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电视媒介营销传播的模式及方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媒介营销的主要对象是电视观众和广告客户。今天,电视媒介营销的焦点集中在对收视率竞争方面,无论是节目编排还是品牌塑造和传播,其目的就是要争夺更多受众,占据更大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2.
吴健 《新闻前哨》2005,(5):54-54
电视理论界、电视工作者如今对电视观众的研究日益兴盛,纷纷从收视率、观众审美心理等不同的研究视角与思路,揭示出电视观众特性的不同层面。那么电视节目与电视观众之间的纽带究竟是什么?现有研究成果大都承认电视的首要功能是文化功能。就本质而言,电视节目与电视观众之间是种文化关系。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民生类新闻在我国各级电视媒体特别是省、市级电视台中异军突起,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它以贴近性强,服务百姓生活等特色而广受电视观众的宠爱,收视率飙升。而对于电视媒体来说,进一步办好民生类新闻节目,已经成为提高收视率及知名度的一个重要举措。新一轮新闻改革也因“民生新闻”大战导致竞争趋于白热化.  相似文献   

4.
丁嵘 《新闻传播》2010,(6):114-114
绿色收视率实质上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是收视率与满意度的协调发展。电视是大众传媒,它的独特优势就在于对公众的影响力,因此我们要拒绝新闻低俗化、媚俗化,努力提高城市台绿色收视率。  相似文献   

5.
李阳 《声屏世界》2000,(11):45-46
随着电视竞争的日趋激烈,电视生产部门对收视率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的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视率可以说是电视生产的生命线,观众手中的遥控器,往往成为电视生产的指挥棒。有人说,收视率是电视生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有人说,电视观众、收视率就如同商场里的顾客,反映电视节目的水平。我认为,上述观点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有其不完备的一面。我们在对收视率问题  相似文献   

6.
丁嵘 《新闻前哨》2010,(7):57-59
"绿色收视率"实质上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是收视率与满意度的协调发展。电视是大众传媒,它的独特优势就在于对公众的影响力。因此,我们要拒绝新闻低俗化、媚俗化,努力提高城市台绿色收视率。  相似文献   

7.
目前.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评价渠道大致有三处:一是业内专家的评价,二是电视观众的评价,三是调查公司收视率的评价。业内专家的评价主体主要有台长、总编、中心主任等电视台内的领导、电视从业人员、学者专家等。电视观众对于电视节目的评价手段主要有观众来信、观众来电、互联网发帖等。调查公司对收视率的采集主要来自机顶盒采录、电视收看记录,从统计学原理方面解释收视率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唐巍巍 《新闻窗》2014,(1):33-34
电视法制节目经过20余年的成长与发展,在当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影响和水平,成为近年来成长速度较快、质量稳步上升和品牌建设走在前列的一个重要的电视节目类型,呈现独特属性、特点和价值理念。各种收视率调查数据显示,电视法制节目在收视率排行榜上名列前茅,仅次于新闻节目,深受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而且观众对栏目的满意度都非常高,88.6%的受访者表示喜欢法制节目。  相似文献   

9.
绿色收视率是同代表凶杀暴力的黑色收视率,代表性的黄色收视率和传播病态心理的灰色收视率截然相反的收视率。它强调收视率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增长,强调收视率的增长要建立在节目质量提高的基础上,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数量上的增长。在当前电视领域为了追求收视率而盲目迎合受众、降低节目品位的大环境下,绿色收视率概念的提出无疑使人们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传媒业蓬勃发展和电视观众日益成熟,电视收视率存在着被不断分流的局面。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以前由于国家全额拨款,收视率的高低对电视媒体生存的影响还不大的话,那么,在如今电视媒体转入自收自支、自担市场风险的产业化经营的情况下,收视率便成为了关乎其生死存亡的生命线。于是,为了提高收视率,  相似文献   

11.
收视率再批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作者最早提出“收视率是万恶之源”的看法并非是要抹杀收视率的所有积极意义。收视率的负面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对矛盾之中:与主流意识形态导向间的矛盾、与电视媒体的文化责任形成矛盾、与电视观众的真实需求间存在矛盾。文章从受众心理和方法学上对收视率进行批判。认为应该全力促成“收视率”样本结构的调整和大力开展分众定性研究。文章不认同“收视率”对中国电视的绝对统治。如果“唯收视率至上”,事实上是放弃了对文化理性的追求,放弃了对人文艺术价值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蒋洪 《新闻传播》2010,(9):44-44,46
当前电视文艺过度追逐收视率,以冲击社会主流价值观博取受众注意力,产生了不良影响。国家广电总局频繁整顿电视文艺正是基于电视文艺的不良舆论导向。规范电视文艺。需要制度约束、电视媒体自律以及电视观众的监督。  相似文献   

13.
在目前的中国电视产业市场化运作过程中,受众对信息源--电视节目的反馈被简单,粗暴、肤浅地指向为收视率."唯收视率论"不仅忽略了中国收视率调查在数据统计上的缺陷,使电视节目低俗化、娱乐化、同质化,更遮蔽了观众情感表达处于失语状态的尴尬,使中国电视制作者和电视观众之间的对话彻底缺失.  相似文献   

14.
孙灵囡 《青年记者》2009,(18):29-30
在目前的中国电视产业市场化运作过程中,受众对信息源——电视节目的反馈被简单、粗暴、肤浅地指向为收视率。“唯收视率论”不仅忽略了中国收视率调查在数据统计上的缺陷,使电视节目低俗化、娱乐化、同质化,更遮蔽了观众情感表达处于失语状态的尴尬,使中国电视制作者和电视观众之间的对话彻底缺失。  相似文献   

15.
陈贤彬 《视听纵横》2004,(5):120-120
收视率的高低,不仅关系着一个电视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而且关系着这个电视媒体今后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在当今多频道交互并存,激烈竞争中,如何争取更多的电视观众,提高收视率,已经成为各电视媒体在确保舆论导向正确的前提下,最为重视和关心的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16.
戚晓通 《青年记者》2006,(20):72-72
电视媒体的商业化生存中,收视率的竞争“晴雨表”作用日益凸显。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在收视率语境下,理应寻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点,实现二的双赢而非“零和”。绿色收视率作为解决之道由此提出。一是提高品位,拒绝媚俗,绿色收视率就是努力提高收视率和收视份额,确保国家主流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力和对舆论的引导力,有效体现节目的思想性和导向性。同时,又要杜绝媚俗和迎合,坚守品位,抵制低俗,实现收视率的科学、健康、协调、可持续增长;二是数据准确、公正、不掺假,绿色收视率需要提高数据的“绿色程度”和“准确可信”的程度:三是数据的使用科学、合理、有度,电视从业人员和广告主、广告商对收视率的“绿色”使用可以作为理解绿色收视率的第三个切入口。  相似文献   

17.
章艳 《新闻世界》2010,(4):48-49
电视媒体的商业化生存中,收视率的竞争作用日益凸显。在收视率语境下,寻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绿色收视率作为解决之道由此提出。绿色收视率包括“绿色节目”、“绿色数据”和“绿色使用”三个部分,打造绿色收视率体系就要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河南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主办的《中原焦点》是深受我省广大电视观众喜爱的一个名牌栏目。创办电视新闻评论栏目,作为我省广播、电视宣传的一项改革,经过实践的检验是成功的。四年来,它的 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相似文献   

19.
一、收视率调查的概念与是非 电视收视率调查在电视业中有其合理的功能,因为广告商有权知道他购买的某一节目三十秒钟的时间空档,有多少人收看他的广告。 收视率是计算受众中电视观众所占比例的一个概念。收视率调查并不是测出哪一节目最受欢迎。因为在一周或一月内得到最高收视率的节目并不一定是电视上最受欢迎的节目。收视率仅是观众收看了某一节目而没有收看与之同时播放的其他节目的一种反映。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电视节目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播出的时间以及它的竞争对手是谁。在美国,有些节目,如传统节目“Dick Van DykeShow”,在移至与一些较弱的节目同时播放时才得以继续生存。而有些电影在与一些不很受欢迎的电视节  相似文献   

20.
电视台的收视率如同报刊的订阅率和电台的收听率一样显示着一个传播媒体的生命力。在广播电视事业高速发展,各电视媒体(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交互并存、激烈竞争的今天,如何争夺更多的电视观众,提高收视率,各电视媒体无不绞尽脑汁,费尽心机。因为收视率直接关系着该电视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利益(广告创收),甚至关系着其今后的生存和发展。而收视率的竞争说穿了也就是电视节目质量的竞争。高质量的电视节目是争取观众、提高收视率的一个必备的重要条件。但"酒好也怕巷子深",在当今电视媒体众多、各频道都以节目激烈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