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彩状元     
女状元傅善祥这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太平天国三年(1853年)九月,洪秀全决定科举增开女科,金陵傅善祥参加考试命中,殿试时,她以反对男尊女卑的立论和敢于批判千古圣人的勇气,使洪秀全大加赞赏,取为天朝女科状元。  相似文献   

2.
我国科举制度自隋朝中期创立到清朝末年废除,历经1300余年的历史,是历代封建王朝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主要途径.状元是中国科举宝塔的顶尖人物,是通过殿试取得的进士科的第一名.我国历史上有姓名可考的文状元有606人,但这些状元的殿试卷却由于朝代更迭、战火连绵、自然灾害等原因,均已佚失.现存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明万历状元赵秉忠殿试卷是留存下来的唯一的一张状元卷.故宫博物院专家鉴定后认为,赵秉忠殿试卷填补了我国故宫宫廷档案的空白,是目前我们国家发现的仅有的一份殿试卷真迹.  相似文献   

3.
清朝与明朝一样,选取官员实行科举取士.科举取士一般分三个等次,初级为"童试",取中者为秀才;中级为"乡试",取中者为举人;高级为"会试"(中试者叫做贡士,其中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也叫"廷试",皇帝亲自出廷取士),取中者为进士."殿试"取中者又分三甲,一甲取三名,赐"进士及第",分别叫状元(第一名)、榜眼(第二名)、探花(第三名);二甲取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相似文献   

4.
人民日报1991年1月21日四版有一条消息,题为“某红军团涌现百名书法‘状元’”。这则消息中说,“5年来,这个团已培养出100多名在军内外颇有名气的书法人才。”“目前全团已有11人成为县以上书法协会的会员、理事,17人在全国书法比赛中获奖。”显而易见,“状元”的头衔是制作标题时加上去的。稍有常识的人便知道,状元是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殿试的“全国第一名”,况且这种殿试要3年才举行一次,可见状元不是那么好当的,考出100个状元恐怕要300年。现今科举早已废止,“状元”一词仍然在用,虽其含义已并不那么严格,但据我所知,邪些被誉为“养猪状元”、“植棉状元”的,大都是在全国范围内叫得响的劳动模范。现在  相似文献   

5.
在封建科举考试中,名列殿试第一甲第一名者称为状元.清代从顺治三年(1646)丙戌科,到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止,258年间清朝共开科112次,取状元114名(顺治九年与顺治十二年的两科,满、汉分榜各取2名).其中仅山东就有21人,而清朝开国后的第一位状元则是山东聊城的傅以渐.……  相似文献   

6.
在封建科举考试中,名列殿试第一甲第一名者称为状元.清代从顺治三年(1646)丙戌科,到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止,258年间清朝共开科112次,取状元114名(顺治九年与顺治十二年的两科,满、汉分榜各取2名).其中仅山东就有21人,而清朝开国后的第一位状元则是山东聊城的傅以渐.……  相似文献   

7.
殿试卷     
王澈  霍华 《历史档案》2004,(4):F002-F002
殿试是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最高一级考试。始于唐代武则天载初元年(公元689年),北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成为定制。清代自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起,殿试每三年一次,但具体时间、地点屡有改易。乾隆年间规定,大比之年三月会试,四月二十一日殿试,二十五日传胪,殿试地点也确定在保和殿内。清代科举考试分为文科、武科,  相似文献   

8.
“第一”,真是个值得人们羡慕的好字眼。在科举时代,在殿试时得到了它,便成了状元,可以做大官,光宗耀祖;在今天的运动比赛中得到了它,就当了冠军,可以拿金牌,有的还可以拿很大一笔奖金,像最近举行的第九届世界杯乒乓球赛,波兰的格鲁巴得了冠  相似文献   

9.
李凤勇 《兰台世界》2007,(1S):66-66
我国科举制度自隋朝中期创立到清朝末年废除,历经1300余年的历史,是历代封建王朝选拔人才,任用官史的主要途径。状元是中国科学宝塔的顶尖人物,是通过殿试取得的埋科的第一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标题乃文章之眼。眼睛好看,脉脉含情,楚楚动人,谁个不想多瞧几回。故此,读者对新闻标题便有了准确、鲜明、生动的要求。就为这,我们的记者、通讯员和报纸编辑们曾作过不懈努力,也确实做出过一批新鲜活泼的标题。然而,翻翻我们的报纸,呆滞、别脚的标题仍然不少。譬如说“状元”,这个头衔原本不是随便封的。它是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产物。自唐代始,文人做官,须层层作文应试。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员,殿试第一才称状元,即殿试一甲第一名。中状元的,号为“大魁天下”,乃  相似文献   

11.
殿试是清代科举体系内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结束后,读卷官将开展阅卷工作,并将其中优秀的10份试卷列入荐卷内,其名次等待皇帝的最终裁决。在这些殿试试卷判定过程中,读卷官会以圈、尖、点、直、叉等标识符号在试卷上标注以别优劣,并在"弥封官关防印"边上写下他们拟定的名次。由此可见,清代殿试阅卷的标识符号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也是清代科举阅卷制度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2.
殿试是清代科举体系内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结束后,读卷官将开展阅卷工作,并将其中优秀的10份试卷列入荐卷内,其名次等待皇帝的最终裁决。在这些殿试试卷判定过程中,读卷官会以圈、尖、点、直、叉等标识符号在试卷上标注以别优劣,并在"弥封官关防印"边上写下他们拟定的名次。由此可见,清代殿试阅卷的标识符号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也是清代科举阅卷制度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3.
我国封建教育历史悠久。到了清朝,科举制度已经发展得十分完备。考试共分10个阶段进行。前4个阶段为学校考试:县试、府试、院试(即秀才考试)、岁试。后6次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科试、乡试(即举人考试)、举人复试、会试、复试、殿试(及格者称进士,其中第一名者为状元)。在这一连串的考试之前,应考的书生要背诵多少书呢?据程曦在《中国历史轶闻》一书中统计,论  相似文献   

14.
鲁南 《湖北档案》2008,(4):45-47
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至今陈列着一幅价值连城的状元卷,这就是明朝万历26年(公元1598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它是中国近1300年科举考试历史上唯一尚存的状元卷,为国家一级文物,青州博物馆镇馆之宝。  相似文献   

15.
我国历史上选官制度经历了数次变革,到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科举考试开始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时科举文科考试,分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每三年举行一次.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清代,兄弟二人同为宰相的只有张之万和张之洞.清朝267年中既中状元,又当宰相的只有8位,张之万就是“状元宰相”之一. 张之万,字子青,清直隶(今河北)南皮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丁未科状元.丁未科是中国科举历史上的“名科”,这一科考中了张之万、李鸿章、沈葆桢、郭嵩焘、沈桂芬等名流进士,而张之万出类拔萃,文采压倒众名流,高中榜首状元. 张之万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充任湖北副考官、河南考官.同治间,署河南巡抚、移督漕运,历江苏巡抚、闽浙总督.光绪八年,为兵部尚书,后调刑部.  相似文献   

17.
赵秉忠(1574——1626),字季卿,号(山其)阳,明青州府益都县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中状元。授修撰,万历四十年典试江南,取士张玮、姚希孟、周顺昌等皆为一代名臣。迁侍读学士值经筵,累迁礼部侍郎,掌詹事府,晋礼部尚书。因忤魏忠贤,致仕归里。后坐刘钟英案被削官夺俸。天启六年(1626),赵秉忠在家愤懑而卒,年53岁。崇祯初年,朝廷为他平反,恢复原官,加太子太保,赐祭葬。1983年,在赵秉忠的家乡郑母村,发现他中状元的殿试卷,经青州市文物管理站魏振圣多次走访,赵秉忠的第十三代孙赵焕彬老先生将殿试卷捐献给国家,现存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据有关专家鉴定,殿试卷的纸张、绫子、文字、图章等都是原物。目前我国明代殿试卷存世很少,因此,这件殿试卷的发现,比较珍贵。该殿试卷为十九折册页,正文为工整小楷。试卷首页右上角有朱批“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下面盖有弥封关防长印。试卷系三层宣纸装裱,封面封底系金绫装裱。另外,附有赵秉忠及上三代简历,为毛笔仿宋体书写,共四折,有三处盖有朱红大方的“礼部之印”。现将殿试卷原文公布,供明史专家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锦屏县平秋村是九寨"百里侗乡"的大寨子,龙姓是寨子里的第一大姓,亦是开寨始祖,在平秋发展是枝繁叶茂,家族人口最多,清康熙至嘉庆年间曾出"两文一武",成为九寨侗寨的一段历史佳话。龙朝榜,生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道光十四年(1834),病故于黎平府,寿享七十有六。乾隆四十七年(1782)乡试科中举人,四十九年(1784)会试科中贡士。清代科举,正式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会试考中者称为贡士,会试前须取得  相似文献   

19.
刘春霖生于1872年,去世于1942年,并非1944年。刘春霖幼年家境贫寒,1902年才考取举人,并在1904年殿试中一举夺魁,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在1905—1907年间留学日本,与贵州刘春霖并非一人。  相似文献   

20.
连吉春 《博物馆研究》2007,(2):65-67,56
自1905年,清朝最后一个科举状元、著名学者、实业家张謇以一己之力在江苏南通创建了中国第一家现代博物馆——南通博物苑至今,中国博物馆已走过了整整一百年的历史,一百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国的博物馆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在全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