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人曾说过,数学教学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教学则是模模糊糊一大片。从教十余年,对此也颇有同感。我们老师热血沸腾的忙活了一节课,字、词、句、段、听、说、读、写每个环节都做了,但没做足,结果学生只能收获一头雾水。因此。如何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成了语文课改炙手可热的话题,在此.结合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2007,(6):36-37
丛智芳;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传统经验。正如沈大安老师说:“读写结合蕴含了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精华,符合语文教学规律。读写结合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我们今天的话题。不是对读写结合广义和狭义的概念做界定(这样的界定好多前人已经做过),大家都是一线的优秀教师,一定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让我们从实践的角度,谈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实现读写结合,优化小学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3.
偶尔听到同事说:“我们五年级的作文课某某教师兼代。”意思是说,作文教学与语文课教学另列门户。说者显得语气平静,而听者却很是愕然,眼前立马浮现出学生搜肠刮肚写作文的“苦难情境。“以我从教二十余载的点滴体会是:作文是在语文教学的基础上,将基础知识、写作方法、思想感情的表达技巧等综合体现的一份作业,岂能将相辅相成的东西分开来完成呢?如果是为了将教师间的工作量显得均衡一些,非要这样做的话,导致的后果势必是:语文教学虎头蛇尾,学生作文是老虎吃天。以我之见,二者非但不能分开,而且要将作文教学持之以恒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还要将语文教学与孩子们的生活与思想状况紧紧地捆在一起,这样才能达到:语文教学——作文教学——教书育人之目的。  相似文献   

4.
张颖辉 《云南教育》2004,(11):36-36
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只重视阅读、写作,而忽视了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差。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敢说、会说呢?  相似文献   

5.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会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教给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技巧,让他们掌握方法主动学习,才能使他们受益终生。如何进行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呢?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与尝试。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教学》2006,(4):F0002-F0002
我原先是在中学做语文教学的,上世纪80年代调入山西省教研室以后,开始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工作。说实话,中学语文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虽说是同一个学科,但又是两个天地,在最初涉足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之时,  相似文献   

7.
做了33年的语文教师,我越来越感到诚惶诚恐,举步维艰。面对语文教学,我常常陷人一种困顿、痛苦中难以自拔,我几乎每天都在思考着这样的问题:今天我们究竟该怎样做语文教师?语文教师该具有怎样的学养?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的任务是什么?真正的语文课该是什么样子?语文教师的使命究竟是什么?我还常常拷问自己:你是在培养只能应试的考生,还是在培养真正有语文能力的学生?你的学生喜欢你的语文课吗?你的学生能说爱写吗?你有无语文思想的高度?有无独到的不带任何功利的语文视界?你自身是否具有富赡、深厚的语文素养?今天,你有资格做语文教师吗?  相似文献   

8.
蒋大光 《教育家》2004,(6):52-53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组块,它对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起着极为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对于作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程——作文批改,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和语文老师,却没有做应有的研究,或者即使作了一些研究工作,也是少之又少,尤其是对“作文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基础。同时,知识构建也是语文素养培养所不可或缺的。但从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来看,教学中教师多引导学生听、说、读,关于写的活动很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提倡练笔活动,让学生在听、说、读的同时进行练笔,以此来促进学生知识的构建和技能的培养,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阶段,对孩子的影响可以说是最大的。就像盖楼一样,没有牢固的地基,就不可能有高耸、坚固的摩天大楼。语文教学是对一门语言的教学,而每一门语言都由听、说、读、写四个部分组成,并且这四个部分相辅相成、互不可缺。根据研究调查表明,大部分小学生表示,在语文的学习中,最有难度的就是写作。同时,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最受教育工作者们重视的也是写作。  相似文献   

11.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什么事情都做不好。语文老师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2.
站在语文教学讲台三十年了,朋友们至今还说我真傻:银行工作多舒服,不去,非要在三尺讲台含叨哪几个汉字;做领导多潇洒,非要做什么孩子王。  相似文献   

13.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它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学生情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受环境条件、见识阅历等方面的影响,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学生普遍缺乏朗读兴趣,给完成教学任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呢?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相似文献   

14.
〔设计理念〕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本课的教学设计摒弃了对课文内容作繁琐的分析讲解,让学生在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文能力。〔设计特色〕整合语文教学的多维目标,以精心设计的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过程及设计说明〕一、说图初读,感知“奇”、“趣”1郾依次出示课文中第2、3、4三幅插图的放大彩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展开想像,准备“说图”。教学时,教师可以提一些问题加以…  相似文献   

15.
祁自成 《甘肃教育》2011,(24):67-67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孕育着语文,因此,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近生活,不仅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还是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由此看来.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于贴近学生生活。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6.
实践性是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理论的显著特点,教学要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学生是实践的主体;实践的目的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实践的内容是做“事”、“用书”;实践的途径是“劳力上劳心”;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实践的内容、学科的特点及学生学习的规律确定等是其丰富的内涵。用“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性思想来指导语文教学,可谓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实质,对此要认清语文实践的特殊性、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语文实践教学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朱国兵 《教书育人》2014,(12):47-47
小学语文教学与活动的关系密切,但活动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还不够明显,这从语文教学的常态可以看出来。虽然说经过了十多年的课程改革的洗礼,但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讲、做、练依然是一种常态,而这与活动的要求有着比较大的距离。  相似文献   

18.
备课是教师授课前所做的必要准备,是教师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的再创造。以选文为主要内容的语文教材,只是语文教师训练学生语文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凭借,或者说是“例子”。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不应把一篇课文的完整分析像从一个容器装入另一个容器那样地交给学生,而是应根据培养能力的目标要求,对教材进行一番加工改造,使之真正变成切实有效的训练材料。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从备课的第一个步骤——熟悉课文开始,就进入了一个构思教学方案的境地之中。语文教师在备课中熟悉课文既不是一般读者在欣赏作品,也不是文艺评论家在做作品评价,更不是语言学家在做语法分析。它的目的是要从实际出发,因人、因地、因材、因势地进行教学设计。要在教学设计体现创造性,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型的设计上、在课文内容讲解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心得。分析那些优秀的语文教师之所以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使教学充满活力和生机,正是因为他们在备课中不断追求创新设计所致。所以说,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全国优秀教师李镇西也主张:“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交际的工具。而是思维的工具,做人的工具。惟有将语文教育的养料内化为学生人格。我们的语文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由此可她,提高人格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格素养,笔者进行了下列四个方面的尝试:[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最近,应邀参加了“智慧教师,生命课堂”的教学研讨,连续听了小学优秀教师上的几节语文课。作为曾经的语文教学的一员,现在还经常关注中学语文教学的负责人,当然,更准确地说,已经是旁观者了,但我还是不由地围绕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主导性与主体性、阶段性与连续性进行了思考。应该说,这几位老师精彩的教学展示,已经表现出了现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