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解雯昕 《新闻世界》2013,(7):303-304
【摘要】“文人论政”是近代中国报刊史上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启蒙。本文试从分析“文人论政”的定义及缘何消逝、“新闻舆论监督”的内容及现状入手,针对现在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旨在从“文人论政”的精华中发现对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小波,被称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最“另类”的作家,在他去世14年后,新一轮的“王小波热”又在中文在线和中国移动手机阅读的联合推动下再度兴起。  相似文献   

3.
王小波,被称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最“另类”的作家,在他去世14年后,新一轮的“王小波热”又在中文在线和中国移动手机阅读的联合推动下再度兴起。  相似文献   

4.
今年的央视春晚出现了一些“雷人”的惊喜。如今央视的观众调查“我最喜爱的春晚节目”结果还没揭晓,而《羊城晚报》则先给它颁发了一系列“另类”奖项:周杰伦是”最牛伴舞奖”,董卿是“最牛口误奖”,《暖冬》是“最牛炒冷饭奖”……(2月1日《太原晚报》)  相似文献   

5.
拿到“城市化丛书”,一眼就看中了这册书名颇为“另类”的书,因为在“另类”中似乎还隐隐地透露着某种熟悉,不能不让人顿生好奇之心,探其究竟。作说,“迪昔辰光”是上海话,意为“那个时候”,并带有些许怀念的意味。“迪昔辰光格上海”即“那个时候的上海”。这里主要是指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也包括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上海……  相似文献   

6.
文人办报,就是一些忧国爱民的文化人,要利用报纸来发表意见,以此推动社会进步。所以,“文人办报”总是与“文人论政”相联系的。“文人办报”是中国报业史上的一种光荣传统,也是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领导新闻工作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7.
光明 《新闻三昧》2008,(9):12-12
8月7日某日报《品中国文人》一文中:“她们都是杭州人,跟他十余年了,双方达成协议,两个多情吴女在洛阳白氏府第又住了几个月。”  相似文献   

8.
《浙江档案》2005,(4):40-40
郝时远在《民族研究》2004年第6期撰指出,古汉语“民族”一词在近代传入日本。在日译西书(主要是德人作)中对应了volk、nation、ethnos等名词,被赋予了现代意义。中国人主要从日译西书中接受了西方有关现代民族——国家时代的“国民”、“民族”含义,在建构现代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探索中,经历了从传统“宗族的种族”到近代“民族的种族”的转化。“种族”一词作为古汉语名词,自秦汉以后普遍见诸古代献,它在近代的广泛应用,除了历史传统外,  相似文献   

9.
经济学在中国学术中是“西学”之一种,于是经济学博士们面临着的种种批评之一便是“食洋不化”。殊不知这“化西入中”的工作多么艰难,以致必须从原初的语言开始“化”,才可能发掘出由化差异所造成的学术传统的分殊。界定了“分殊”才有可能“融合”。有了这么一个看法,虽不通“旧学”,仍难免跃跃欲试。萌生了要在中国实行“经济学的语言学转向”的愿望。  相似文献   

10.
赵光  李宏宽 《新闻传播》2006,(10):47-47
艾丰先生在讲到新闻语言时,在提出了“新闻语言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的问题时给了肯定回答,即:新闻语言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它应该具备“真诚”的素质。 新闻语言为什么要“真” 大家都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鲜”是新闻存在的价值,这两点是新闻最基本、最核心的特点,这不是某个人的规定,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类为了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这里讲到的“新鲜”,主要是由新闻的内容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播报”一直是新闻的传统表现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新闻节目的播音员字正腔圆,语势稳健,非常讲究分寸感。但是,1998年陈鲁豫《凤凰早班车》的开播,带来了令观众耳目一新的“说新闻”方式,与传统的“播新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不过,由于长期以来中国新闻只有“播”这一种形式,因此,“说”确实让人感到新奇。  相似文献   

12.
2004年2月2日的《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用了一个中国的少女作家春树的形象作为封面,并将春树和韩寒等人作为80年代出生的中围新一代的代表。并且创造了一个从中文借来的英文词“qinglei”来形容他们的崛起。这里的“另类”一词其实是一个英文词“alternative”的意译。今天《时代》周刊又把这个词从中文音译回去,也是给了21世纪初的中国的变化一个有趣的注脚,这一报道其实显示了近年出现在中国的“新少年写作”崛起产生的文化意义已经浮上了台面。中国少年的文化经验已经变成了中国的全球化的一个形象。  相似文献   

13.
李桂荣 《兰台世界》2005,(8):137-138
西汉文坛,就文人来说是“辞赋竞爽,吟咏靡闻”的时代,在民间盛行的乐府民歌,被认为有“观风俗,知薄厚”的作用,创设乐府机关,广泛采集而唯恐有佚,并没想到给予约束。而文人的兴趣和才力都驰骋在“蔚为大国”的汉赋上,因而诗歌吟咏无多,诗祸也寥寥无几。但发生在杨恽身上的诗祸,却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即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文字档案,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名刊要览     
再见,加沙!;中国和印度;GE变“绿”了;最勇敢的一代;最致命的癌症;反对“智能设计”;最有影响的25位西班牙裔;詹宁斯最后的奋斗。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后的“南茶北引”改变了“南茶北运”的传统格局,是人民政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的一项统一规划与指导,由此带来中国茶叶种植史上的重大突破。“南茶北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茶叶市场供求失衡矛盾,促进了南北方农业资源和产业结构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6.
赵尚 《视听界》2007,(2):75-77
电视选秀还能走多远?如何使选秀节目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打造民族传统文化才艺秀,把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相结合,不失为一个值得尝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高强 《兰台世界》2005,(9):126-126
中文“历史”一词最早出现于何时?何时成为常用名词?葛懋春主编的《历史科学概论》一书认为,“历史”一词出于清末;梁宗强编著的《中国历史之最》一书认为,1903年“史学”课更名为“历史”课,这是我国最早出现“历史”一词,并且可能是从日本传入。  相似文献   

18.
李普曼和梁启超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我们将“文以载道”思想表述为一种文人传统的时候,人们容易认为那只是一种积习。事实上,并不是传统积习导致了李普曼和梁启超的不同,而是政治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总结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展望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既是贯穿江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灵魂和主题,也是贯穿我们党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主线。社会主义出版工作既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分支,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又是构成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  相似文献   

20.
《海南档案》2006,(4):44-45
在梁启超创立“中华民族”一词之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的民族观念,甚至连“民族”一词也没有使用过。习惯上所说的“华夏”、“汉人”、“唐人”、“炎黄子孙”,乃至外国人将中国称之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称谓。所谓“华夷”之辨、“夷夏之防”。集中反映的也是一种相时秩隘的朴素的种族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