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四)尤二姐的悲剧评论王熙凤,在《红楼梦》中,数贾琏的贴身小厮兴儿最淋漓痛快。兴儿以“爷的心腹”自居,说家里的这位奶奶“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合家大小除了老太太、太太两个人,没有不恨她的,只不过面子情儿怕她”;“只一味哄着老太太、太太两个人喜欢,她说一是一,说二是二,没人敢拦她”;“估着有好事,她先抓尖儿;或有了不好事,或她自己错了,她便一缩头推到别人身上来,她还在旁边拨火儿”;还说她“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  相似文献   

2.
贾亦凡 《新闻记者》2001,(11):16-21
当20世纪即将过去、21世纪就要来临之际 ,美国方言学会于2000年1月举行了一次“世纪之字”评选活动。获得提名的“世纪之字”有 :“自由”、“正义”、“科学”、“政府”、“自然”、“OK”、“书”、“她”……而进入决赛的只有“科学”和“她”。最后“她”以35对27的选票战胜了“科学” ,从而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一个字”。人们或许不知 ,“她”在12世纪之前的英文字典里还没有自己的地位 ,而“她”进入汉语字典则更晚。古代汉语中没有“她”字而只有“他”字 ,中文的“她”字是由现代诗人刘半农首创的。刘半农19…  相似文献   

3.
李理 《新闻天地》2008,(3):26-29
她是一个“爬行女孩”,一群“驴友”发现了她,她的生活状态及命运开始了变化。于是,爬行女孩,驴友,教授,共同编织了一个感人故事。2008年1月30日,驴友和教授护送“爬行女孩”回家过年。  相似文献   

4.
假睫毛     
我想去买一副假睫毛送给将去新疆旅行的一位中年女摄影家。她的同事说你别献殷勤了,她老公可是公安局的。我对她的那同事说:你误会了,她说她睫毛短,尤其下睫毛几乎是“秃顶”,上次去陕北她眼睛都让沙尘迷得又小又红了。我又阐释了一遍假睫毛是防护品、是劳保用品,甚至眼睛残疾者的“假肢”——只不过那种“肢”小而多罢了。  相似文献   

5.
阿颖 《新闻天地》2011,(2):30-32
一个星期前,她在安徽广德县某处农田里堆草垛;一个星期后,她是繁华杭州的城的一名“街头歌手”,在杭州的酒店、商场、公交车上腼腆地唱着《春天里》。人们被她感动,叫她“春天妈妈”。2010年12月,杭州1电视台和著名公益组织“草根之家”共同为“春天妈妈”举办了一场大型义演晚会,杭州电视台影视频道进行了2个小时的现场直播,这也是国内电视台首次为个人进行现场直播的筹款晚会。  相似文献   

6.
说长道短     
说长道短有感于“不留情面”近日,新华社记者赵兰英专门让撰文感谢巴金老先生对她的批评与指正。她在《走近巴金》一文中用错了“喀嚓”一词。巴金看到后,就不留情面地向她指出来,“喀嚓”一词用得不好,当时骨折他并没有听到这个声响。巴金老先生的“不留情面”给记者...  相似文献   

7.
她写信落款写“莲子”,打电话自报家门说“我是莲子”,人们也都叫她“莲子”;她钟爱“莲子”这个名字,因为莲子是一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玉藕,是一朵淡淡留香、深深留情的小荷,是她生命的全部。其实她的真名叫徐春莲,只有在《家庭》杂志的版权页  相似文献   

8.
已经是女性“诺贝尔奖”得主,香港城中名人,47岁的任咏华还是一副不施粉黛的老样子,发型自20岁开始就没大改变过。她总觉得“越自然越好”,虽然她的工作是“无中生有”的化学家。 3月3日,她和另外4位女科学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巴黎总部大楼领取了2011年度“欧莱雅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相似文献   

9.
《图书馆》1977,(2)
“四人帮”是一伙“假革命的反革命者“。大野心家江青就惯于在自己的鬼脸上涂雪花膏,她在一次讲话中,吹嘘自己:“从小就钻图书馆”,“我是苦学自修的”。……就以“钻图书馆”来说,且不细究她“从小”怎么样,单看她一九七二年和一九七三年窜来广州时,派人向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指明借阅的一批书,就可以看山她“苦学自修”些  相似文献   

10.
记者感言     
索取与付出据报载:有一位青年女残疾人英子,在哈尔滨市赫赫有名。她身患罕见的全身性神经肌肉萎缩症,导致高位截瘫,她在与残酷的病魔斗争的同时.以惊人的毅力自学完大学本科的全部课程,并创办了哈尔滨第一家“女子庇护所”和主持多个“青春热线”。身残志坚,自学成才—一“张海迪式青年”,赞誉和鲜花曾一度簇拥着她,在香坊区,乃至整个哈尔滨,她都因“杰出青年”的感人事迹而被多家媒体报道。1998年6月.英子搞下了“女子庇护所”的牌子,离家在外租下了一处小平房,成立了家政服务中心,开办起“英子有的”声讯热线。但人们想不…  相似文献   

11.
陆小娅获奖的消息不胫而走,用她的话说,一时间“电话爆炸”。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同行、读者,都对她的成功给予了衷心的祝贺。还有许多人找上门来约稿,请她开专栏。她成了“名人”。 但陆小娅对这一切都淡然处之。“原以为能进提名就不错了!”她事后坦言。“材料交上去了,对我来说就拉倒了,就像当年报考中国青年报时一样。” 许多人曾关心小娅获奖后的心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名金融系统的业余通讯员,学写通讯报道起初是因为爱好,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迷上了,也取得了一点成绩,这些只缘认识了她《新闻通讯》。前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了一本《新闻通讯》杂志,马上就被其内容所吸引,从此“一见钟情”地“恋”上了她。从她那里我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特别是“新闻学步讲座”和“通讯员促膝谈”等栏目办得很有  相似文献   

13.
梧槐 《新闻世界》2004,(10):36-38
昔日,她是一名英姿飒爽、受人尊重的“女警花”。因容貌出众、业务能力强,曾两度成为某知名公安杂志的封面人物。一个“黑社会”老板抓住了她“虚荣”的致命之处,将她包养,诱她染上毒瘾,又将她抛弃……毒品吞噬了她的灵魂。为筹集毒资,她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召集三陪小姐等人敲诈勒索,乃至被逐出公安队伍。2004年6月,她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警花”就这样凋谢了……  相似文献   

14.
太阳升起一竿高了,他还在“爬格子”。“别写了,吃饭吧!真是的,星期天也不得好过!”她说,“我上班了,别忘了给我要支肤轻松。”她走了。他一坐就是一晌。她下班一进家门,看见桌上的饭菜原封不动,顿时怒从心中升起,问:“药呢!”“药……”他这才恍然大悟,说:“噢,忘了,下午给你拿去。”他怕吵起来影响不好,就压低嗓门说:“下午一定给你拿药,一定。你先休息,今天中午我做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的一位老前辈对我说:“你去采访一下黄薇同志吧!她的历史挺生动的,可是知道的人却不多。”然后他如数家珍似地把黄薇的历史给我“兜了”出来。我动心了,决意写她。可是一见面黄薇同志却阻挠我:“不要写,千万不要写,我没什么好写的。”说话时语调的轻柔,使我难以想象,她,就是那个在日本宪兵鼻子底下办地下抗日报纸的著名华侨女记者。黄薇同志生性恬淡,温雅,乐观,豁达。她已是“古稀之年”的人了,前几年已经离休,但她整天在家忙个不歇。她说,离休是离休了,可比上班还忙呢。她的案头上,整齐地叠放着各种各样的报纸杂志;一沓沓的稿纸堆放在那,显然是主人常用得着它。小小的客厅里,布置得相当典雅,书橱里随便置放了几件工艺品,一壁墙上还悬挂着一幅以浓重的墨绿色为背景的油画——“乡村”,那清逸的水色山岗,使人顿生一种超然,澹泊、宁静之感,似乎透露着主人的情愫。“您说您很忙,都忙些什么呢?”我问。“喏。”她递过来一叠稿纸。这是她离休后写的《回到抗战中的祖国》一书的前言和目录。这本书  相似文献   

16.
“隐私倾诉”兴起的理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志武 《新闻界》2002,(3):11-13
有一部名叫《说出你的秘密》的电影,说的是一个开车撞人但无目击证人的母亲为了逃避责任,把这一秘密隐藏在心底,没有告诉包括丈夫在内的任何人,然而她内心背负着的道德重负,时时压得她喘不过气来,最后她终于说出了她的这一压在心底的秘密。时下,这种“说出心中的秘密”成了媒体报道创新的一种新闻样式。仿佛一夜之间,“隐私倾诉”、“私秘自白”、“情感实录”之类的专版和  相似文献   

17.
张曾 《新闻世界》2005,(11):23-25
她是一名荣誉满身的世界冠军,21岁征战欧洲一举成名;她是一个“大玩家”,30年痴迷“玩枪”,“玩”出了27块国家级以上金牌;她是一个桃李满天下的军校女教头,5年调教出1000名“百步穿杨”的神枪手;  相似文献   

18.
不能否认孟悦对“人”有着强烈的关怀,但这却是一种错乱的关怀;也不能否认孟悦对“智慧”的追慕,但这却是一种怪力乱神的“智慧”。她对人的主体性的伸扬极其“现代”,她捍卫主体性的方式极其“前现代”,而她自己又非常坚决地“反现代”,这或许就是历史的吊诡之处吧。  相似文献   

19.
刘强 《新闻天地》2008,(5):37-40
一名歌舞厅的“三陪女郎”,与一位政府部门的保卫科长偶然邂逅。后来,保卫科长不惜和自己结发妻子分道扬镳,转而与她另筑爱巢。婚后,为了让妻子彻底从良,防止她红杏出墙,老公开始疯狂索取、榨取她的血汗钱,并经常持枪“镇妻”,企图将她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然而,持枪“镇妻”妻也疯狂,当一个弱女子再也不堪忍受那份屈辱时,她愤而夺过老公手中的枪!一场血案,终于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相似文献   

20.
在《谢觉哉与新闻工作》一书里,讲了这么一件事:1957年夏,北京晚报记者丁浪去参加一个文艺界的座谈会。她坐在夏衍同志旁边,看到一位高高瘦瘦的同志正在发言。她不认识,便细声问夏衍。夏衍告诉她是“藏克家同志”。后来,她只顾埋头记录,过了一会儿,又是一个高高瘦瘦的同志发言,她觉得好面熟,但想不起名字,只好又问夏衍同志:“他是谁?”夏衍同志笑了笑说:“藏克家同志嘛!”这使她感到很不好意思。但夏衍却亲切地问她:“你新到报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