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多数人认为九一八事变时,由于张学良错误的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造成了东北山河转瞬沦陷.就是因为这个"不抵抗政策",张学良更是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集国恨家仇于一身的张学良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为什么要在不做任何抵抗的情况下而撤离自己的家园?究竞是什么原因让张学良执行了这个"不抵抗命令"?本文将对张学良执行不抵抗命令的原因进行探析,请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2.
<正>他是国民党头号人物蒋介石及其夫人宋美龄身边的红人,也是中共首脑人物周恩来直接领导的中共地下党员;他是张学良的挚友和高级幕僚,多年为释放张学良奔走呼号;他曾两次为苏联提供重大情报,为苏联红军抗击德军入侵、击败日本关东军立下了汗马功劳,被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授予卫国战争纪念章;他在"文革"中备受折磨,甚至最终被迫  相似文献   

3.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已经过去了70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有关中共与"西安事变"的关系,史学界曾有许多猜测和谜团,其无法廓清的争论焦点是:张学良发动事变究竟是一时的冲动之举,还是有过艰难曲折的思想准备过程?中共在事变发生之前是否得到张学良的"通风报信"?  相似文献   

4.
董亮 《兰台世界》2013,(10):10-11,146
<正>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张学良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爱国主义可以说是张学良的灵魂,他将爱国主义贯彻到方方面面的工作之中。在主政东北时期,张学良尤为重视发展东北教育,并且将爱国主义作为教育的核心,形成了"教育救国、重教兴国"的教育思  相似文献   

5.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经有关方面进行谈判与协商,以及在中共方面的帮助下,达成了协议.12月25日下午,张学良不顾有关人员的劝阻,毅然决定亲自陪送蒋介石到南京.在临行前,张对同事们说,我亲自送蒋到南京,这一着是要抓住他的心.  相似文献   

6.
贾力增 《中国档案》2016,(12):82-83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后,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致电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请予支持,并联名电请中共中央急速派代表到西安“共商抗日大计”。为使中共代表尽快到达西安,双方商定,红军在保安赶修简易机场,张学良、杨虎城派飞机来接。于是,中共中央连夜开会决定,派周恩来等前去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会谈,并在保安红军大学前面的平地上赶修机场。  相似文献   

7.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被解除陆海空军副司令职,改任北平绥靖主任.1933年日军攻占热河后引咎辞职.1936年12月12日与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逼蒋与中共合作抗日,史称"西安事变".  相似文献   

8.
周恩来总理曾经高度评价张学良,称他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作为一代风云人物,张学良的个人经历及其档案资料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多次进谏蒋介石无效反遭斥责后,被迫在西安扣留了蒋介石,实行"兵谏",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发生的,中共中央在获知事变发生的消息后,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经过反复研究,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12月17日,周恩来等作为中共代表乘飞机  相似文献   

10.
1961年12月12日晚,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一次有张学良和杨虎城旧部袍泽及亲友出席的宴会,以纪念“西安事变”25周年。在这次集会上,周恩来回想起当年他在延安两次会晤张学良将军的往事,同时即席发表了感人肺腑的讲话。席间许多和张学良一起参加“西安事变”的东北军旧部和中共重要人士,耳闻周恩来的讲演泪水潸然。特别是张学铭和张学思,对他们  相似文献   

11.
张学良提出要求加入中共,中共中央研究同意接受其入党,体现在:电报和信件的往来、当事人多方回忆证实、张在口述中坦诚,"我就是共产党!"。不是一般意义的共产党员,而是中共高层秘密发展的特别党员。  相似文献   

12.
1931年9月18日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国耻日,对张学良将军来说1931年9月18日是个殊非一般的大屈之日.九一八事变造成国土沦亡,山河破碎,激起全国人民的无比愤慨,人们纷纷指责张学良的"不抵抗"行为.这一年,张学良成了千夫所指、万众责骂的"不抵抗将军".舆论界也把"欺诈"、"生活放荡"、"花花公子"之类的恶言秽语,一股脑儿抛向张学良,对张学良大肆讽刺和挖苦.对此,张学良内心十分痛苦,从1931年开始直至去世,张学良每本日记的开始日期都是9月18日,九一八成为他一生不能忘记的伤痛.  相似文献   

13.
有关九一八事变时不抵抗政策,多年来都流传说:是蒋介石下令让张学良不抵抗的,但后来又把不抵抗的责任都归到张学良头上。张学良替蒋介石背了黑锅。这里专门介绍张学良晚年对此问题的说法。 张学良晚年多次谈及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责任问题。他反复说明,九一八事变时下令不抵抗者,是他自己,而不是国民政府中央。他是在获得自由的情况下谈这一问题的。 1990年,日本广播协会采访张学良时,张学良说:九一八事变时,“我认为日本利用军事行动向我们挑衅,所以我下了不抵抗的命  相似文献   

14.
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前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事,早已被近年来公开的档案资料证实。那么,张学良为什么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最终的结果又如何呢?1935年秋,张学良奉蒋介石之命率东北军开赴陕北“剿共”。从10月到11月,东北军连续遭到红军的重创,张学良十分痛苦,开始怀疑蒋介石的内战政策,意识到照此下去,不等共产党和红军被消灭,东北军就已经不复存在了,自己抗日复土的愿望也将化为泡影。“遂触动用和平办法,解决共产党之念生焉。”于是,张学良开始通过各种渠道与中共取得联系,到了1936年春,其联共的努力终于迈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4月9日晚…  相似文献   

15.
张学良思想中的抗日情愫及其抗日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退军关内,致使日寇三月内占领东北全境,从此背负"不抵抗将军"的历史骂名.身怀国仇家恨的张学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但在军事上仍坚决奉行着"保持克制,不予抵抗"的对日侵华政策,而另一方面,面对着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运动,张学良却尽己所能,具有很强的民族气质,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秘密地支援着各地的抗日活动.一、张学良思想中的抗日情愫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接管了东北的军政大权.张学良虽与日本人有血海深仇,有强烈的排日倾向,却没有逞匹夫之勇的条件,他在处理具体问题上是很谨慎的.  相似文献   

16.
《兰台世界》2014,(Z1):150-152
<正>东北讲武堂是张作霖、张学良父子执政东北时期创办的综合性军事学校,与当时的云南陆军讲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以及后来的黄埔军校,并称为民国四大军官学校。从这所学校里,曾走出过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如千古功臣张学良,军事奇才郭松龄,东北军名将王以哲,赫赫有名的中共将领吕正操、马本斋、万毅,著名作家萧军,以及众多  相似文献   

17.
《兰台世界》2014,(S5):117-118
<正>时逢9·18纪念日,辽宁省档案局(馆)长赵焕林在受访中清晰地说道:"在档案中,没有奉系军阀张学良不抵抗的记录。"作为曾经称霸东三省的奉系军阀张作霖长子的张学良,他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而又饱受非议的。他的百岁生命里虽然有许多无奈,但是究竟是什么成全了他的百岁长寿?他的一生可以大起大落,从称霸东三省到遭到幽禁,他的人生可以说是终止而又继续着。在张学良90多岁高寿时,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受访的口述实录  相似文献   

18.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军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军一夜之间几乎兵不血刃占领沈阳,四个多月东北120余万平方公里国土沦丧,三千万东北同胞开始了长达14年的亡国奴生涯.而造成这一屈辱的"不抵抗"政策,主要与当时的两位领导者有关,即东北地方的领导者张学良,中央的领导者蒋介石.对于两者与"不抵抗"主义的关系,目前存在两种误区:一种认为,张学良"忍痛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蒙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成为蒋介石的"替罪羊";另一种则认为,不抵抗的责任在张学良,他在当时具有抵抗的自主权.而张学良晚年在接受采访时也不断强调,"不抵抗"的命令是自己下的,与蒋介石无关.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本文即依据现有材料,对张学良与蒋介石的"不抵抗"作以比较,以期对他们在九一八事变中的历史责任作以区分.  相似文献   

19.
宋黎黎 《兰台内外》2020,(15):21-22,51
中共满洲省委成立于东北革命的低潮时期,在黑暗统治异常严酷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建立党团组织,发展党员,完善政策纲领,率领东北人民开展了反帝反封建斗争,反帝大同盟就是在中共满洲省委影响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东北地区反帝大同盟的诞生1928年党的"六大"召开以后,中共满洲临时省委为了贯彻党的精神,总结了之前的经验教训,研究分析大革命失败后东北的形势和党的任务,统一东北全党思想,开始把组织群众参加反帝斗争作为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20.
王春华 《档案天地》2014,(12):35-36
正提起于凤至,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她是张学良的结发妻子。于凤至生于富商之家,是富商于文斗的爱女,在张学良那坎坷的人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张学良被蒋介石囚禁的日子里,身患癌症的于凤至,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等待中,凭着坚强意志与癌症抗争,演绎了一曲感人肺腑的励志故事。癌症何足惧,我要救汉卿。"西安事变"之前,于凤至正在英国陪伴子女留学读书。当她得知张学良和杨虎城策划了"西安事变"后,于凤至立刻打国际长途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