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楼中阁”、“斋名大王”,何许人也?早在1988年,在上海的几家报纸 副刊上,我就不时地读到关于“名人书斋”的文章,后来,在外省市的报刊上也读到“楼中阁”的“名人书斋”。这“名人书斋“犹如开遍全国好多报纸副刊的一朵鲜花。 从寻找作者到成为同事 说真的,我也很喜欢这“名人书斋”的文章。小小的书斋,经“楼中阁”那么一介绍,倒是挺有味道的。它典雅而蕴含书卷气,清丽而不失激情,给报纸副刊拓宽了题材,增添了色彩,让读者从中受到熏陶。于是,只要读到“楼中阁”的“名人书斋”,我就剪贴保存,汲取营养。于是,我也想…  相似文献   

2.
在报纸和广播电台的新闻报道中,经常可以读到、听到这样一些行话和简称:“采取特殊措施大力发展二轻工业”,“要千方百计把二轻工业抓上去”,“二轻工业战线”如何如何等提法。有时,也还可以听到、读到“二轻”及其派生出的几个提法。所谓“二轻工业”,就是生产消费资料的轻工业中的一个部分。我觉得报纸和广播也这样  相似文献   

3.
笔者与潘觊雄先生的交往频率还算可以,因为我们都在新闻出版这个圈子里打拼,所以就免不了在这个会议、那个活动上碰头见面;因为都被各种出版物包围着,所以就少不了在这家报纸、那份刊物中读到先生的或长或短的作品,但无论长短,总是有内容的.对他的文章和文风,我一向是认同的,这不,又在中国版协总第57期会刊(今年第2期)上读到一篇《潘凯雄谈人民文学出版社60年出版历程》的文章,在中国图书商报上读到《潘凯雄:在执着中超越》的文章.两篇文章中,先生谈了不少的东西,涉及了方方面面.不过,我只想就其中的关于界定出版的本质及规律的文字发发议论,谈谈感想.也许,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出版人会更要紧些.  相似文献   

4.
在外省市的报纸上,特别是在北京的报纸上,经常可以读到谈论上海出版的文字。有些写得真好,具有旁观者的清醒,鞭辟入里,一语中的,读来有痛快淋漓之感。不过,其中也有“友情出演”的,雾里看花的,隔靴搔痒的,甚至……于是我总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念头:上海应当有一张报纸,一张属于出版人自己的报纸。...  相似文献   

5.
每当人们看到一张好报纸,读到一篇好文章,人们所赞不绝口的总是作者的才华,记者的出色.有多少人知道是谁编辑的呢?又有多少人知道在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在这些报纸的制作过程中流下了多少编辑的汗水,融进了多少编辑的智慧.  相似文献   

6.
读到报纸上发表的“满分作”,一位报社编辑说:反正我如果收到这样的来稿,肯定枪毙。  相似文献   

7.
人生的意义     
前些日子,我在同一份报纸上,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连续读到两篇谈及人生意义的文章.其中一篇的题目是<人生意义不复杂>,全文照抄如下-- 朋友问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我说:"人生的意义太宽泛,最好分几个阶段讨论.做学生时只想到玩,人生的目的集中在怎样毕业,或者如何逃学.刚入社会打拼,物质享受并不重要,只想争取更多的机会.  相似文献   

8.
在形形色色的报纸副刊中,《中国科协报》的《方圆》社会文化副刊显然不是“名气”最大的。作为一份群众团体主办的专业性报纸,它缺乏那些可以凭依的“体制优势”为自己张扬,也不可能有显赫的发行量为自己炫耀。然而,自从几年前偶然读到这张副刊后,这些年来我一直阅读她、关注她,并从她那里汲取了不少有益的营养。我愿意诚心诚意地说,我对这块版面心怀敬意、对她的编辑者们心怀敬意。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 前些时候,我在某家新闻杂志上读到《马克思的新闻思想与市场经济》一文。在文章中,作者从多方面引用马克思的语录说明“新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一种商品,将按照商品流通的规则生产和消费”,并说这是马克思新闻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文中还引了这样一段话: 马克思把报纸作为他的精神产品的供应市场,他说:“我的出发点,自然是认为英国所有的报纸都是一种商店,只要自己的‘商品’不被损坏,无论陈列  相似文献   

10.
两个孩子的母亲杰姬,在订阅的本地报纸上读到了以下内容:一篇关于在她家附近发生的一起抢劫案的文章,一篇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专栏文章,一篇关于在墨西哥自助旅行的特写(杰姬一家今年有到那里去度假的打算)。浏览完报纸之后,她立刻发现了半版的梅西百货等3家她最喜欢的商店的广告。  相似文献   

11.
两个孩子的母亲杰姬,在订阅的本地报纸上读到了以下内容:一篇关于在她家附近发生的一起抢劫案的文章,一篇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专栏文章,一篇关于在墨西哥自助旅行的特写(杰姬一家今年有到那里去度假的打算)。浏览完报纸之后,她立刻发现了半版的梅西百货等3家她最喜欢的商店的广告。  相似文献   

12.
融和与距离     
翻读旧报常常有一些咀嚼橄榄似的回甘效果,在泛黄的纸及铅字中捕捉到新鲜的美感。不过,有时则会读到令人怪异以致使人极不舒适的句子——我指的是有些报纸文艺副刊上的作品。近日在1985年4月的一家南方大报副刊上读到一首诗,起句云:“春,是有形的,伸手便可以把她搂在怀里。”虽然后面的句子描摹了姹紫嫣红的热烈景象,却怎么也引  相似文献   

13.
偶尔在报上读到这样一段文字:一家美国公司驻中国的总裁认为,如果《华尔街日报》发表一篇文章批评中国的某一件事,那么在中国的媒体上发表一篇反驳文章是没有多大效果的。因为大部分外国人不读中国报纸,即使是中国出版的英文报纸也不怎么读。  相似文献   

14.
最近,我在访问辽宁日报总编辑赵阜同志的时候,请他谈谈他作为总编辑怎样抓头版头条的问题。赵阜同志说:“我到辽宁日报工作三年多了。我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四条:一是抓报纸的头版头条;二是抓重要言论;三是抓重要理论文章;四是抓文艺。但我的主要精力是放在抓头版头条上。因为头版是要闻版,头版头条是体现报纸宣传意图的橱窗,也可以说是报纸的‘广告’。报纸的党性原则,报纸的指导性,都集中地体现在头版头条上。报纸是否能引人看,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头条新闻的吸引力。一张报纸办得好不好,头条新闻起着决定性的作  相似文献   

15.
一个感人的故事一路走来 6年前即1999年.我在沈阳晚报周末部任一、二版编辑.每天必做的事情是研读省内外报纸的周末版。5月初的一天,偶然在鞍山日报周末版上读到一篇报道。  相似文献   

16.
《今传媒》1996,(3)
如何处理关系稿文/方英文我在没有做报纸编辑之前,是个热心的投稿者.我那时还在山里,所写的文章多半发表在陕西之外的杂志上,发在报纸上的极少,这原因有二:一是报上的文章难写,禁忌多;二是我不认识报纸编辑。但我并没有因此而少给报纸投稿,然而采用率极低。我就...  相似文献   

17.
仁义 《传媒》2000,(6):1
本期梁前刚同志关于报刊摘转稿件认识误区的文章很有针对性。一家报纸发了一篇好稿,其他报刊进行摘转,无可非议。一篇稿子的摘转者众,说明此稿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或内容独特,或能引起轰动。在一些文摘类报刊,或报刊的文摘版上,我们经常可以读到短小精悍、质量上乘的摘转稿。但在稿件搞转中也有一些不规范行为——  相似文献   

18.
我常常感到自己是在“山穷水尽”的景况下工作。一个会议、一次会见、一个先进人物……在去采访的路上就可以想见,拍不出什么象样的片子来。我喜欢自己选择题目,拍那些既适宜形象表现,又多少有点看头的新闻专题。对我来说,这样可以扬长避短。不过,我作为专业报纸的摄影记者,又必须经常作“命题文章”,根据报纸、读者的需要,拍那些主题重要、形象不易表现的选题。  相似文献   

19.
八月间,我在一张专区报的“知识”栏,读到一篇小文章《怎样保护手表》。里边讲到,手表发条要一次上足,避免震动,怕水浸和潮气,不要随意打开表盖。不几天,我又在这个报上见到一篇气象预报消息。消息里说,这个专区每年九、十月间下雨的次数多,经常是连阴雨。看过这两期报纸,我不由得想:在前一篇文章里,要是能够联系这个专区气候的特点,谈一谈在九,十月连雨天里如何防止手表受潮、岂不更好?  相似文献   

20.
我在2001年第9期<新闻记者>上读到白子超先生的<中国当代新闻史的缺憾>(以下简称<缺憾>)一文,文章指出了近20年中国当代新闻史撰写中的一些缺失.在缺少争鸣与探讨的新闻界,这样的文章很少读到,我仔细拜读,收益颇多,但对于文中的观点并不完全同意,下面逐一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