盐神的考察中即可看出:盐神信仰奠基于盐神话传说之上,通过盐神祭祀、节会活动等形式表达出来,功利性和广泛性是盐神信仰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8.
遂昌古有于立春前一日,"官祀芒神,行鞭春礼,家设酒肴,祭祀土神"之俗.又于三月亥日,"祭祀先农,行耕籍礼".自明至清,历有传承.在汤显祖的"迎春"诗中,对特定的祭春文化有着直观的反映,鞭春的民俗事象,在诗中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湖州辑里村蚕农通过改良蚕丝生产工艺,提升蚕丝质量,使得辑里丝迅速赢得了国内外市场,成为湖丝中最著名的品牌。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对辑里丝的由来、辑里丝的生产技术及其在国内外销售情况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10.
社神的源流     
社日节是中国古代祭祀社神的节日。它历史悠久,自远古一直传承至近世。它流行广泛,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要祭祀社神。它影响深远,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是今日常用的"社会"一词也是由于有社日的集会这一文化现象生发而来的。然而对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我们尚未做过全面的调查研究,普通百姓大都甚至一无所知,这无疑是件非常遗憾的事情。社神是土地神,土地是人们的衣食之源,社日节的盛行反映了祖先们对土地的崇敬和爱惜之情。当今之世,随着工业文明的深入发展,人们对土地的感情日  相似文献   

11.
宝志是南朝齐梁时代的一位神僧,生前曾受梁武帝崇敬,亡后更有大量神异传说流传。比如关于其"食鲙"的传说,即见于从唐至明众多典籍,而在文献记载的相承中又出现了以讹传讹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福建"作场戏"又称"阔公戏",乃是向地方神张大阔公祈福祝保的宗族祭祀演剧,目前仅存大田县文江乡朱坂村"丰场"与永安市槐南镇槐南村"人场"仍搬演。作场戏演出时,阔公与田公各司所职,各显神通。阔公神舆及香炉坐镇后棚,作为乡里宗族祭祀仪典中受享香火的主神;而子弟以"肉身"妆扮变身为田都元帅,在祭祀仪典中作为神灵化身"尸",甚或再手捧田公神像,或是与郑二连袂,以"双重"灵威坐镇前棚为场主,发挥戏神的职能神通。而作场戏以"祈丰保民/禳灾祈福"为戏出核心主旨,组合串连为"杂剧群"戏出结构,展示宗教科仪、歌舞、科诨与武术杂技等多元演剧型态,呈现兼融神圣祭仪与世俗娱乐的演剧特点。  相似文献   

13.
腊月与正月     
正腊月,为一年之末的最后一个农历月份,俗称为岁尾,又称为冰月、寒月,文人墨客多称为嘉平月。"腊",起源于我国上古神农时,至今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尔雅》载"凡年来岁初之交,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商朝将过年直称为"祀"即取义于这期间要举行祭祀祖先的活动,这种祭祀活动,古人称之为"腊"或"蜡",周朝时"腊"专祭祖先,"蜡"专祭百神。秦汉时统称为"腊",夏及汉后各朝,"腊"皆举行于农历十二月,故世称农历十二月为"腊月"。  相似文献   

14.
<正>"傩"是我国古代华夏民族的一种由巫者戴面具驱鬼逐疫的宗教祭祀仪式。在周初,就有关于"傩"的文字记载。"傩"在当时分为"有司傩"和"乡人傩"两种[1]1"。有司傩"主要是宫廷祭祀采用的仪式,到汉代发展为宫廷傩舞。舞者头戴假面,手执干戈,驱鬼捉鬼,也称为"方相舞"。而"乡人傩"则是寻常百姓驱鬼逐疫的仪式。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傩"逐渐由一种祈天向娱神转变,成为了一种具备浓  相似文献   

15.
窑神祭祀活动一般包括生日祭祀、节令性祭祀和应事性祭祀等三种形式。这些仪式常常与各种独特的娱乐活动联系在一起,艺术的感染力与宗教的神圣性,增强了矿工文化生活的乐趣,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矿工们的精神需要。  相似文献   

16.
去年金秋十月,正是二秋蚕茧的收购旺季。我国著名的蚕桑生产基地——江苏如东县的十多万蚕农却在伤心地流泪。去年(1992年),省蚕种公司计划调拨给该县饲养的8万张纸二秋蚕(每张纸约出幼蚕2万只左右),除了4000张传统的“苏三元”如期上山结茧外7.6万张首次大面积饲养的“新四元”在比正常的30天饲养期多吃了近6天桑叶后,大多通亮透明,却化成了一滩滩脓水。受灾蚕农捶胸顿足,各级领导  相似文献   

17.
2009年夏,笔者在山西屯留县东酪酴村东南发现了一块元代碑刻,未见于以往著录。该碑刻保存完好,圆形碑首,长方形碑身,龟趺碑座。刻立于元至大元年(1308年),碑身正背面均有文字,正面题"潞州屯留县崇仁乡李高管重修灵岲王庙记",碑阴镌刻村名人目等。本文简要讨论三方面问题:一是碑文中的地震记录,为大德七年洪洞大地震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二是碑文中出现的地名、人物等,多可与附近同期墓葬出土的题记文字对读,为地方史志研究和乡村社会变迁提供了少见于传世文献记载的准确信息;三是碑文有关三嵕庙与羿神话传说的叙述,填补了三嵕庙祭祀羿神这一历史事实在元代史志资料中的阙如,这是三嵕神传说从宋金时期至明清时期传承发展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陕、甘两地连续出土长方窄片状玉人四批,学者多以为是"人牺"或"人殉"。然而分析此类玉人的性质,既不能脱离其祭祀性质的出土单位,也不要忽视器物选材的特殊性。"巫以玉通神",周公制礼作乐,更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从此玉、巫、神三者绑定,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礼仪制度。古人举行祭祀活动都要有一定的仪式,如杀牺、燔烧、掩埋、唱歌、跳舞等,巫是必不能少的角色。本文根据出土遗迹单位的祭祀性质和玉人选材的特殊性,首先追溯了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玉质人像或图案的宗教意义,而后列举了周、秦、汉祭祀属官的设置以及民间的巫觋活动,认为此类玉人代表的不是人殉和人牺,而与巫祝有关,取招引候神之意,是先秦时期暴巫、焚巫陋习的孑遗。  相似文献   

19.
胡霜 《中国传媒科技》2014,(10):151-152
<正>摘要:2014年2月23日,全国报刊广告工作总结表彰大会暨2013年度"金推手"颁奖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湖州晚报官方微信平台"掌上湖州",荣获2013年度中国报刊广告"金推手奖"优秀品牌新媒体奖。"掌上湖州"是湖州晚报继推出网络版——"苕溪网"之后,创新传统媒  相似文献   

20.
程森 《兰台世界》2012,(21):10-11
清康熙年间将北海祭祀地点北移国都东北之混同江边,乾隆时又将北海改祀于山海关,并敕建北海神庙。改祀北海的目的在于遵循"天子宅中,以临四海"之义,以之确立天子威严和统御四海疆土之正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